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學院:應用型大學應該怎麼做?

合肥学院:应用型大学应该怎么做?

又是一年畢業季。今年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820萬人,就業創業工作面臨複雜嚴峻的形勢。

然而與就業難相對應的是就業市場對於技術人才的旺盛需求。目前國內一些領域落後於發達國家,並非因為我國不掌握前沿技術,而是由於缺乏優秀一線工程師將藍圖化為實物。有數據顯示,我國現有高級技術人才僅佔整個產業工人隊伍的5%,這一比例在德國已達50%。

而在安徽合肥市,有一所高校早有遠見。從成立之初就向工業強國德國看齊,中德共建,打造出一所享譽全國的應用型高校,為區域經濟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著頂尖的技術人才。

她就是合肥學院。2015年李克強總理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視察合肥學院時,李克強總理指出,“合肥學院30年來的發展壯大是中德務實合作的成功典範”,默克爾亦稱讚學院是“中德近30年合作的光輝典範” 。教育部評估中心將合肥學院評為全國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一方陣的排頭兵,並將其總結推廣為“安徽現象、合肥模式”。而近五年來,全國先後有700多批次高校組團來到合肥學院專題學習應用型高校建設經驗。

走進合肥學院,展區陳列的都是合肥學院師生自己製作的工業產品,這些產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廣泛運用。如果說許多高校將重點放在基礎科研學術的建設上,那麼合肥學院則是面向實際的生產生活,討論最多的是如何讓產品能夠最終落地。

德國工業4.0的啟示

高先和是合肥學院的明星教授,由他帶領學生團隊完成的“智能運行小車(AGV)”相當於智能機器人,不僅可以減輕人力、物力負擔,更能廣泛應用於工業市場,特別是服務現代物流業。

“工業4.0提出的智能製造是未來的方向,所以我就帶領學生一起往這個方向上努力”,高先和笑著說。這所學校的師生經常與德國學校交流和訪問,他們的教學和發展理念天然地帶有“德國基因”。比如“工業4.0”所提到的具體發展方向,他們往往能脫口而出。

“智能運行小車”並非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目前亞馬遜、京東等很多知名電商企業,都運用智能運行小車作為其物流基礎設備。高先和教授指導學生調研產業需求,根據特定應用場景,提出了“磁條引導”的特定路徑智能運行小車方案。這種方案投入市場後,能夠有效提高公司內部原材料和做好後的成品相互運輸的效率,因而備受汽車生產企業的青睞。

“就他們一批孩子,經過自己搗鼓,去年公司竟然收益了30萬。”一旦提起自己的學生,高先和總是笑得眯起了眼。在他看來,大學階段並非要學生們急功近利地賺多少錢,而是應該真正培養起學生們的一技之長,“從這個專業把真正的技術學到手。”

在短短不到2年的時間裡,高先和帶領的學生七人團隊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目前已有授權發明專利2項,承擔企業橫向課題項目10項,橫向經費300餘萬元。然而成績的背後,是旁人並不能真正感知的艱辛。“智能運行小車”讓學生們真切地體會到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異。“在實驗的過程中,理論計算推導出現了意外,控制電路出現問題,控制模塊全部都燒掉了。”高先和回憶說。

為什麼我們明明按照理論上的程序來操作,最終還是出現了問題?這是每個團隊成員都去詢問高先和的問題。他們一邊心疼實驗設備被燒掉浪費的錢,另一方面對症結所在一籌莫展。

高先和反而覺得這是一個教學中的絕佳機會。“正是通過這次實驗事故,我告訴學生們做實驗不能理想化,理論和實踐往往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我們需要從失誤中積累經驗教訓。”

合肥學院在學習德國經驗方面,始終捨得下血本。近五年來安排青年教師89人次赴德參加模塊化教師專項培訓。而在“十三五”期間實施的“1251”高層次人才計劃,則是通過引進一批高質量、高層次的德籍人才,形成一批高端的科技創新團隊。

