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藏:打阿嘎,一場藝術化的詩意勞作

在西藏,只要有勞動就會有歌聲 ,這種詩意般的勞作總會讓我們反省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勞動的態度。今天,勇哥就帶領大家一同去建房現場感受一下藏族人民勞動中的快樂吧。有了詩意的勞作,才會有詩意的棲居。先看幾段視頻,能夠更直觀地感受什麼是“打阿嘎”。

阿嘎不是石頭,

阿嘎不是泥土,

阿嘎是大地的精華……

寺院屋頂,一群戴著頭巾、繫著氆氌,手拿木夯的藏族婦女,她們唱著歌,按照一定的規律前後左右移動著步伐,同時用手中的木夯敲打著腳下的碎石和泥土。

歌聲悠揚,舞步歡快。

她們並不是在進行歌舞表演,而是在把屋頂夯實——打阿嘎。這種快樂中的勞作風情萬種,美不勝收。

打阿嘎是西藏蓋房子的傳統工藝,是屋頂和屋內地面的修築方法,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是將碎石、泥土和水混合後鋪在地面或屋頂,再以人工反覆夯打形成的。這種方法做好的地面或是屋頂有大理石般的效果,平整光滑、結實耐磨。

然而這麼枯燥的勞作,卻被藏族同胞以一種歌舞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確是藏族人民樂觀向上精神的一種體現。他們把歌舞融入到勞動中,既幹了活又娛樂了身心,這種詩意般的勞作令所有的看客不得不反省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勞動的態度。

把打阿嘎上升到藝術高度來讚美,成為近年來許多藝術家和驢友們樂此不疲的話題。單從它的歌舞形式來看,歌詞稍顯簡單,大致以反映生活場景和讚美勞動為主,它的旋律相對固定,節奏也以2/4拍為主。這種節奏和旋律,有別於西藏傳統的長調,完全是為了在勞動時能有打夯時的勻均速度而自然產生的。打阿嘎時的舞蹈也並不複雜,大致分為踏步、旋轉、前後移動等幾個樣式。

打阿嘎從勞動上升到藝術的高度,再通過這種藝術形式把阿嘎帶到世界,近年來掀起的一股“原生態”藝術熱功不可沒。打阿嘎如今已走上了藝術的寶殿,西藏軍區文工團的編劇達娃拉姆,無數次利用節假日到農牧民家中,和他們一起打阿嘎,一起唱一起跳,和他們一起拿起木棍,感受每一個動作的韻律,在生活中提煉了藝術。在去年的一次全國性文藝匯演中,她創作了舞蹈《阿嘎飛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打阿嘎在舊西藏時只有貴族家和寺廟蓋房子和維修時才可以用的,如今已成為尋常百姓日常勞作中的一種常態。45歲的藏族婦女瓊達是娘熱鄉的村民,她說,現在很多村民蓋房子都用打阿嘎這種方式蓋房頂,只要別人請她去作工,她都欣然接受,她覺得打阿嘎在勞動中掙了錢,也在勞動中獲得了快樂。

而最讓瓊達難以忘懷的是,當年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走進西藏欄目拍攝了一段藏族婦女在大昭寺金頂打阿嘎的畫面,在這5分鐘的節目中,她還和王雪純共用了一根本夯。

就是那一次的亮相,讓打阿嘎通過電視走出西藏,走向了全國。


人文西藏:打阿嘎,一場藝術化的詩意勞作

人文西藏:打阿嘎,一場藝術化的詩意勞作

人文西藏:打阿嘎,一場藝術化的詩意勞作

人文西藏:打阿嘎,一場藝術化的詩意勞作

人文西藏:打阿嘎,一場藝術化的詩意勞作

人文西藏:打阿嘎,一場藝術化的詩意勞作

人文西藏:打阿嘎,一場藝術化的詩意勞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