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72 《楊柳歸牧圖》

清 蕭晨 絹本設色

蕭晨,生年不詳,約卒於康熙中葉,字中素,號靈曦,揚州人,共詩,亦善畫工筆山水、人物。自題於右上角雲:“畫寄蒼翁先生大詞宗,並題博正。”畫面構圖嚴謹,依次為河岸延伸之景,岸畔樹木、書屋隱現其中,河中一座小小木橋,古樸簡潔,遠處河岸蜿蜒,連接著一座小山,山上有溪流注入河中,一派安詳,靜謐的氣氛。作者構思巧妙,精細的佈局用筆設色又體現出一貫的風格與功底,二者結合在一起方能產生如此完美的應和之作。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73 《海上三山圖》

清 袁江 絹本設色 縱413釐米 橫568釐米

袁江,生年不詳,約卒於乾隆初,字文濤,邗江(江蘇揚州)人,善畫界面樓臺,曾供奉“內廷”。此畫描繪神話傳說中的蓬萊三山,畫面構圖奇峻,風格奇麗。在一片浩淼無垠的波濤中,矗立著幾處奇峰,山色蒼翠,挺拔峻峭,顯得格外雄險而氣勢磅礴。山上亭臺樓閣林立,松柏、梅林環繞,烘托出一片世外仙境的風景,顯得既有人情味,又確實虛無縹緲,惟仙風道骨的世外之人方可生存於此。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74 《觀潮圖》

清 袁江 絹本設色 縱97釐米 橫131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界畫被視為工匠之作,文人畫家中幾乎無人問津。袁江則不受時尚的影響,他的畫藝從師仇英,山探郭忠恕筆法及趙伯駒、劉松年等青綠山水一脈,同時專工界畫,成為“有清一代推為第一”的界畫家。《觀潮圖》以界畫的形式真實細膩地描繪了高峰亭臺和潮起潮湧的海浪景色。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75 《梁園飛雪圖》

清 袁江 絹本設色 縱202.8釐米 橫118.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上題款:“梁園飛雪,庚子徂暑,邗上袁江畫”。梁園是漢代梁孝王劉武所建的一處園圃,又名“兔園”,舊址在今河南開封東南。袁江將梁園安排在冬天的雪景中:豪華的宴筵,殿堂中燈火通明,人來人往,杯觥交錯,在雪片紛紛揚揚中,別有一番風味。而且,由於大雪的覆蓋,屋頂的瓦楞模糊地與細密的格窗、文飾等形成強烈的對比。色彩的敷著利用屋頂的白色,襯托出建築物的絢麗斑斕的彩畫,同樣也別具風味。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76 《松亭納涼圖》

清 袁江 絹本墨筆 縱153釐米 橫51釐米 天津美術學院藏

袁江畫風工整細緻,設色濃麗,富於裝飾性,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這類作品是歸入“院體畫”範圍內,所以就將他列到了宮廷畫家的行列。在此畫中,袁江以素淨、沉著、莊重為基調,樹木大多數敷以墨綠色,建築物則以青灰為主。此圖描繪的遠景非常出色,畫家利用色彩、水墨的濃淡不同層次的渲染,表現出松亭乘涼的清涼意境。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77 《峨眉雪霽圖》

清 袁江 絹本墨筆 縱153釐米 橫51釐米 天津美術學院藏

在界畫家中,袁江特別善於用雪景來佈置畫面的構圖和場景。而且,對於背景的描繪體現出袁江的山水畫的技巧,他糅合了工筆和寫意兩種不同技法來表現不同的對象。像山石和樹木,基本師承郭熙及宋人的方法,繁筆勾勒,不厭其煩,用筆尖利勁折,間施側鋒。水邊的坡石兼用仇英連皴帶染的畫法,比較渾和柔潤。峨眉的雄偉俊秀、雪後的清幽冷寂,在此得到了很好的表現。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78 《阿房宮圖》

清 袁耀 絹本設色 縱219.8釐米 橫6.02釐米 12條屏

袁耀,字昭道,揚州人,工山水,界面樓臺,約在乾隆中,待考,或說,他是袁江之子,亦待考。本圖將它作為一座行宮表現,少界面樓臺作品中常見的板滯氣,加進了山水畫的靈秀。明麗,使畫面顯得活潑而不失莊重,清雅而不失富貴,山、水、樹木。水草等自然景觀與人工所建亭臺樓閣合而為一,互為映襯,顯得造化天成,毫不牽強。在第2屏右上角,作者題雲:“擬九成宮意”。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79 《山雨欲來圖》

