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源起於一位英國鄉紳的執著

大家在寄信或明信片時都會貼上郵票,而你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會發明郵票?

這要從一個小故事說起,世界上第一枚郵票於1840年誕生於英國,源於一個鄉村紳士的“打抱不平”。在郵票發明之前,英國寄信一直都是收信人支付郵資,但當時的郵費很貴,有時寄到稍遠的地方郵費高達十幾便士,而當時在英國一磅牛肉也就4便士。(一個腹黑的想法,如果你恨一個人,就一直給他寄信!)

而郵票的發明者羅蘭·希爾有天正好看到郵差和一個姑娘吵架,姑娘因為沒錢支付郵資而拒收信件。一般人可能幫姑娘付完郵費就過了,羅蘭卻開始較真,他認為由收信人支付郵資這種安排不合理,而且像姑娘的這種行為也是造成郵資高的原因之一。為了維持郵政系統的良性運轉,降低郵資價格,羅蘭發明了郵票。之後,他將這個想法寫信告知了財政大臣,但沒被當回事。羅蘭·希爾也很能折騰,出了一本書說郵票的重要性。最終,強大的輿論壓力讓英國政府不得不接受這一方案,所以,1840年,第一枚郵票誕生了。

郵票源起於一位英國鄉紳的執著

第一枚郵票:“黑便士”,郵票的票面是黑色的,上面印著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浮雕像,每枚面值1便士,俗稱“黑便士”。

郵票發明當年,鴉片戰爭開始了。戰爭結束後,英帝國主義打開了大清國門,清政府被迫同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香港被割讓給英國,一些大中城市也相繼被開放為商埠(很像歷史課文)。原本清朝沒有發行郵票,但是外國人用慣了郵票,所以他們在我國許多商埠設立了書信館。實際上,書信館是帝國主義在華“客郵”外所設立的地方性郵局。書信館發行的郵票,稱為“商埠郵票”。

1878年,清朝政府海關試辦郵政(大清郵政1896年之後才正式開辦郵政)首次發行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和黑便士一樣,大龍郵票剛開始發行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寄信用,所以一版大龍票用了十幾年。

郵票源起於一位英國鄉紳的執著

大龍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蟠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麵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