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邵武鐵中

■方 騰

這就是邵武鐵中

邵武鐵中現已更名為邵武第七中學。 吳小玲 攝

翻開厚重的鐵路發展史,鐵路中學是一個閃亮的名詞,承載著幾代鐵路人學生時代的記憶。閩北山區有一所鐵路中學,40多年時光漫卷之間,一件件往事被收藏進時間的櫥窗,見證了鐵路中學的發展。

哲人曰,人生是書。對於多數邵武鐵路的子弟來說,他們人生中的許多章節是以楊家山的晨光為筆、夕陽為墨寫就的。這座位於楊家山上的學校就是邵武鐵路職工子弟中學。

站在楊家山上俯瞰邵武站,往來穿梭的火車盡收眼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蒸汽機車不時鳴響的笛聲常常隨風飄蕩在楊家山上,闖入靜謐的課堂,或是混入琅琅書聲中,讀書聲、汽笛聲,聲聲入耳,成為一道奇特的風景。邵武鐵中在火車的笛聲中一路前行。

火車的笛聲可以自由闖關楊家山,莘莘學子卻不能,他們需要穿行一座人行涵洞,再步行數百米並不寬敞(曾長時間泥濘坑窪)的水泥路,而後登上一條彎彎曲曲的陡坡。就像一首民歌所唱“這裡的山路十八彎”,繞過幾道彎,輕喘幾口氣,學校的大門已然在望。上山難,下山卻易。放學後,長長的、曲折的陡坡常常會留下少年們飆車(自行車)的身影。

追溯邵武鐵中的歷史可回到1969年。學校原設立在鐵路機務段旁的鐵路第二小學內,兩年後遷移至楊家山。學校初創之時,師生們艱苦奮戰,竟在半山之上開闢出了400米標準跑道的田徑場,羨煞了一城師生。學校還舉辦過建陽地區十縣市和原福州鐵路分局中小學生運動會。完備的體育設施強健了邵武鐵中學生的體魄,學校各類運動隊多次在建陽地區和鐵路系統的體育競賽中取得佳績,尤其是邵武鐵中足球隊,當年是一支威名赫赫的勁旅。田徑場內是標準的足球場,多少年來,這個球場成為邵武鐵中學子逐夢的舞臺。

邵武鐵中鼎盛之時,曾有學生2000餘人。1983年,鷹潭鐵路分局資溪鐵路中學撤銷後,鷹廈線北段的鐵路子弟全部進入邵武鐵中就讀。每當秋季來臨,規模宏大的學生田徑運動會便拉開了帷幕。這是學生們盛大的節日,開幕式上,各年級學生組成的隊伍緩緩通過主席臺前,往往是高年級同學已繞場一圈,步入球場中心,低年級同學尚未入場。長長的隊伍就似長長的詩行,平平仄仄之間,留下了鐵路人少年時代的青春詩意。

學校的一坡腳位置建有一個防空洞,這是“廣積糧、深挖洞、不稱霸”時代留下的產物,別看洞口小,卻是別有洞天,彎彎繞繞、曲徑通幽,還有幾個貓耳洞。楊家山附近的孩子點著油毛氈,深入探奇,黑黢黢、悠長曲折的山洞成為他們童年的“盜夢空間”。更有頑皮淘氣的學生逃課後深藏其間,老師們不得不打著手電、舉著火燭深入其中找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邵武鐵中在邵武是僅次於邵武市第一中學的學校,許多地方學生也想方設法進校就讀,以戴上邵武鐵中校徽為榮。一到7月,高考成績發佈,總有捷報傳來。學子們一躍龍門的喜悅洋溢在整個校園,也讓邵武鐵中之名在小城生輝放彩起來。後來,許多鐵路子弟轉入地方學校就讀,邵武鐵中逐漸走向落寞,一度取消了普通高中,辦起了職業高中,後來幾經沉浮,復辦了普通高中。

邵武鐵中培育出了一批批英才,有高校老師,有金融界高管,有公務員,還有企業老總……他們成為業內翹楚、行業精英、職場俊彥。還有很多學生進入鐵路技校、職校,畢業後進入鐵路工作,成為鐵路新生力量。

2003年底,邵武鐵中整體劃歸地方,改名為邵武第七中學,邵武鐵中34年的歷史畫上句號。與諸多鐵路中學一樣,邵武鐵中成為鐵路發展卷帙中的一頁,然而它的歷史依然在延續,邵武鐵中的學子從這裡走出,又回到這裡,揀拾當年的往事,這裡是他們夢想起飛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