清 袁耀 絹本設色 縱194.7釐米 橫116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為袁耀所畫四景山水之一,所描繪的是盛夏季節山雨欲來時的山中田園景色。圖中描繪一兀立的奇峰,峰上崖邊生長著許多大樹,從主峰右側平川中,一河流蜿蜒而來,在一奇石後化為瀑布直瀉谷底。樓閣上桌凳榻屏,倚欄人物,庭院中大樹蔥鬱,濃蔭遮蔽。 畫中描繪的所有景物,都被畫家統一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主題之中,濃雲密佈,似迅猛湧來,整個畫面都被籠罩在強烈的風雨即作的緊張氣氛中。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80 《蓬萊仙境圖》

清 袁耀 絹本設色 縱266.2釐米 橫163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袁耀一幅優秀的山水界畫作品。畫家以寬闊的胸懷和超越的想象力,描繪出山川湖海吞吐日月的宏偉場面和壯麗景象。章法曲折有致,氣勢翻江倒海,令觀者驚心動魄。畫面上遠近山巒,兀立隱現,在雲煙幻滅之中宛如仙境。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81 《邗江勝覽圖》

清 袁耀

袁耀畫能守家法,與其父同為清代界畫名手。其山水、人物,宗法宋元,有丘壑無盡之意。《邗江勝覽圖》描繪了邗江兩岸亭臺樓閣,溪橋軒榭,舟船橫渡,屋宇朱門,蒼松翠柏,綿延群峰,名勝景緻一覽無餘,美不勝收,體現了袁耀界畫山水的深厚功底和純熟技藝。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82 《漢宮春曉圖》

清 袁耀 絹本設色 縱196釐米 橫100.5釐米 揚州博物館藏

袁耀繼承家學(有史料稱其為袁江之子),其界畫與青綠山水的技藝可謂爐火純青。畫中用筆及山石樹木畫法皆師宋人,寫景具體,境界真實,但與宋畫相比, 更加空靈松秀。其樓臺畫法,精工細緻,顯示了袁氏界畫的極高水平。畫中用墨重勾輕染,敷色濃淡相宜,尤以雲氣的渲染更是畫家技藝雙妙的極好表現。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83 《嵩獻英芝圖》

清郎世寧 絹本設色 縱242.3釐米 橫157.1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嵩獻英芝圖》是郎世寧來華以後的早期作品。在這件作品中郎世寧充分顯示了他紮實的素描基本功,以及利用明暗來表現凹凸立體效果的本領。畫面的右側是一棵彎曲盤繞的老松,蒼老班駁的樹幹和前後掩映的松針;松樹的根部和石之間,有靈芝數株,其邊沿捲起,表現出了靈芝的厚度;畫面的左邊是坡石,一條急湍的溪流順勢而下,在山石隙谷間曲折繞行,激起無數水花。此圖的繪畫技法以歐洲的為主,但題材內容卻純粹是中國傳統的東西。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84 《海天旭日圖》

清 朗世寧絹本設色

全畫氣勢恢宏,虛實處理十分講究而富有節奏感。體現了自然界的一種和諧、融洽的關係。此畫在具體的描繪手法上,郎世寧充分發揮了歐洲繪畫注重明暗、立體感、解剖準確及透視的特點,使畫幅別開生面。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85 《山水圖》

清 朗世寧 絹本設色

郎世寧(1688-1766)的名字如果光看這三個漢字,誰也不會以為他是個外國人,但是他的的確確是位高鼻深目的歐洲人。郎世寧於出生在意大利的米蘭,原名朱塞佩· 伽斯底裡內,青年時期受到系統的繪畫訓練,後來加入了歐洲基督教下屬的宗教組織耶穌會。他死後乾隆皇帝特地下達諭旨,追賜郎世寧侍郎銜,並賞銀三百兩為其料理後事。郎世寧的遺體被安葬在北京阜成門外的外國傳教士墓地內。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86 《仿各家山水冊》

清 王宸 紙本墨筆 縱21釐米 橫28.2釐米

王宸(公元1720—1797),字子凝,一字紫凝,號蓬心,一作蓬薪,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六世孫,王原祁曾孫。其畫氣味荒古,脫略形似。本冊共十幅,仿照不同的名家之作,在畫後題跋中作者均有記載。但通冊觀看,畫風仍貫穿一氣,可見作者仿古而不泥古,在借鑑、模仿中又有所改進創新,把古名家的精華與自己畫風合而為一。在冊的畫幅都比較小,從作者題語也可知道,很大程度上不是為明確目標而作,只是閒暇時自己借之寓意寄興,因此畫面氣氛淡雅怡然。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87 《江山佳勝圖》

清 方士庶 紙本設色縱25.3釐米橫264.5釐米 瀋陽博物館藏

方士庶(1692—1751),字洵遠,一作循遠,號環山,又號小師道人,江蘇揚州人。能詩善畫,書法嚴密端秀,繪畫筆墨敏潔靈秀,氣勢跌宕飛動,謂之為王原祁後山水第一。此圖畫春山雲樹,松寺平橋,林壑幽深,雲巒無限。幹筆皴擦,畫法及老辣純熟,捲心前騎縫鈐“偶然拾得”小方墨印。鈐有“乾隆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璽。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88 《洞庭秋月圖》

