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毒種薯繁殖及脫毒微型薯種植技術

脫毒種薯繁殖及脫毒微型薯種植技術

病毒是引起馬鈴薯“退化”的主要原因。由於馬鈴薯是無性繁殖作物,病毒侵染進植株體內後,會逐代傳遞並積累,最終導致種性退化而大幅度減產。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是採用生物技術脫除已侵染到塊莖中的病毒,使之恢復原有品種的生長特性。

1 脫毒種薯繁殖技術

由脫毒微型薯長出來的種薯一般叫做原種,有人把它叫做原種一代。原種經過繁殖後可以直接用於大田生產。隔離條件好的情況下,原種可經過兩代繁殖後用於大田生產。原種及生產用種的生產也可於春秋兩季進行。其技術要點如下:

1.1 春季繁殖技術

為了保證種薯質量以及秋季播種時能正常通過休眠期,春季繁殖種薯也需要採用陽畦、塑料大棚等保護地栽培技術。陽畦栽培技術要點與微型薯栽培相同,塑料大棚栽培需要採用三膜覆蓋技術,早播種早收穫。播種期為 1 月中旬到 2 月初。播種密度8000~10000 株/畝。於 4 月底 5 月初收穫。其它管理技術與大棚商品薯生產相同,但要注意防治蚜蟲和晚疫病。如果生產量大而且市場上商品薯價格比較理想,收穫後可將個頭大的薯塊作為商品薯處理,留下大小適中(20~60 克)的作種薯。

1.2 秋季繁殖技術

1.2.1 適期晚播:秋季播種時正值高溫多雨時期,如果播種偏早,播後下雨,就會導致大量爛種,造成缺苗斷壟而影響產量。一般於立秋前後播種比較適宜。

1.2.2 整薯播種:在高溫季節播種,種薯切塊後很容易遭受各種菌的侵染,使種薯大量爛在土中。因此,生產中不宜進行切塊播種,而應該採用小整薯播種。種薯最好為 25~50 克。種薯過大,浪費比較嚴重.這就要求春季有意識地生產“小薯”。

1.2.3 “地上”播種:為減少因雨後田間積水而造成的種薯腐爛,可以採用淺播種的辦法,即所謂的“地上”播種。方法是,按行距開3~5 釐米深的淺溝,施好種肥並與土壤摻勻後播種,最後培土起壟。一般採用 80 釐米的大壟播種雙行,種植密度 6600 株/畝。

1.2.4 施足底肥:施肥種類和數量與陽畦栽培相同。

1.2.5 拔除病株:在種薯田中有時會出現感病植株,這是種子田的最直接毒源。這些病株可通過蚜蟲、田間管理中的相互接觸摩擦等途徑,將病毒直接傳給周圍健康植株,使病毒蔓延擴散。因此,當田間發現病毒植株後,要及時拔除病株。

1.2.6 噴藥滅蚜:出苗後田間仍會發生蚜蟲,因此應勤觀察,一旦發現蚜蟲,立即噴藥防治。最好在出齊苗時就噴一次藥預防,這樣用藥量小,效果也好。

1.2.7 適時收穫:生產中一般於初霜過後收刨。

2 脫毒微型薯種植技術

2.1 春季種植技術

春季繁殖脫毒種薯要特別注意預防病毒的再侵染問題。早播種早收穫避開蚜蟲傳毒時期,是保證種薯質量的一個重要技術環節。因此,春季一般應採取保護措施進行微型薯的種植。保護設施有多種,本文以簡單易行的陽畦栽培為例介紹微型薯的種植技術,其他保護設施的栽培技術可參照執行。陽畦種植微型薯,一般包括以下幾個主要環節:

2.1.1 適期播種:播種適期應根據品種的生育期來確定。一般早熟品種從播種到收穫約 95~100 天,而陽畦薯的適收期是在 4 月底 5 月初。因此,播種期應從此向前推算 95~100 天,即在 1 月中下旬到 2 月初。

2.1.2 種薯催芽:如果微型薯沒有通過休眠期,則需要提前進行催芽。催芽時間的早晚依貯藏溫度及種薯打破休眠狀況而定。貯藏溫度低,催芽時間應早;溫度高,可晚催芽。一般情況下,應提前25~30 天催芽,即在 12 月底 1 月上旬催芽。

催芽溫度以 15~20℃為宜。催芽時溼度不宜太高,否則容易引起腐爛。適宜的播種芽長為 1~1.5 釐米。

2.1.3 播種技術

播種密度:由於秋季宜採用整薯播種,所以陽畦繁種必須加大播種密度以生產出小型塊莖。適宜密度因微型薯大小而定,重量 1 克以下的微型薯密度為 10000~12000 株/畝;1~1.5 克的種植密度 9000~10000 株/畝;1.5~3 克的種植 8000~9000 株/畝;3 克以上的種植 6000~8000 株/畝。每壟播種雙行,壟距 60~80 釐米,小行距 15 釐米,株距 15~18 釐米。南北行播種。

