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正從美國市場裡消失

有外媒做了個試驗,在美國,能不能只用中國的產品過一天。當然,這只是個噱頭,試驗結果證明,中國製造遠沒有那麼誇張。


但這是個有趣的嘗試,沿著它的思路,我也梳理了下日常生活中,中國製造在美國的使用情況,或許對你理解中國經濟有所幫助。


首先看吃的。以這裡市民常去的Wegmans超市為例,水果、蔬菜和主食基本都是美國產。農產品貿易保護向來嚴格,中國產品要打進來就難上加難了。生鮮肉類、海鮮也基本都是美國、加拿大、歐洲產。


此前雙匯收購了美國最大的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所以,超市很多豬肉、火腿、香腸來自這家公司的品牌,但產地還是在本地。


牛肉、羊肉、雞肉產地也多如此,也有少量來自澳洲、歐洲的,譬如德國、意大利的肉類、火腿,香腸等。還有德國北歐的奶酪,麵食。


美國人超愛奶酪,超市有巨大的一個區域是各種各樣的奶酪,這基本就是歐洲和美國貨的天下。這一方面有食品安全和貿易保護的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消費習慣,歐美人在吃的方面和東亞差距還是很大。


服裝: 以前我們常自嘲跑到歐美,不小心就買了Made In China的服裝,這種情況在減少,很多服裝、鞋子、家紡用品來自越南、泰國、印尼、巴基斯坦等國家。倒是玩具、書包、文具有很多還是中國的。


家用電器: 電視、洗衣機、冰箱,空調,除了美國本地品牌,進口貨以日、韓為主。如三星、索尼、惠而浦、LG、通用等,中國主要的產品在這裡也能發現,如TCL、海爾等,但還不是主流。有一次在沃爾瑪,看到一家人推著海爾的冰箱,讓我興奮了老半天。


汽車: 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家,絕大部分美國人,沒有車的話,相當於沒有腿。所以,小汽車是最重要的一個市場。


很遺憾,中國車在這裡相當於空白,路上跑的,基本上是一半美國車,一半日本車,銷量前十的品牌,都是美日系。不過,韓國車也多起來了,現代索納塔、起亞也有些人在開。


電子產品:電腦,蘋果、戴爾、聯想(Thinkpad)、惠普、華碩、三星等,比較分散。手機,蘋果和三星佔據絕對優勢,見過有人用華為,但多數還是華人在用,當然,手機、電腦的絕大部分配件都是在中國生產,無論是蘋果還是三星,都算是Made In China。


服務業: 電影院幾乎就沒見過美國之外的電影,偶爾有印度或者歐洲的。這大半年沒見過國產片,一些國內很火的片子,可能在少數院線上映,但像好萊塢大片這樣所有院線鋪開的很罕見。


此前,萬達購買美國院線和製作公司,引起轟動,有媒體猜測,以後在美國,有可能坐在中國影院,看中國的電影,但目前還沒影。


第三產業: 我曾經在一個波多黎各的同學手機上發現了微信,但是她的三星手機自帶的,沒用過。倒是一個教語言的老師裝了微信,因為她很多學生是華人。


今天我還發現,在赫芬頓郵報APP上出現一箇中國遊戲的推廣,“我的後宮時代”,很讓我詫異,因為標題是中文的。不知道是不是精確推薦給我的。互聯網產業應該是被寄予厚望的產業,希望有所突破。


總體看,中國產品多數還是低價值消費品,這些產品在美國真的是極其廉價,廉價到讓人覺得心疼。但即使是這一塊市場,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也加入了競爭。




稍微高端一點的,電子產品、家電,絕大部分是打著Made In China的洋品牌。沒有形成像日本、韓國一樣的佔有市場優勢的自有品牌。


高價值的工業產品就幾乎是空白,汽車、民航客機、芯片、數控機床、精密儀器、醫療器械,發動機,軍火、戰鬥機……這些都還沒敲開門。顯然,這是最賺錢的,也包括電影、音樂、藝術產品,以及互聯網、金融、法律、教育等。


從中國製造在美國的地位,也能看到目前國內經濟轉型的壓力。


做低端產品不掙錢,賣再多到美國也不值得,還汙染國內環境,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窮兄弟在搶生意;


中端產品沒有形成世界性的品牌,還沒有一家中國企業能突出重圍,像當年的日本企業一樣橫掃美國市場;


高端產品和服務,面臨創新不足的窘境,除了華為和高鐵等少數產品,難有拿得出手的拳頭產品。而想要美國學生大量跑到中國留學、看病、裝上中國的軟件和網絡,看中國電影,那就更難了。經濟增長壓力可想而知。


寫這個文章時,我在CNN上看到一條視頻,世界上第一個可以載人的無人機,這款神奇的無人機這幾天刷爆了美國的科技圈,是中國的億航製造的。雖然只是個概念機,但還是能看到國內創新的活力,希望有越來越多這樣的神奇產品。