清 王愫 絹本設色

王愫,字存素,號林屋,江蘇太倉諸生,僑居蘇州。王原祁之侄。山水乾墨繁筆,不加渲染,深得元人簡淡之法,絳筆竹石尤妙。間作青綠設色,亦卓有原祁風韻。與王昱、王玖、王宸並稱“小四王”。此圖為作者典型作品之一,筆力秀潤多姿,顯得清俊雅麗,與王原祁幽遠清秀的山水畫風一脈相承。圖中緊扣“秋”、“月”二字,烘托點染,追求洞庭茫茫山水之趣,構圖極為講究,看得出是精心設置。作者屬於清麗畫風,惜乎過分注重纖巧,筆意未能深厚大氣,畫面給人的感覺是精緻風流,但秀潤中無高古之趣。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89 《負擔圖》

清 金廷標 紙本設色 縱140.9釐米橫55.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金廷標,生卒年不詳,字士揆,烏程人。畫家金鴻之子,乾隆中供奉內廷,善畫山水、人物、佛像,尤工白描,畫風工細。皇帝南巡,金廷標恭畫《白描羅漢圖》,龍顏大悅,命入畫院伺候。《石渠寶芨》著錄了他81幅作品。《負擔圖》設色畫一樵夫負擔,夜歸叩門,門內一婦持瓦燈應出,紅樹有聲,山月正上。畫上有高宗皇帝的御題詩:“負擔歸來獨叩門,家人秉燭啟黃昏。較諸貧見葉翁子,相敬高風與足論。乙未仲夏下瀚,御題”。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90 《宮苑春曉圖》

清 錢維城 紙本設色 縱37.2釐米橫81.8釐米瀋陽博物館藏

錢維城(1720—1772),字宗磐,一字幼安,號茶山,江蘇武進人。詩文書畫皆為一時名手,書學蘇軾,遒麗秀媚。初畫花鳥,頗秀潔清麗,後轉畫山水,以筆秀色妍、清雅端莊得供奉內廷,為書畫侍從之臣。此圖畫朱門宮苑,苑內酌形取勢,佈置杏軒水榭、竹院松亭及曲徑春山,恰似離宮春苑之景。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91 《竹林聽泉圖》

清 沈宗騫 紙本設色縱906釐米橫351釐米

沈宗騫,生卒年月不詳,字熙遠,號芥舟,為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工畫,善山水、人物。此軸設色偏於青綠,十分素雅。近處蒼苔佈滿溪畔石叢,坡地上生有一片翠竹,竹林間一座茅舍,從敞開的窗扉中可以看到屋裡短榻上端坐一人,青衫白裳,沉浸在山林天籟的氛圍中。遠處是幾抹山峰,以青綠色調皴染,山間溪流淙淙,白雲瀰漫,與近處風景的色調十分一致。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92 《盤車圖》

清 李寅 絹本設色 縱133.5釐米橫73.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寅(17世紀末—18世紀初),字白也,號東柯,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擅畫山水、樓閣及花鳥,畫風工細,設色娟妍。《盤車圖》畫大幅雪景,筆法工整,風格古樸。《圖繪寶鑑續纂》、《揚州畫舫錄》等著錄。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93 《山水圖》

清 唐岱 絹本設色 縱83釐米橫44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岱(1673—?),字毓東,號靜巖,又號知生、默莊,滿洲正白旗人。官內府總管,以畫供奉內廷。善畫山水,系王原祁的弟子,畫風沉穩渾厚。唐岱的山水用筆沉著,佈置沉穩,從宋人中吸取最多。其絹本中幅,丘壑位置,神似王原祁,但畫風稍嫌骨格軟甜,只是摹其形,尚未得其神韻。此畫構圖嚴謹,氣勢雄勁,是唐岱山水畫的代表作。唐岱作為內廷畫家,深得皇帝喜愛,蒙皇帝御題詩最多。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94 《雲崖錦樹圖》

清 張宗蒼

張宗蒼(1686—?),字默存,一字墨岑,號篁村。吳(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以主簿理河工事,乾隆辛未以畫進呈,蒙召入祗候,授予戶部主事”。其山水師黃鼎,多用幹筆皴擦。“年將七十,以老告歸。”其小傳可見《畫徵續錄》等書。此圖軸為紙本,墨筆畫。略用黃子久的畫法。有款“臣張宗蒼恭繪”,並鈐朱文“張宗蒼”連珠印。畫風為典型中國畫“天人合一”境界,畫面主體是山林、峰嶺。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95 《山水冊》