培土:厚度 3~8 釐米,依薯塊大小而定,薯塊越小培土越淺。施肥澆水:一次性施足基肥,生長期間不再追肥。每個陽畦應施 500 千克腐熟好的有機肥,5~10 千克三元複合肥,2.5~5 千克硫酸鉀。施肥方法是一半有機肥撤施,另一半溝施,化肥溝施。由於陽畦生產中,外界氣溫非常低,所以不宜進行土壤表面灌水,否則會降低地溫,影響出苗。如果播種前土壤不是太乾,不要澆大水造墒,而是在播種時開溝澆水,水滲下後播種。

2.1.4 陽畦管理:播種起壟後,首先蓋好地膜,以利於保墒,提高地溫,降低棚內空氣溼度。然後擔上竹竿並覆蓋薄膜。膜的周圍要用土壓嚴。

出苗前的主要管理工作是揭、蓋保溫覆蓋物(草苫、麥秸、玉米秸等都可用作保溫材料)。要注意早晨早揭,只要太陽能照到陽畦上,就應揭掉覆蓋物,使苗床接受光照;晚上適當早蓋覆蓋物,以減少陽畦內熱量散失。

開始出苗時(幼苗頂土),于晴天中午揭開薄膜,將地膜撕開小口,扒出幼苗並將根周圍地膜用土封嚴。此後應注意保持薄膜清潔,以保證其透光性能好。如果陽畦內氣溫升至 28~30℃,應注意適當揭膜通風。

4 月初以後應加大通風量。生長中後期要適當澆水。此外,在加大通風量的同時應注意及時噴藥防治蚜蟲和其他病害。

2.1.5 適時早收:為保證種薯不被病毒侵染,應于田間出現蚜蟲之前收刨,最遲在出現蚜蟲 5~7 天之內收完。

2.2 秋季種植技術

2.2.1 播種時間:7 月底到 8 月上旬播種,以立秋前後為宜。海拔較高的地區或山地可適當早播,氣溫高的平原地區應適當晚播。為防止蚜蟲傳播病毒,應覆蓋防蚜網棚。

2.2.2 播種方法

催芽:如果種薯未通過休眠,應於播種前 30 天進行催芽。首先用 5 毫克/千克(根據種薯通過休眠期狀況確定赤黴素濃度)赤黴素浸種 5 分鐘,控幹水後進行催芽。芽長 1~2 釐米左右時進行煉芽,準備播種。

播種密度:播種密度 6000~7000 株/畝,根據薯塊大小而定。實行雙行栽培,即每壠種植 2 行,壠寬 80 釐米,小行距 15 釐米,株距 25 釐米。

澆水造墒:播種時土壤乾旱的話,應先開溝澆水再播種(以澆井水為好)。

播種深度:首先按行距開 3 釐米淺溝,再按株距播種,培土厚度 5 釐米(種塊以上)。

2.2.3 管理措施

適當遮蔭:秋季播種時正值高溫季節,不利於微型薯出苗。因此播種後應適當進行遮蔭。可採用搭涼棚的辦法遮蔭,也可在壠面上覆蓋麥草或玉米秸等遮蔭。

防止田間積水:播種後遇到下雨天氣應避免田間積水,否則易導致種薯腐爛。做到田間排水通暢。

注意澆水:播種后土壤乾旱的話,應及時澆水,直到出苗都應保持土壤溼潤。在久旱不雨時,壠土受烈日暴曬,溫度過高,這時更應澆水,最好澆灌井水,尤其不能澆被病菌汙染過的水。這是秋作保證種薯安全出苗的關鍵。

加強肥水管理:秋季生產中一般不會出現徒長現象。因此,應加強肥水管理,促進植株生長。只要在前期能夠促使植株正常生長,就能獲得高產。為促進植株生長,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出苗後每畝地施二銨 10 千克,硫酸鉀 5~10 千克。

及時中耕培土:由於播種時覆土較淺,所以出苗後應抓緊及時培土。每次澆水或下雨後都應及時進行中耕,並結合中耕培兩次土。第一次在植株 4~5 片葉時進行。第二次在植株 25 釐米左右時進行。培土方法與春季相同。

防治蚜蟲:出苗前及時覆蓋防蟲紗網(40~50 目紗網),出苗後立即打藥防治蚜蟲,以後每隔 7 天打藥一次,連打 2~3 次。不要噴施多效唑等植株生長調節劑,以免影響下一季種薯的發芽。

脫毒種薯繁殖及脫毒微型薯種植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