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播種繁育及造林技術

樟子松播種繁育及造林技術

1 採種

樟子松球果在9月中下旬開始成熟。球果成熟後掛在樹上達6~7月之久,採種期較長,採種最好在春秋兩季,因冬季嚴寒,枝條較脆易折斷損傷母樹或發生事故。樟子松球果果鱗厚而堅硬,短期不易開裂,可用人工露天日曬乾燥和乾燥室進行脫粒。脫粒時,要注意室內溫溼度的調解,保持種子的生命力。種子貯藏含水量為9%~10%。

2 育苗

樟子松對土壤肥力要求不高,但對水分、熱、通氣條件要求較嚴。播種區應選擇灌溉方便,土壤疏鬆的沙壤土為宜。幼苗立枯病嚴重,不能在地下水位高或粘土上育苗。播種前應進行土壤消毒。整地時,可施入腐熟的有機肥,每畝5000~10000kg。播種以春播最好。當平均地表溫度達8~9℃時即可播種。東北地區以4 月中旬~5月初為宜。播種方法可用撒播或條播。如土壤鬆軟,化學除草,培育留床苗可撒種。一級種子,發芽率80%以上,每畝播3.5kg。播後,可用草炭末、鋸末及原床土覆蓋,厚為0.5~1.0cm,覆土後立即鎮壓,以防止和減少水分蒸發。播種後灌水,經常保持土壤溼潤。在灌水條件好,春季風速小的地區可不覆草,但乾旱沙地育苗必須覆草,同時,在播種地設防風障。春播種子一般半月即可出苗。播種後出苗前,可噴灑除草醚除草,每平方米有效用藥量為1~2g,噴後10h不澆水。播種後至幼苗脫殼前必須做好防鳥工作。出苗後,要注意防止立枯病。樟子松二年出圃,幼苗規格:苗高為12~15cm,地徑0.4cm。

3 造林

3.1精心選地

要根據不同的地勢、土壤、氣候條件和樹木習性,安排營造純林或針闊混交林。在山地礫石質沙土、粗骨土、沙地、陽坡中上部及其它土層瘠薄的地段上均適於栽植樟子松。尤其在排水良好、溼潤、肥沃的土壤上栽植生長最好。但在水溼地、排水不良的粘土地,土壤含可溶性鹽類達0.12%以上的土壤和林冠下都不能造林。

3.2細緻整地

在造林前一年秋應進行細緻整地。一般採用穴狀整地,規格50×50×40cm。新採伐地和新退耕地雜草少,土壤疏鬆的地方,可隨整地隨造林;對種植點的合理配置,依地形、地貌進行。風蝕地可以不整地造林。

3.3良種壯苗

要求一律以優良種苗,對造林苗木做到“一把”是把好苗木關,做到六有(苗木管理有專人,選勞有前棚,運輸有包裝,山場假植有覆蓋,苗木領取發放有制度,領出退回有帳目)。

3.4精細栽植

在土壤條件好,雜草少的地區採用窄縫栽植法,但苗木必須蘸泥漿,防止窩根,如苗木側根發達,最好用穴植法造林。要嚴把栽植關,細緻栽植,做到三保(保證苗木罐內有泥漿、保證不丟損苗木、保證不漏穴);“五好”是植苗穴要創好、樹根要流展好、栽苗培根換主要做好、踏實覆土好、穴面平整好;“六不準”是不準大把拿苗、不準窩根、不準歪斜、不準過深過淺、不準栽靠穴壁、不準刨一鎬就植苗;“三堅持”是把好驗收關,堅持一日三檢,即個人自檢掛牌,班組內互檢,場段抽檢,堅持隨造林、隨檢查、隨驗收;堅持三不驗收,即密度不足不驗收,不適地適樹不驗收,合格率不足98%不驗收。

3.5適時造林

造林時間以春季最好,儘量頂漿造林,春季多風乾旱的地區,也可雨季造林,造林用的苗木應在兩週前原床切根,待新根分化,即可起苗,進行雨季造林,這樣造林成活率較高。要嚴格掌握造林時間(適時頂漿造林,充分利用天時地利,全面實行嚴格操作。

3.6合理密植

對於各類純林的造林密度,嚴格執行技術規程的要求,栽植樟子松,為3300~4400株/hm2,防護林一般採用株行距1.5×1.5m ,用材林用2×1.5m的初植密度。在流動沙丘地及半固定沙丘栽植樟子松,關鍵是保護幼樹免受沙埋、沙割及風蝕侵害。首先,應栽植固沙的植物,然後再造林,沙地栽樟子松主要用小坑靠壁栽植法及窄縫栽植法,要強調深栽。

4 幼林撫育

撫育年限一般為3年,各年撫育次數以2、2、1為宜。山地造林,鬆土除草要和培土結合;沙地造林,後期可割大草留草帶,以防冬春起沙,在風沙乾旱地區,造林當年及第二三年冬季給樟子松幼苗培土,以防生理乾旱及動物危害,培土時間在土壤結凍之前,撤土時間可在翌春萌動前進行。過早撤土幼苗易受風害,過晚則易引起苗木腐爛,必須做適時撤土,在下木和非目的樹種繁茂的造林地,造林4~6年後,要及時一次伐去全部灌叢和非目的樹種,以免影響幼樹正常生長。

樟子松播種繁育及造林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