清 潘公壽 紙本設色 縱24釐米 橫282釐米

潘公壽(1741—1794),字慎夫,號蓮巢,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善畫山水、人物、花卉、竹石。與張因等並稱為“丹徒派”,著《龜仙精舍集》,被稱為“鎮江派”的創始者,很受重視。此冊山水是依據唐人詩意補圖,每圖左上方均有王文治所錄唐人原詩。其畫面既緊扣原詩主題,又絕不囿於字面而亦步亦趨,是在對詩文充分理解後所作的進一步藝術發揮,因此構成了別具特色的藝術佳品。畫面中鈐有各色印章,與筆墨之趣呼應,更具匠心。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96 《嵩祝圖》

清 李世倬 紙本墨筆 縱35釐米橫212釐米瀋陽博物館藏

此圖繪坡岸曲水,泉湧溪流,叢竹蒼松錯雜成林。筆墨精嚴,皴法合度卷尾題“嵩祝圖臣李世倬恭繪”,下鈐“李世倬”印。前後鈐有“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石渠寶芨”、“石渠定鑑”、“寶芨重編”、“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重華宮鑑藏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寶璽。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97 《皋塗精舍圖》

清 李世倬 紙本設色 縱84釐米橫45.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描繪群山重巒,雲霧繚繞,松林茂鬱。四山所圍的山頭平壩上座落著結構宏偉的寺廟,其建築精美,庭院幽曲,崇樓迥廊間花木扶疏。用筆精細嚴整,以幹筆淡墨細皴寫山峰,以濃墨淡彩界畫寫樓宇堂舍,山水明顯地有摹仿“婁東派”畫法的痕跡。此圖是世倬應帝命根據乾隆丁卯年詩意所作。乾隆在詩中對他的創作十分欣賞,按皋塗精舍是香山玉華寺中的御用書屋,是著名古剎。李世倬,生卒不詳。字天章,高其佩甥。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98 《映花書屋圖》

清 方薰 紙本設色 縱126釐米橫34.2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方薰(1736—1799),字蘭坻,一字懶儒,號蘭士,又號蘭如、蘭生等,浙江石門(今崇德)人。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尤工寫生,與奚岡齊名,時人稱為“方奚”。蘭士幼慧敏,自小同父親周遊浙江全境,眼界開闊,又廣學博取,得以成就其繪畫的大業。《映花書屋圖》體現了方薰的典型繪畫風格,筆意秀挺,設色簡淡,畫中花草娟潔明淨,綽有餘妍,稍卻雄古之趣,覺單薄而無精彩。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499 《巖居秋爽圖》

清 奚岡 紙本設色 縱113.4釐米橫4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奚岡(1476—1803),字鐵生,號蒙泉外史、蒙道士、散木居士、鶴渚生,新安(安徽歙縣)人,寄寓杭州。畫家華喦的弟子,擅畫山水、花鳥,名重當時。奚岡秉性聰慧,天分學力,悉異常流,山水自元四家上溯董巨,下逮麓臺諸公,萃其逸韻,自成一格。《巖居秋爽圖》構圖巧妙,雖不是極力追求形似,筆妙墨也妙,達到了一種山水畫的最高境界。因為奚岡在繪畫的聲譽,他的畫還名傳外夷,乾隆年間,琉球人以金餅購其書畫。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00 《書畫詩翰合冊》

清 黃易 紙本設色 縱13.5釐米橫18釐米共八幀

黃易(1744—1802),字小松,號秋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黃樹轂之子,能詩、工書、善畫、精篆刻。與丁敬、蔣仁、奚岡齊名,並稱為“西冷四家”,並有詩集《小蓬萊詩》傳世。此合冊為早年之精品,尚在學諸家筆意階段,如米家山水,金冬的筆墨等名家都可在合冊中找到痕跡,題款字跡亦多樣變化,也在仿名家風格。從各種風格的畫中可知作者在繪畫中的天賦,能將各色書畫吸收到自己筆下,而且深得其精髓。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01 《嵩洛訪碑圖》

清 黃易 紙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浙江杭州人。他精於篆刻,與丁敬齊名,並稱“丁黃”,為西冷八家之一。黃易是位著名的金石學家,潛心於金石碑版,他曾系統地整理秦漢碑石,並四處尋訪,足跡半天下。《嵩洛訪碑圖》就是黃易用畫筆記錄他搜尋碑刻的場面和所到的地方,畫家以淡墨幹筆,寥寥數筆,唯突出碑石直立,三人皆立碑前,指指點點,似在很認真的看著碑文。此圖簡淡融有金石味,具有冷逸之致,蕭寥純樸,疏淡之中又覺古氣盎然。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02 《紫琅仙館圖》