“我和德國的專家教師做過很多次的交流,技術是一方面,但更為重要的是德國人在工業領域一絲不苟的幹勁,這點令我印象最為深刻。”高先和說。

而在合肥學院黨委書記蔡敬民看來,“將德國的教育方法完全拿過來是不行的,應該化為本土的方法,將德國先進的教學理念中國化。”

“比如德國是小班教學,一個班一二十個學生,而我們中國的大學,是大班的教學模式。那麼如何實現對學生的精準培養呢?我們採取幾個方法,第一個是可以組織十到十幾個人加入教師的團隊參與項目,同時跟老師一起學習,化整為零解決大班的問題。第二個設備也是如此,如果走德國模式,設備投入成本太高了。因此我們還是把學生分批,實際上這樣就本土化了。”

從ET4.0團隊到“合七電子”

本科畢業一年多,汪程的生活圈依然沒離開合肥學院。過去,他和小夥伴們的狀態是“上課即下班,下課即上班”,而今他們依舊忙碌,只不過工作在校園,吃飯在食堂的日子顯然要比在外創業的同齡人輕鬆一些。

汪程告訴記者:大三時他和同學一行七人組成的小團隊“ET4.0”便以學院首屆創客的身份入駐創業園。三年了,在這個創業空間裡學校沒有管學生要過一分錢。“相當於拎包入駐,辦公室從空調到工位配套完善,包括場地月租、水電及物業費,一概全免。”

回憶起四年的大學時光,汪程的體會是,“這所學校確實有著與眾不同的創業氛圍”。

他以團隊研發的第一個項目舉例:“公交投幣箱每天吞食上百假硬幣、遊戲幣”——當看到這樣的新聞,自然會想到:能不能去做一個機器,去辨別硬幣的真假,區分硬幣的面額?可是靈感產生之後,該如何實踐它?

在合肥學院,第一課堂之外還有更加側重於實踐的“第二課堂”廣受學生歡迎,而在汪程所屬的電子系就有一個“電子愛好者協會”總能把學生凝聚在一起。有什麼想法,學長學姐帶著大家一起頭腦風暴,共同做實驗、焊器件、做檢測……很多難題破解起來就容易了。

汪程也是在“電子愛好者協會”中找到了自己最初的創業合夥人石響、禹芮,他們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最終利用一種能夠提前對真幣進行採樣的傳感器實現了兼具鑑別、分類、清點硬幣的全自動系統。

在不斷優化“硬幣清點系統”的過程中,團隊幾乎把國內相關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獎項全部收入囊中:從安徽省2015年“雙創之星”,到第14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再到2016年“西門子杯”中國智能製造挑戰賽全國特等獎……不斷有企業上門尋求合作,讓他們賺到了創業的第一桶金,也讓這個團隊順理成章地升級為“安徽合七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然而在公司註冊之後,新的問題又來了:在第三方支付的衝擊下,市場對清點硬幣的需求大大降低。也正在此時,導師高先和為他們帶來了新的項目“智能售貨小車”——不同於近來興起的“無人超市”,它可根據市場和客流的變化而移動;不同於日常所見的“自動販賣機”,顧客可以在店內任意走動並拿取貨物;從進門到結賬,全部通過掃碼完成,有效保障安全,也免除了排隊付賬的煩惱。

“說實話能接觸這樣的項目對一家初創公司真的難能可貴,”汪程坦言,“正是因為我們的師兄,也是高老師的得意門生吳波所在的瑞典公司與合肥學院謀求合作,才為我們帶來了機會。”

“創業不易,它不僅需要靈感、勇氣,更需要機會和資源,”汪程感慨,“我們之所以能在創業路上披荊斬棘,與學校的培養和扶助不無關係。近些年,像我們這樣的學生團隊已不在少數。”

截至2017年6月,在合肥學院的大學生創業園裡已經有30個團隊入駐,參與人數達210人,然而至今,仍有更多同學在遞交申請。為滿足更多同學的創業需求,目前學校正在規劃在原有2400平方米的基礎上增加一倍。而就在今年,總量為12000平方米的中德青年學生創業孵化中心已經落成。它不僅會吸引更多留德歸國校友的創業企業入駐,還將為在校學生帶來更多實習和就業的崗位。

合肥学院:应用型大学应该怎么做?

