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將傳統產品邏輯倒置反而做出了領先市場十年的「好房」?

由土地經濟指標、市場調查數據推定產品的物理空間大小,生成戶型,營銷階段拿著既定的戶型給購房者講故事,假想他們未來的生活場景,這就是傳統的房地產項目產品邏輯。

如果將產品生產的邏輯倒過來,由目標人群的真實生活場景出發,去推定產品的空間構成和整個項目的配套標準,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傳統產品邏輯下的尷尬:大而“無用”的房子

數年前王曉白那句著名的言論“把兩房賣給青年是不道德的”至今在成都樓市還常被人提及,只不過幾年的時間裡,市場需求變化太快,如今的成都房地產市場,首置、剛需已經不是主流需求。如今“改善”當道,遍地是“豪宅”。

市場變了,開發商所慣用的那套產品定位邏輯卻沒怎麼變。

依舊死摳土地指標和市場上主力的改善人群的出價能力,產品在營銷階段的定位直奔“豪宅”而去,彷彿只有“豪宅”才能表達自己把產品面積做大的原因,也只有“豪宅”才能讓客戶接受石材幹掛到頂、入戶大堂三層挑高這些環節的成本增加理所當然地計入他們的房價中。

當營銷時拼命給客戶灌輸一家三代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時,客戶可能也確實覺得說到自己心裡去了,但是幾年後交房入住,家庭結構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小孩到了不需要爺爺奶奶照顧的年齡,老年人也住到照護條件更好、就醫養老更便捷的地方去了。

更重要的是,以前想著要留一間房子給到訪的朋友、客人住,現在發現朋友來了最多安排到家裡坐坐,吃頓飯,住還是去酒店更體面,也顯得更尊重。

因為人們越來越注重的是個人的隱私,注重居住的自在感。

隨著成都的城市競爭力增強,“新一線城市排頭兵”吸引了越來越多有海外工作、生活經歷的人到成都置產、創業、落戶,這部分外來人群及本地高階人群僅希望能夠居住在產品品質好、鄰居素質高、城市配套資源和地段能夠與他們的生活場景需求項匹配的房子裡。

為什麼將傳統產品邏輯倒置反而做出了領先市場十年的“好房”?

中國華商金融中心

但在成都市場上尋找了一圈之後發現,基本能夠匹配他們要求的房子,要麼是220平方米以上的四房、五房,要麼是遠在郊區仍要自稱“城市別墅”的別墅項目。

面積大過了客戶需求的“豪宅”使用起來一點兒都不“豪”,相反,還讓客戶感覺總有房間不知道拿來幹啥。

有空間不等於有生活

在對居住空間、生活場景的理解上,慣性思維的開發商與受到國際化生活方式影響和衝擊的新生代高階需求客群之間,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分歧。

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需要什麼樣的生活場景的客戶發現,在面對當前市面上各種自謂“豪宅”的產品時,如果勉強接受——

那麼他們 要麼需要忍受地段上的不方便配套上的不夠格,要麼需要面對不知如何改造的多餘房間,要麼花巨大的代價將空間改造為符合自己生活場景需求的之後,還是不得不面對生活方式、價值認知與自己截然不同鄰居。

為什麼將傳統產品邏輯倒置反而做出了領先市場十年的“好房”?

中國華商金融中心交子公館樣板間

用傳統的產品定位邏輯來“指導”產品設計,常常會犯的錯誤就是把客戶對生活場景的需求簡單等同於要為他們提供多少空間。

但“生活場景”對產品的要求顯然要高得多,比如空間的設計感、開窗面積大小、不同家庭成員間視線交流對空間分割的需求等,都不是簡單用“開間、進深、層高”的指標可以衡量的。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一個家庭中只有一種類型的椅子,和一個家庭中有三四種不同類型的椅子,一定代表了不同狀態、不同生活層次的人的生活場景,相應地,不同生活場景需求就對應著對各個功能空間尺度的重新分配。

在“產品要有市場”和“要做好產品”的這對矛盾中,絕大多數開發商選擇前者,所以傳統的產品定位邏輯基本無法撼動。

將傳統的產品定位邏輯倒過來為什麼那麼難?