清 錢杜 紙本設色 縱123釐米橫27.1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錢杜(1764—1844)字叔美,號松壺,浙江杭州人。性閒曠,好遊山玩水。山水以元人筆墨運宋人邱壑,畫風深秀清潤。此畫以平遠章法構圖,近景有一老翁正在過橋,有高峻層疊的峰巒,崖壁間飛瀑如練,白雲繚繞,嵐光浮動。高處的平臺簡潔,整個畫面給人清麗謹嚴,妍雅生動而富於變化,並用繁簡的對比手法,工謹明麗又帶有冷峭幽秀之致,以虛托實,增加了畫面的靈動,具有比較濃郁的裝飾風韻。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03 《春流出峽圖》

清 張崟 紙本設色縱145.8釐米橫64.1釐米

張崟(1761—1892),字寶崖,號夕庵,晚號且翁,丹徒(今江蘇鎮江)人,貢生。善花卉、山水、佛像,尤擅長畫松,世稱“丹徒派”,著有《逃禪閣集》。從題識可知,此圖取唐人詩句入畫。題識雲:“春流出峽圖,仿李希古,丁丑冬戊寅春,江南瑞雪普遍,豐年之兆可徵,巴蜀之雪可知矣。因擬唐人‘巴國雪消春水來’句,作春流出峽圖。”畫面以俯瞰角度繪巴山蜀水的青綠風景,中間雜生紅、黃等色調的花木,色調比較濃重,襯得山間溪流更加清澈。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04 《京口三山圖》(部分)

清 張崟 紙本設色 縱29.3釐米橫193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崟有自己獨特面貌,始創京江派,他與同時代的顧鶴慶,世稱顧柳張松之譽。張山水有二類:一種沈鬱濃厚,多從北宋大家習之;另一種則幽澹蕭寥,雅韻清絕,近似文徵明。此幅《京口三山圖》,山石有石田之沈鬱厚重,而樹木佈景房舍則有文徵明的幽淡疏寥。此卷所畫鎮江的北固山、金山、焦山,三山為鎮江之名山。張祜泳金山詩云:“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此圖蒼秀渾噩,清疏之氣兼而有之。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05 《翠巖紅樹圖》清董邦達紙本設色

董邦達(1699—1769),字孚存,號東山,浙江富陽人,官禮部尚書。畫山水、筆墨古拙,神韻悠然,筆鋒謹嚴,但有乏奇趣之缺。其風格在婁東、虔山派之間。所畫屋舍工整嚴謹,筆法有些拘束,少了一些灑脫閒逸之氣,丘壑虛實亦嫌鬆懈,但其筆墨神逸尚有一些氣韻,迥異於在野文人的清風傲骨,筆法拘束細碎,也乏開闊自由之胸意,給人沉悶拘縮之感,正所謂作畫如同做人,“畫如其人”是極有道理的。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06 《青溪落雁圖》

清 董邦達紙本設色瀋陽博物館藏

清代的宮廷畫家以摩古為創作原則,瀰漫在宮廷的仿古氣息,由於康熙、乾隆等皇帝的倡導,風靡了整個畫壇。官運亨通的董邦達,在這種氛圍下,自然也難逃其桎,然而他善用元人之法,善用枯筆,勾勒皴擦較一般宮廷畫家則多了幾分逸緻,《青溪落雁圖》一畫在經營位置和用筆用墨頗有幾分講究,也難得有逸緻瀟遠之感。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07 《雲嵐煙翠圖》清戴熙紙本墨筆 縱138.5釐米 橫64.5釐米

戴熙(1801-1860),字醇士,號榆庵,又號蓴溪,自稱井東居士,諡號文節,杭州人。官至兵部侍郎。作者深得“墨分五色”之神,僅以墨筆勾勒點染,便描繪出一幅青翠曼妙的山水畫,氣勢磅礴。畫面近處是山石、叢林,遠處亦是一片山峰,在遠近之間的空地處有幾所小小房屋,完全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畫上端題“雲嵐煙翠。擬大痴蔥鬱之象,不以家數求也。伯黍大兄屬,時咸豐五年乙卯清明節醇士戴熙。”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08 《憶松圖》

清 戴熙 紙本墨色 縱37.7釐米橫123.2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憶松圖》是戴熙“師造化”的最好例證。畫家跋雲:“地近方山,山有龍池雲洞諸勝,多松,漫溪彌谷,曠望無際,常月夜行萬松中,遇要氏兄弟,結苑讀書其下,賦詩贈答,慨然有卜鄰之志。後來京師,每值風和月霽,輒追憶之,囑寫《憶松圖》,落落五年末有以報,丁未早春,僑居都下頗憶故山松徑……”《憶松圖》頗有“北宋”山水的氣勢,在意境上突破了“四王派”末流的蕭淡枯寂,一定程度上表現了雄渾沉厚,山石形態及皴法。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09 《山水圖》