中國製造正從美國市場裡消失。


女兒進入發育期,身高長得很快,加上她打籃球運動服裝磨損很快,於是趁這個週末去幫她買些新的。來到美國著名的體育用品專賣連鎖店Dick’s Sporting Goods,耐克、阿迪達斯、North Face、Under Armor等各種品牌應有盡有,我們很快選了五件上衣兩條褲子。


回到家,見女兒在翻商標,我打趣地說,“雖說都是什麼名牌,可保不住都是中國製造的”。不想女兒回答,“媽媽我記得你以前曾說過中國製造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在減少,還真是呢,七件衣服中只有一條耐克褲子是中國製造的。


我翻來看看,果然。


這件耐克運動上衣產自越南:


中國製造正從美國市場裡消失


這件耐克防風服產自印度尼西亞:


中國製造正從美國市場裡消失


這件耐克套頭衫產自埃及:


中國製造正從美國市場裡消失


這兩件阿迪達斯衣褲分別產自孟加拉國和泰國:


中國製造正從美國市場裡消失


還有一條耐克籃球短褲產自泰國,只有這條熱身的耐克sweatpants產自中國:


中國製造正從美國市場裡消失


曾幾何時,美國商場裡的這些體育名牌服裝和用品上貼著的幾乎都是“中國製造”的商標,而現如今卻已落到了這樣寥寥可數的程度,說明這些品牌已經完成了從中國的“大撤退”,在其他國家成功地“安營扎廠”了。


這種現象與今年夏天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BCG)發表的《全球製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報告的結果十分吻合。該報告指出,若以全球出口總額排名前25的經濟體作比較,並以美國的製造成本為基準指數100,中國的製造成本指數高達96。


也就是說,同樣一件產品若在美國製造的成本是1美元的話,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顯示兩者的差距已大幅縮小。


報告認為中國的製造成本大幅提高有個原因就是:


北大經濟學教授周其仁“體制成本升得太快,是當前經濟最要命的”


體制成本高企反映在:土地成本上升,企業運營成本上升,都和體制成本緊密相聯。


當年改革降下來的體制成本,現在重新漲上去了。


漲得最快的是什麼東西?稅收,法定的社保繳納,政府收入。


特別是社保繳納的壓力已經非常之高。我國社保繳費率世界排名第一,繳費基數是鄰國的4.6倍。


據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的測算,中國社會保險法定繳費之和相當於工資水平的40%,有的地區甚至達到50%;我國的社保繳費率在全球181個國家中排名第一,約為“金磚四國”其他三國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歐五國的3倍,是G7國家的2.8倍,是東亞鄰國的4.6倍。這些都是企業的成本。


稅收和政府收入也在上升,但藏富於民應該更是健康的政策方向。

經濟增長快、成本優勢就丟了,你原來就是靠成本優勢吃飯的,最要命的是我們這個體制成本升得太快太快。

所以,國民經濟從那麼差的狀況走到今天,只發生在一代人之間,我們引以為豪。現在經濟下行,出路是什麼?當你的獨到性優勢還不明顯的時候,你還得往成本優勢使勁下注,降低成本最重要的事。

因為體制成本是中國經濟的決定性變量,體制成本降,經濟增;反之亦是。


另外,能源成本也是一個考量因素,中國工業用電成本從2004年每千瓦小時7美元漲到2014年的11美元,天然氣成本更從2004年每單位5.8美元漲到13.7美元,能源成本高的原因是稅費太多,例如每升汽油價格中有四成以上是向政府繳納的稅費。


與中國生產成本暴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按生產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從2004年至今的增長幅度不到30%,雖時薪依舊高於中國,但比中國工人多出來的工資成本被美國更低的天然氣價格、價格低廉的棉花原料、以及當地的稅收優惠和補貼所抵消。


因此一些行業已經出現了產業鏈逆轉,不久前紐約時報中文網就曾報道過,中國的紡紗業成本已經比美國高出30%,導致大陸紗廠反而前往美國設廠。


而更多生產商則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孟加拉國、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等處,耐克、阿迪達斯顯然已在其中,另據公開報道,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均在推進製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富士康、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也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


顯然,“中國製造”正在經歷一場空前的危機,由此引發的製造業倒閉潮已不可避免,這裡既有技術趕不上時代、前期投入過多造成資金鍊斷裂的企業,也有無法忍受人力成本急劇上升出現歇業關門的企業,更有試圖轉型升級但是卻沒有成功的企業。


中國製造正從美國市場裡消失


中國製造產業發展了這麼多年,大部分卻仍然停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利潤微薄不說,產品技術也跟不上市場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所謂的“新常態”,“新週期”,製造業的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也愈加嚴峻。


顯然要想化解目前危機的話出路只有一條,不能只當別人的“血汗工廠”或簡單模仿山寨,全面提升“中國製造”的內涵品牌和創新才是唯一的出路。中國製造正從美國市場裡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