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推進理想社會,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進擊商業市場主流

近日,電影《找到你》在官方微博上發佈了一組定檔海報,並宣佈影片將於9月7號正式在國內上映。

用影像推進理想社會,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進擊商業市場主流

其實,《找到你》在今年上海電影節期間就進行過展映,而且好評如潮。筆者也有幸在那期間對這部片子進行了嚐鮮。

《找到你》主要講述的是兩個女人的故事,通過這兩個女人,映照出當下中國女性的一些生存困境。正如大部分觀眾所感受的那般,筆者也認為,《找到你》是一部難得的片子。它的難得,不僅在於影片質量,更在於它對女性現實主義題材的探索,它是繼《我不是藥神》之後,又一部華語電影現實主義題材的佳作。

關於影片內容層面的東西,在本文中不過多闡釋。今天主要想跟大家聊的是,華語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在當下電影市場的現狀與發展。談到這兒,不得不提的就是《我不是藥神》。

用影像推進理想社會,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進擊商業市場主流

毫不誇張地說,《我不是藥神》是目前華語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最高水平。

從票房角度看,去年大爆的《前任3》以及今年上半年的熱門影片《後來的我們》《超時空同居》等都是發生在現代生活背景下的故事,但從本質上來說, 它們與《我不是藥神》這種真正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還有很大差別。

用影像推進理想社會,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進擊商業市場主流

雖然如此,但這些影片的出現也確實引發了業內對於電影中出現現實背景與情感共鳴的討論和探索,也側面證實了觀眾對這些貼近自身生活元素的接受和認可。而在今年暑假,《我不是藥神》攜一個更深刻的社會現實故事而來,不僅是借一個現實的背景,而是提出更具現實意義的、與觀眾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使它一下就收到了市場和觀眾的雙重認可與讚許。

這也讓我們不禁欣慰——在中國電影市場日趨成熟的今天,原本偏小眾的現實主義類型影片在未來,也或將會成為國內電影市場的商業主流。

從《摔跤吧!爸爸》到《我不是藥神》

印度現實題材片成功在國內播下了種子

《我不是藥神》的成功,是偶然,也是必然。這種“必然”性的存在,便是影片現實主義題材的定位。而這種現實主義形成的“必然”,其實可以追溯到去年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國內的大爆。

《摔跤吧!爸爸》延續了印度電影一貫的現實批判風格,將個人理想與國家體育制度相結合,漂亮完成了一曲對祖國既頌揚又批判的讚歌。轉到國內電影市場,在中等收入群體觀眾崛起的黃金時代,影片也使國內觀眾毫不吝嗇地對其貢獻出12.99億的票房,並引發影評人的集體喟嘆。

用影像推進理想社會,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進擊商業市場主流

緊接著,《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印度現實題材電影也接連登場。雖然之後的印度影片都沒有達到《摔跤吧!爸爸》的票房及口碑高度,但印度影片的每次出現,都足以掀起一場類比高潮。

當然,事實也證明,這種不斷地類比也成功點燃了國內電影市場對現實題材影片的關注,國內電影市場也接連出現了現實生活背景影片的小高潮。像前面提到的《前任3》《後來的我們》《超時空同居》等都或大或小地引發了觀眾的觀影狂潮。

用影像推進理想社會,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進擊商業市場主流

繼而來到現在,《我不是藥神》。影片改編自真實案例,只憑這一點,觀眾自然便對影片多了幾分信任。再加上,從題材的尺度到探究的深度,影片無不展現著最熱忱的真誠感,《我不是藥神》的成功也就成了“必然”。

其實,《我不是藥神》的成功不僅是影片本身的成功,也是現實題材的成功,更是觀眾以及國內電影市場成熟化的表現。影片目前所取得的高度也離不開前面所有現實題材影片的鋪墊。而從《摔跤吧!爸爸》到《我不是藥神》,印度影片的榜樣作用也算真正發揮出了實效。

從奇幻、喜劇到現實主義,

多元化題材成市場新寵

翻開國內電影市場這幾年的履歷,票房排在前列的影片,其類型也有了明顯的變化。而這背後,其實展現的也是觀眾觀影喜好的變化。

2015年,國產電影票房排名前10的影片,幾乎都被奇幻和喜劇電影包圍了。其中排名前2的《捉妖記》《尋龍訣》都是奇幻片,《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也是一部動畫奇幻電影。往後,《港囧》《夏洛特煩惱》《煎餅俠》《澳門風雲2》《唐人街探案》則都是喜劇電影。