清 戴熙 紙本水墨 縱17.2釐米橫23.4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戴熙雖然也是從王翬一路入手,卻能別出心裁。加上清末考據與金石學的興盛,戴熙也融入了倡導碑學的潮流,在繪畫中吸取了書法篆刻的長處,以金石入畫,形成了一種極其微妙的、富有創造性的繪畫風格。此畫用筆紮實,筆筆有入木三分之感,山嵐河川也由於厚重的墨筆而罩上了老成的色調,形成了畫面空曠的意境。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10 《蓼灘泊舟圖》

清 黃慎 紙本設色 縱203釐米橫59釐米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黃慎(1687—1762),字恭懋,又字恭壽,號癭瓢子,又號東海布衣等。詩文書畫皆精,尤擅畫神仙佛道和歷史人物。人物造型生動傳神,意態靈妙,用筆潑辣,縱橫馳聘,境相奇幻,是位頗有建樹的畫家。此畫筆觸輕靈,構圖空曠深幽,岸邊柳樹飄逸垂拂,小舟橫停,人物用筆寥寥卻形神具備。意境很是幽雅空靈。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11 《清波釣徙圖》

清 黃慎 紙本設色 縱62.6釐米橫33.4釐米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黃慎的山水畫,用筆簡潔奔逸,瀟灑有致,別具情韻。草書雄勁飛揚,令人觀之爽暢。鄭燮說他“愛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崖亂樹根,畫到情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對黃慎的繪畫藝術作了精闢的概括。黃慎的繪畫,著重於寫意,描寫對象不拘泥於形式。此畫人物衣紋作鐵線描,連勾帶染,灑脫隨意,更加以草書之筆入畫,極為自由流暢,屬水墨大寫意,僅於漁翁面部、手部略施淡赭。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12 《山水冊圖》

清 高鳳翰 紙本設色

為作者未病臂之前右手作品,共四幅,作四季風光。第一幅“柳園圖意”,繪春日園林風貌,在松、竹等樹的襯托下將初綻新綠的柳色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二幅“弘濟江天”,是夏天的江河之景,岸邊樹叢生得十分茂盛,形成實虛疏密的對比。第三幅“西亭詩思”,表現秋風芭蕉林。第四幅“綠雲蒼雪”,描畫冬時山景,山石被雪層層遮蓋,而石縫中所生之松樹卻依然挺立,保持綠雲本色。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13 《溪山遊艇圖》清高翔紙本設色 縱44.5釐米 橫27.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高翔(1688—1753),字夙岡,號西唐,又作犀堂、西堂等。別號山林外臣,擅畫山水花卉,間作佛像人物。篆刻與汪士慎、丁敬齊名。又與高鳳翰、潘西鳳、沈鳳並稱“四鳳”。高翔少年時期崇尚石濤,後與石濤結識為友,常相往來,情誼深長,受益頗深。畫面構圖簡潔明晰,院落和房舍散佈,古樹參天,江中一渡船,船上人物以最簡潔的筆調勾成,不能再減少一筆,而人的動態已被表現得十分清晰,作者功力由此可見。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14 《劍閣圖》清羅聘紙本墨筆 縱101釐米 橫27.1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羅聘因友人張道渥(字水屋、號竹畦,自號張風子。)之請,根據李白《蜀道難》詩意所作。羅聘以雄健的筆調、豐富的想象,表現了他從未到過的蜀道的艱難,喻示了人生的艱難。為了供託效果,羅聘用峭硬的短筆條作雨點,豆瓣皴,積染深厚表現出山石風化的質感。筆簡意深,表現了山勢的雄渾。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15 《清汐舊院圖》

清 羅聘 紙本設色縱19.6釐米橫109釐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羅聘, 中國清代畫家, 揚州八怪之一, 號兩峰, 別號花之寺僧等, 原籍安徽, 後遷居揚州。他幼年喪父, 家貧, 跟隨金農學畫, 聰明穎悟, 曾為師代筆應酬, 遍遊名山大川。羅聘有多方面繪畫才能, 人物, 肖像、山水、花卉均有很高造詣。其繪畫題材廣泛, 筆法凝重。他的肖像畫, 繼承了金農的寫意手法, 注重人物的精神氣質。此畫是他山水畫代表作。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16 《富春山》

清 任熊 紙本設色縱133釐米橫30.7釐米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任熊(1823-1857),字謂長,號湘浦,浙江蕭山人,曾至上海賣畫,工書善畫,長於人物,山水和花鳥。人物繼承陳洪綬的傳統,造形古硬,敷彩鮮豔。富有裝飾意趣,且筆力雄厚,氣韻靜穆,任熊有詩、書、畫、印等多方面的文化修養,但不像一般的文人畫家那樣拘束,他將大紅大綠的民間美術的色調注入畫面,反而有一種大俗即大雅的審美效果。任熊此作是根據富春山的實景創作的。畫面懸崖石壁,山石層疊。在章法上取其一角,皴染自然,有厚重的真實效果。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17 《春山行旅圖》

