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ET大腦承載新使命:一個更現代化的農業

人類社會正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大數據幫助零售商洞察消費者的喜好,人工智能結合製造業催生了新一代智能製造——作為一個製造大國,抓住新工業技術浪潮固然重要,但對於農業人口依然佔多數的中國而言,一場農業技術革命的重要程度絲毫不亞於工業技術革命。阿里雲,看起來正在向這個方向邁出這樣一步。

要知道,讀懂一個人的心思已經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了,而讀懂不會說話的一頭豬或者一顆果樹的心思,恐怕更難。而阿里雲的這一小步,就是讓農戶可以跟他們的養殖種植對象去對話,讀懂動物和植物的心思。

在上海舉行的阿里雲棲大會上,就有這樣一位農戶露面,他的名字叫“蘇志鵬”。蘇志鵬說,他從小喜歡動物,學的是動物醫學專業,博士畢業以後寵物醫師沒有當成,反而成了一個養豬人,而且是一個能看穿豬心思的養豬人,還因此多了一個綽號“豬豬博士”。

在蘇志鵬的農場,每頭小豬一出生就有ID身份證,攝像頭自動採集豬的體形數據,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豬在吃奶、睡覺、生病的時候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後臺通過辨別不同的豬叫聲來判斷,並記錄豬的運動距離、時間和頻率,不達標的話,統統加試。語音報警和智能疾病防治,有效提高豬的存活率。

幫助蘇志鵬實現這一切的技術,就是阿里雲這次發佈的ET農業大腦。

技術讓農戶與動植物對話

雲棲大會展臺上,現場觀眾可以通過一副VR眼鏡來感受蘇志鵬的工作。

“如果你看到這隻豬是紅色的,說明它體溫偏高,這些信息就會通過數據平臺直接實時推送到農戶的手機上,讓農戶知道需要醫療介入”,展區阿里雲業務拓展專家劉西原指著屏幕對記者介紹,“養豬本來是比較落後的行業,但是通過傳感設備,加上基於AI的視頻技術和音頻技術,農戶就會對豬的體況、體重、身體狀況有實時的瞭解,生產效率自然就提高了。“而且”,他補充,“我們用到了深度學習技術,通過不斷的學習,模型會更加準確”。

阿里雲ET大腦承載新使命:一個更現代化的農業

雲棲大會·上海峰會展區

四川特驅集團的CEO王德根在演講中也更詳細解釋了ET農業大腦的數據分析能力對於養殖業的作用:豬有很多數據,包括體溫數據、語音、活動狀況,這些行為都跟豬的健康程度息息相關。原來都要靠獸醫“望聞問切”,但是現在的過程全部自動化了。原來人有失誤,有情緒,但機器沒有,機器可以24小時、360度全監控。這極大的降低了疫病的發生率,極大的提升了養殖的效率。

阿里雲ET大腦承載新使命:一個更現代化的農業

阿里雲ET大腦承載新使命:一個更現代化的農業

阿里雲ET農業大腦

“對話”帶來的效率提升不僅適用於養殖業,同樣適用於種植業。

海升集團是西安一個知名的現代農業企業,有了阿里的技術,他們果園變成了一個可以和農戶對話的果園。

同樣在展區,海升集團熱帶水果事業部種植工程師古嶽正在行人介紹擺在貨架上的水果,有的行人在試吃,有的行人在問背後的技術。古嶽告訴記者:“我們向阿里提供了十幾萬張病蟲害的照片,每一種類型的病蟲、不同時期的病蟲造成的植物發病狀況。”經過一定時間算法的學習,阿里雲的技術就可以自動識別病蟲害,這就相當於植物能夠告訴農戶自己生病了還是健康的。更重要的是,農民在他本身所在的區域,通過地理位置信息,輸入他的地理位置、面積、播種,系統就會告訴他最優決策,指導農民該用多少肥、怎麼播種、如何用藥,農戶的種植技術門檻和對病蟲害的反應速度大大提高了。

阿里雲ET大腦承載新使命:一個更現代化的農業

雲棲大會·上海峰會展區

當然,ET農業大腦的作用不僅限於動植物的健康狀況,而是貫穿了整個養殖種植週期。

古嶽細說道,阿里雲和海升集團一起打造了智慧農事系統,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可以隨時掌握植物的長勢。海升在全國有12萬畝的莊園,有非常多的數據,包括氣象數據、土壤數據、園藝數據,以往這些數據比較分散,但是現在這些數據成為產量、質量和作物生長的決策依據,種植流程正在變的標準化和自動化。

ET農業大腦到新農村

談起研發ET農業大腦的初衷,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解釋說,“我們在整個城市管理,在工業製造,都有非常先進的技術”,但是”我們更需要新農村。”

實際上,阿里雲希望把自己今天互聯網的能力,附載在農業上。

據胡曉明介紹,ET農業大腦的作用主要有四點:

第一,把農業資料數據化,生成數據檔案。

第二,對農產品進行全生命週期管理和監測,從而提升農產品的質量。

第三,通過智慧農事系統,幫助農戶通過移動終端進行可視化管理。

第四,我打造全鏈路的溯源系統,追溯農產品從播種、生長到餐廳的全過程。

對於最終實現的結果,胡曉明給了一個數字,去年農業部的大數據,中國的PSY是18,而歐洲發達國家平均是24(PSY是衡量一個養殖場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他希望通過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技術,能夠把農村從畝產一千斤做到畝產一千美金,這基本上是中國一個省的產量。雖然兩個數字都是一千,但是後者體現的是對農戶的經濟價值。以之前的養豬為例,有了技術的幫助,“每一頭母豬,每一年多生三頭仔,死亡率降低3%”,這背後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提高。

不多對於阿里整個大生態體系而言,養殖和種植過程或許只是其農業使命的部分環節,阿里關注的將是從農場到餐桌的全流程。

正如馬雲2017年12月份在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的一段講話,“未來二三十年,因為互聯網,農民會成為新農民,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解決了土地上種東西歸誰的問題,現在互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要解決的是這些土地上的東西賣給誰的問題”——這是農業現代化邁出巨大的和關鍵性的一步。

“上一代的農民很多人背井離鄉來到了城裡做了農民工,而今天我們希望農民不再需要離開土地就可以進行農民商。我們希望通過農業的現代化,能夠讓土地更加增值,讓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做新型農民、創業農民、產業農民,他們才是未來新農村的締造者”,馬雲這樣預測。

阿里雲ET大腦承載新使命:一個更現代化的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