只有真正從客戶要什麼樣的產品的角度出發,才有可能將傳統的產品定位邏輯倒過來,即從目標人群的真實生活場景出發,去推定產品的空間構成,以及產品之外,還需要為目標人群提供什麼樣的公共配套,最終為客戶提供能夠打動到他們內心的好房子。

但敢於把產品邏輯倒過來需要極大的勇氣。

首先,不能被銷售任務所脅迫。一旦被銷售任務脅迫,來自市場的數據導向的結果,就是必然否定“非主流”的產品定位。

其次,不能抱著研究一套產品標準出來進行快速複製的心態。一旦寄望快速複製,就會只關注共性,而不注重個性,更難考慮到地域差異、客群差異這些問題了。

其實要做到極致的產品定位邏輯倒置,就是“定製”的概念。

即讓目標客戶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參與進來,跟客戶一起來打造產品。

這在國外行得通,多數設計師事務所承接的並不是批量的住宅產品設計,而是為有需求的富人量身定製他們想要的房子——不過這也正是問題所在,開發商純粹變成了房子的代建者,這套方式在中國的商品住宅開發遊戲規則中完全行不通。

用“倒置”的產品邏輯,造出領先市場10年的好房

所謂要把產品邏輯給倒置過來,其實就是從研究客戶的真實生活場景和使用需求出發,在產品的物理空間之外,通過滿足不同生活場景的需求,賦予房子更高的使用價值。

在成都市場上,最典型的樣本就是中國華商金融中心。

2015年,這個位於金融城核心位置的項目住宅樣板間亮相,90餘平方米的套一產品、130餘平方米的套二產品,樣板間看上去就像是一個玩概念的酒店房間一樣,讓不少人看得一頭霧水,更有絡繹不絕的業內同行前去踩盤,看完產品後普遍表示“看不懂”。

為什麼將傳統產品邏輯倒置反而做出了領先市場十年的“好房”?

中國華商金融中心實景圖

就是這個讓人“看不懂”的項目,在2016—2017年間,卻被高端客戶視為市場上不可多得的好產品。而這樣的好產品幾乎是悄無聲息的迅速被“圈內人”追捧,但卻不容易買到。

因為華商更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產品的打造和客戶的挑選上,因此並不急於銷售,一度出現一房難求的現象。

直到去年底,中國華商金融中心拿出其壓箱底的100餘套的“珍藏”作品“交子公館”時,才將其真正的產品邏輯和盤托出:好房必有好地段,好房必有好品質,好房必有好鄰居,好房必有好服務,好房必有好配套。

憑藉其豐富的海外高端住宅開發經驗,華商將真正需要“好房子”的人群的需求掌握得一清二楚,從他們的真實生活場景出發,量身定製產品空間和公共配套設施,以及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服務。

中國華商金融中心項目的產品負責人透露過這樣一些有意思的細節。比如,越是簡單越能體現工藝的好壞,

華商交子公館在精裝環節就遵循了less is more的原則——

擯棄了大多數“豪宅”產品將物物堆砌作為其賣點的做法,而是反覆推敲、嘗試硬裝部分石材與金屬的鑲嵌搭配尺寸、視覺美感,並選用最好的施工工藝保證成品質量;

為了滿足客戶家庭交流的生活場景需求,交子公館在產品中捨棄了傳統的電視牆,以壁爐取而代之,為家庭營造一種圍爐而坐的溫馨場景;

很多客戶都曾遇到過臨時短時間外出時小孩在家無人照看的情況,但如果有可以充分信任的、平時就有不少生活交集的好鄰居,就可以放心地讓孩子去鄰居家玩兩三個小時。

這也是華商一直以來強調“好房必有好鄰居”並堅持以嚴苛標準篩選客戶的原因所在。

為什麼將傳統產品邏輯倒置反而做出了領先市場十年的“好房”?

中國華商金融中心實景圖

不是用“豪宅”的那套邏輯去蠱惑客戶,而是交給他們真正需要的好房子,這就是中國華商金融中心“交子公館”能夠以完全與傳統的產品定位邏輯相倒置的一套產品定位方式,造出領先市場的好房子的奧秘所在。

市面上大量的“被豪宅”客戶過度到有真實的豪宅需求的這個時間週期,用營銷大神吳昊的觀點來看,差不多是從30+到40+的這個階段。

也就是說,將傳統產品邏輯倒置過來,由客戶的真實生活場景和空間需求出發來完成產品定位的中國華商金融中心“交子公館”,不僅為客戶帶來了領先市場十年的好房子,更為成都樓市定下了“好房子”的一套嚴苛評判標準,以十年的提前量為成都樓市開啟了好房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