清 任熊 絹本設色 縱17.8釐米 橫54.4釐米

任熊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家,少年喪父,寡母帶著子女艱難度日。年稍長,為餬口,任熊曾追隨一私塾師學畫肖像,後因不堪忍受刻板的學習方法,憤而出走,飄泊江湖,以賣畫為生。任熊善用如屈鐵盤絲般有稜角的線條,設色也厚重濃郁,鮮爆活跳。此畫從題跋上來看,是任熊為周閒畫的。畫得極為工整,仔細。可以看出任熊對其主人的一片苦心。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18 《仙山樓閣圖》

清 任薰 絹本設色縱27.6釐米橫30.3釐米南京博物館藏

任薰(1835─1893),近代著名畫家,字阜長,舜琴。少喪父,從兄學畫,長期在上海以賣畫為生。工書善畫,用筆勁健,取境佈局,不落前人規範,能獨創一格。《仙山樓閣圖》畫家自題“趙千里法”。此圖誠為用趙千里法,建築亭臺樓閣,極為工整,樹木多作雙勾,樹葉用石綠、石青敷重色,並用金線勾勒。色彩豔麗,畫法嚴謹而有變化,頗見畫家的功力深厚。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19 《竹窩一角》

清 任薰 絹本設色縱27.6釐米橫30.3釐米南京博物館藏

畫家題雲:“臨顧愷之竹窩一角”,可見並非是任薰自己的創作。此畫構圖較為單純簡練,前景畫一片竹林,林後有建築物、硃紅欄杆,十分醒目,竹林上都被白雲覆蓋。竹幹竹葉石綠重色,墨線勾出。建築物下,有泉水汩汩流出,流經竹園間,曲曲彎彎,水淺露出石塊。此畫富有裝飾性,顏色對比強烈,嚴謹而不板,簡練而有意境,用筆工細而整體效果好。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20 《赤壁夜遊圖》

清代 任頤 紙本設色縱35.5釐米橫78.5釐米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任頤(1804—1895)。初名潤,字小樓,後改字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幼得父教,少年時,參加太平軍,其後在一扇莊學徒,後隨任熊、任燻學畫,中年起在上海賣畫,漸成名。擅畫人物、山水、花鳥,尤工肖像。取法陳老蓮,且重視寫生,但可貴的是他能創新,而且有自己的畫風。此畫參蘇軾的《赤壁賦》意而創作,表現了夜遊赤壁的意氣風發。此畫以勾勒、點綴、潑墨等筆法交替互用,賦色鮮活明麗,畫面整體而無瑣碎之感。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21 《赤壁泛舟圖》

清 任頤 絹本設色 紈扇縱25.5釐米橫26.3釐米南京博物館藏

此畫畫蘇軾《赤壁賦》。圖中畫一小舟,三人坐在船中,各人神態自在,一搖櫓船工傾斜著身子,動作既誇張有真實。他們在欣賞古戰場的景緻。畫家以概括的筆墨表現前景的水草,對岸隱隱約約。淡色渲染,石岸上長滿水草。任頤此畫法,顯然受到文人畫的影響,寥寥數筆,韻味無窮。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22 《山雨欲來風滿樓》

清 任頤 紙本設色 縱132釐米 橫48.6釐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海派”就是指清末集中在上海出售自己藝術品,其畫作符合新興城市階層欣賞口味的一批畫家。他們雖然生平經歷各不相同,為了適應藝術品市場,高雅的文人趣味逐漸減少,在表現手法上儘量採用更適於被民眾接受的方式。此畫似乎有些模糊不清,前景山石淡墨為之,唯山石後的樹葉一片黑色,屋舍被右傾的樹叢掩蓋。整個畫面給人氣勢漸大,大雨將臨之感。畫上題跋:“伯年此禎寫山雨欲來風滿樓詩意,深得石濤三昧……”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24 《前程期遠圖》

清 任預 紙本水墨設色 縱146.3釐米 橫78.2釐米 南京博物館藏

任預(1854—1901),字立凡,浙江蕭山人,任熊之子,在上海、蘇州一帶賣畫,畫藝得任熊、任薰的指點,善長畫人物,山水和花鳥。構圖別緻,設色淡雅,花卉學宋人勾勒法。山石用斧劈皴,著色清麗,別有韻致,淡雅而不失神采,構圖滿實,有實有虛。此畫題跋“指點前程遠,相期著一鞭”,是任預30歲時所作,有可能是以“霸橋送別”為內容,表現的是送別的場面。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25 《仿趙大年山水頁》