用影像推進理想社會,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進擊商業市場主流

到了2016年,觀眾的觀影喜好開始分散,但總體來看還是集中在奇幻和喜劇題材上。《美人魚》《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都是喜劇愛情,《澳門風雲3》《絕地逃亡》《鐵道飛虎》則是喜劇動作,《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盜墓筆記》則屬於奇幻片。

2017年,《羞羞的鐵拳》《前任3》《乘風破浪》同樣是喜劇行列,《功夫瑜伽》《大鬧天竺》是融合了喜劇元素的動作冒險片,《西遊伏妖篇》《悟空傳》則是奇幻片。除了這些一如既往的大類,這一年,《戰狼2》《芳華》也都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好成績。

用影像推進理想社會,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進擊商業市場主流

其中,《戰狼2》是一部有著強烈國家主義的主旋律電影。2015年,有著同樣表現主題的《湄公河行動》一舉斬獲11億票房,也可以看做是這一類型大火的先兆。《芳華》則是一部文藝劇情片。但不管是《戰狼2》還是《芳華》,這兩種原本不曾被標榜頭部的影片卻都在這一年露頭了,這也意味著觀眾並不侷限於欣賞原來的奇幻喜劇片了,而是開始嘗試了新的類型。

用影像推進理想社會,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進擊商業市場主流

到今年暑期,《我不是藥神》通過成熟的商業包裝,將原本相對小眾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推向市場,開創全新現實主義風潮,晉升現象級爆款影片。截至目前它在中國電影票房史上排名第五位,僅次於主旋律軍事題材的《戰狼2》、《紅海行動》、喜劇題材的《唐人街探案2》和奇幻題材的《美人魚》。

至此,華語電影市場頭部影片從原本的奇幻、喜劇,發展為現在以現實主義為代表的多元化題材,這樣的變化也從側面反映出觀眾觀影習慣的改變,以及對於新鮮多元化題材的需求。也正是在此基礎上,國內電影市場也方才有了現在的成長空間。

引領助推社會進步,

現實題材影片或將成商業主流

通過《我不是藥神》,以及《戰狼2》《紅海行動》等引起的觀影狂潮可以看到,現實主義和主旋律題材已經獲得了觀眾的認可,進入到當下的主流電影市場。在這樣的良好趨勢下,未來這些題材在市場上佔的比重也會越來越大,甚至可能會成為國內電影市場發展的主流。

用影像推進理想社會,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進擊商業市場主流

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之所以能俘獲大批觀眾的芳心,靠的就是真實。但現實影片的存在意義,又不僅僅在於故事真實。其實現實影片的故事不一定都是真實的,而是相對真實。當真實生活被投射到大銀幕上的時候,創作者必定對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

而現實題材影片存在的最大意義,便是影片中所涵蓋和揭示的各種社會問題。不管是關於愛情,還是關於教育,還是關於醫藥。

創作者通過影像化的手段,將社會問題進行藝術化的展出,用獨有的藝術手段推動社會文明進步。雖然這樣的手段不算直接,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拿《我不是藥神》來說,影片上映後,片中反映的看病難、吃藥貴等各種社會問題,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反響,並在社會上形成有關醫藥的熱烈討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國家總理還專門針對該影片做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不得不說,《我不是藥神》目前形成的影響力已遠遠超出了一部電影所能達到的高度。

用影像推進理想社會,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進擊商業市場主流

現實題材影片不像一般的喜劇、奇幻、動作片等等,以讓觀眾看“爽”為主要目標。這類影片通常不會讓觀眾在觀影后鬨堂大笑,而是像老師佈置的課後作業般,拋給觀眾很多思考的問題。

但隨著近年來現實題材影片的爆款頻出,觀眾似乎也越來越熱衷於享受這樣一個“思考”的過程,這也逐步顛覆了以往大家對華語“商業片”的認知。

當下,中國電影市場在不斷擴容和發展壯大,華語電影工業也在逐漸趨於成熟。在此基礎上,電影的題材類型也開始進入全面細分階段。這其實也意味著,觀眾的觀影品味在逐步提高和變得多元。這其中,又尤以現實主義題材表現最甚。

正如文章剛開始所提到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其實不僅僅是給觀眾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向觀眾或社會拋出一個問題,引發民眾反思,推動社會進步。雖然除了《我不是藥神》之外,目前現實主義影片的票房現在依然被定位在中小體量,但有了《我不是藥神》這一案例珠玉在前,相信在未來,現實主義影片也能成為商業主流類型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