從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中衝出一匹“黑馬”

2016年12月,合肥地鐵1號線開通,這是合肥城市建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誌著合肥乃至安徽正式邁入軌道交通時代。不知你是否能夠想象,在掘地開路的建設者大軍中還活躍著一支來自高校的特殊隊伍。多年來合肥學院建築工程系的華建兵教授和他的團隊已被譽為合肥軌道交通領域施工安全的“堅強守護者”。

其實早從2005年開始,華建兵和他領銜的“合肥學院軌道交通施工安全協同創新中心”便開始了“與軌道同行”的探索。不僅僅是合肥地鐵一號線、四號線、五號線,包括被視為國家“八縱八橫”主通道之一的連徐高鐵,以及長沙新近開通的磁浮快線,這支隊伍都在施工過程中承擔著安全監測的任務。

“我們一方面利用地質雷達、測量機器人等先進設備,將傳感器對塌方、冒水、有毒氣體釋放等危險因素採集的數據自動分析並及時做出預警,另一方面幫助施工單位根據合肥本地地質狀況因地制宜,優化設計方案,施工方案,由此帶來的工期縮短、經濟效益顯著,保守估計節約成本已達上億。”

有人將華建兵的團隊喻為從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中衝出的一匹“黑馬”,而華建兵自己說,之所以能夠承接這些大建設項目,與他有10年的中央企業工作背景不無關係。當年轉型做教師,並進入合肥學院,是因為和學院在人才培養理念上不謀而合。“那時我從石家莊鐵道大學畢業進入中鐵系統工作,自己很有體會:由書本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場的實踐知識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而我瞭解到合肥學院構建了一種以能力為導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這種辦學思路我很欣賞,很榮幸能加入進來。”

華建兵介紹,目前在合肥學院像他這樣具有企業背景的教師雖然總量不多,但是學院為了提升產教融合的程度,近年來採取了多種舉措,比如將年輕教師送出去,在企業關鍵崗位掛職一年到一年半,同時在校內成熟的校企合作團隊中也吸納、培養年輕教師;再比如,校科技處每年會收集相關合作企業遇到的各種難題,以科研指南的形式發佈,由此指導教學與社會需求更好地銜接。

歸根結底,培養教師、改良教學是為了更好地培育學生。而在華建兵組織的項目實施團隊中,每年累計有學生上萬人次參與。為什麼就連安徽建築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等諸多外校也在不斷申請學生組團過來共同參與實習?華建兵說:“我們採用了一種‘教師+外聘工程師+學生’的新組合。教師側重於理論研究,工程師負責技術方案以及現場操作,而學生除了配合工程師做測量、記錄等輔助工作,還承擔起與相關單位聯繫的任務。由此,學生們不僅收穫了在一線與施工現場‘親密’接觸的寶貴經驗,也得到了一個向用人單位展示自我的機會。”

讓華建兵感觸頗深的是,由此帶來了學生就業形勢的大轉變。每到就業季,院學生處不斷接到國字頭央企、省屬骨幹企業的電話,一些大企業甚至託關係向學校伸出橄欖枝,希望多從合肥學院招徠人才。“就我所在的土木工程專業來說,總就業率可以說是100%,統計在規模以上企業就業率也能達到七八成。就每年學校從企業方得到的回訪來看,學生們的個人發展很快,很多人畢業三到五年就能走上總工程師、項目經理這樣的重點崗位。”

“就業難不難,關鍵在於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的吻合程度。”面對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合肥學院黨委書記蔡敬民曾揭示了這樣一個精闢卻不簡單的道理。因此,從2003年提出“地方性、應用型、國際化”的辦學定位,合肥學院至今仍走在轉型突圍的道路上——如何評價這15年的階段性探索?那一摞摞滿意的就業“成績單”以及來自企業、教師和學生們的一張張笑臉或許就是最好的證明。

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18年第14期官方微店,點擊閱讀原文

責任編輯:劉博文

合肥学院:应用型大学应该怎么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