清 任預 紙本水墨縱23.3釐米橫27釐米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趙大年是善於描寫汀渚間的景色著稱。任預對趙大年的繪法接觸面很廣。圖為趙大年的畫格,在宋代諸大家中,沒有和他彷彿之處。任預此圖,前景畫樹枝,隨手點墨葉,岸邊有小草,一隻小舟,船工正用篙竹撐船,人物的形態頗生動。船前有一群鴨子。河岸對面,淡墨平抹,畫家用筆曲曲直直,簡括而草率的形象,樸拙而疏容的情意,反映了淡蕩清空的詩情墨意。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26 《潯陽夜月圖》

清 任預 紙本設色縱17.6釐米橫53.5釐米南京博物館藏

此畫是根據白居易的《琵琶行》創作的,畫家攝取潯陽江頭夜送客場景。前景為一聳雜樹,後為碼頭,碼頭右側的山坡巒石,江邊上停著兩艘船。畫面表現的是:“元和十年予左千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江口”的情景。畫家將樹葉畫成黃色及紅色,使人感到秋夜送客蕭瑟落寞之感,烘托出秋意已濃。畫家的題款:潯陽夏月圖,擬文仇兩家法。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27 《胥江春曉圖》

清 任預 紙本設色縱34釐米橫136.5釐米南京博物館藏

畫家在畫上自題:“胥江春曉圖,歲次庚寅春日,適居於碧蔭軒,雨窒無聊,摹寫此圖,以贈主人一笑。”碧蔭軒主人,即陳炳寅,畫家,善畫仕女。由此可知,這是一幅寫生畫稿。任預住在畫友家,春天恰逢下雨,他從屋裡往外觀察,根據胥江沿岸描寫成此圖。此圖全用淡墨畫成,模模糊糊,春雨綿綿的感覺表現得很逼真。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28 《觀潮圖》

清 虛谷 紙本設色 縱40.5釐米 橫39.4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上茫茫的海面,水天一色,浪花飛舞,驚濤駭浪。海邊上岩石古樹樓閣屹立,閣內有二閒者正準備去觀海,引導人們將視線轉向畫面的中心。山石用重墨勾勒,水以淡墨烘染,有虛有實,有濃有淡,並巧妙地留出空白作雲氣,使畫面境界顯得十分深遠遼闊。自題:“觀潮圖寫為靜巖五兄先生雅屬虛谷”。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29 《日長山靜圖》

清 虛谷 紙本墨筆 縱 147釐米 橫40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以遠山近林兩部分組成,中間留白為水,數間屋宇三兩錯落貫穿前後,將近林遠山連為整體。林木變幻多姿,屋宇沉穩規整,掩隱其中,構成了一幅饒有韻味的畫面。題款:“日長山靜圖為雲伯尊兄大人屬,虛谷”。鈐“虛谷”,“三十七峰草堂”印。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30 《雲山塔影圖》

清 虛谷 紙本設色縱34.7釐米橫70.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中的遠山風姿綽約,雲霧瀰漫,近山山峰陡立,巍峨蒼潤,山澗有殿宇一座,山前樹林成片,鬱鬱蔥蔥,房屋掩映其中,畫面左邊一寶塔矗立,與山間殿宇遙相呼應,使寧靜無聲的畫卷,頓時充滿生活氣息。此圖以深遠法繪製,景色由近及遠,虛實兼之,層層鋪設,意境悠遠。峰頂、林木以米家山水中常見的橫筆點染,筆溼墨飽,元氣淋漓。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31 《古殿銀妝圖》

清 虛谷縱38.3釐米橫52.5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這是虛谷《山水冊》中的一幅,名為古殿銀妝。其他分別為茂林修竹,林舍初曙、雲屋積翠、柳屋著書、籬宅桑枝、古剎梵音、秋林逸士、葉蔭消閒、孤蒲遠眺、碧湖緩舟、初寒流篁等12幅,景物主題集中,境界清靜,意緒暢達,富有詩情畫意。畫中鈐有“虛谷”,“三十七峰草堂”諸印。其中《古殿銀妝》用色清淡,筆意闌珊,很有幾分匆匆而就的感覺。畫面卻顯得輕靈悠遠。

名作欣賞|數幅清代名家山水畫

532 《積書嶺圖》

清 趙之謙 紙本設色 縱69.5釐米,橫39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趙之謙,清末書畫家,篆刻家,初字益甫,鐵三,支自,又號悲庵,又字冷君、梅庵、子兄,又號坎寮,憨寮,晚號無悶、笑道人、婆婆世界,凡夫,思悲翁等。浙江會稽人(今紹興)。咸豐九年舉人。他重視觀察生活,融古法,師造化,理法嚴密,筆墨酣暢,形神兼備,為人稱道。此圖淡設色,繪山石青松及流水,山上有小路隱映其中,用筆有金石之氣。渾樸秀勁,且不失豐潤。其松石描繪有蒼老、沉雄的感覺,別有橫趣。

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