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的公共服務(上)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基本公共服務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與新挑戰】

□丁元竹

迄今為止,中國已經編制和實施了兩個基本公共服務國家規劃,推動了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 體系建設。2012年7月,國務院印發《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這是中國首部國家級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規劃。該規劃勾勒了國家基本公共服務 的制度安排,明確了中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範圍、標準和工作重點,承諾把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2017年3月,國務院印發《“十三 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該規劃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需要,要求促進機會均等,使全體公民既公平、又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十二五”以來,中國初步建立起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改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豐富多彩,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紮實落實,保 障能力和群眾獲得感明顯提升。

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基本公共服務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與新挑戰。從“十二五”至今,國際國內的技術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種變化仍在繼續之中,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出現了新需求。新時代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必須立足於人民群眾的需要,以互聯網為基礎,通過其便捷、有效的互動提供服務,推進公共服務供需平臺建設,通過互聯和在線推動大數據生成,實現供需精準匹配,並在此基礎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水平。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從“供給方設計”轉向“居民體驗”

“互聯網+基本公共服務”體制機制的完善,需要夯實兩個基礎:一是連接。即實現教育、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文化體育、民政等部門數據平臺的鏈接,這是建設基本公共服務供需平臺的關鍵和基礎。政府有關部門要起到“連接器”的作用,倡導自覺協同、開放合作的戰略,與各業務部門、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一起,通過更多的連接,形成以用戶為中心、實現政府、企業與公眾互動的基本公共服務平臺,解決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煙囪林立、信息孤島”的問題。二是雲平臺。應統籌相關部門建一個統一的大數據平臺,通過提供雲平臺等基礎設施,將互聯網開放給各相關部門、企業和社會組織。發展改革委通過雲,把分佈在全國的基本公共服務設備接入平臺,實時採集平臺運行參數。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遠程管理設備群的運行狀況,在這個過程中,基本公共服務機構要實現轉型升級。

構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以“居民體驗”為著力點,以標準化為引領,以服務方式多樣、便利、綠色供應鏈為重點,以服務平臺為支撐,開展綠色製造專項行動,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平臺化建設工程。基本公共服務平臺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是打造基本公共服務生態系統的切入口,對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組織和事業單位都具有重要意義。

從信息配置資源技術的角度看,互聯網技術更能使越來越多的人接近基本公共服務,但若是受益人不掌握信息技術,那便會出現巨大的技術鴻溝。在這個意義上,把互聯網作為推進新時期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技術手段非常有必要。如醫療衛生大數據可以覆蓋全體居民,但若老年人等群體不掌握信息技術,就會遭受更加嚴重的排斥。因此,消除數字鴻溝是新時代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從要資金、設施、設備、人力轉為向數據要人力、要效率、要質量

基本公共服務模式的突破,要以社會結構、社會環境和社會活動等各方面的數據為資源,向數據要人力、要效率、要質量,不斷提升服務能力。要依靠基本公共服務平臺更精準地服務好社會與個人。基本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不僅是科技創新,也是機制創新,它加速了從數據封閉到數據開放的觀念轉變,通過打通各自為戰的基本公共服務神經網絡,對整個區域的基本公共服務進行即時分析和研判,讓數據幫助人們思考、決策和調控。

在線已經成為當代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的重要特徵。互聯網塑造了網上的在線行動。在線互動成為當代信息化的基本特徵之一。大數據不是建設一個更大的硬盤和服務器系統,而是把現有的數據平臺互聯起來,形成一個在線的巨型數據系統和運算體系。這其中涉及打破現有利益格局,建立各個部門、地區、行業、單位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以及信息安全制度。把千千萬萬個社會組織通過在線鏈接起來,將形成巨大的社會服務能力。當然,這需要建設和發展組織各類社會力量的平臺。

“基本公共服務供需平臺”是一個總體實用工具。其按照極簡法則讓全國居民都有機會接近移動互聯,包括年長一代。要想消弭數字鴻溝,必須首先面向全社會和全體社會成員宣傳和普及移動互聯網、智能設備使用和大數據知識,並將其視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途徑,以及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其次,強調“平臺”中線上與線下服務的重要性,並加強線上線下服務一體化建設;再次,在基層政府、社區以及公共空間鋪設智能服務與物聯網感知設備,通過社會組織成員、志願者的導引,幫助中老年人操作,提升設備使用率;最後,鼓勵和支持各行各業的思想者、創新者和創業者參與公共服務供需平臺建設,提出更多富有思想性、創新性的理念。

大數據成為提升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的基本手段

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事業單位相互合作共建大數據項目,可以使優勢互補,將各方的資源盤活,各取所需,實現互利共贏和便民利民。

1.目前,能真正將大數據應用到政府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情況極為鮮見。對大部分地方政府來說,運用大數據創新政府治理工作還處於“概念”階段,還缺乏“實操”經驗。如何找到“實操方法”,推動政府大數據應用落到實處,利用大數據提升政府效率和服務水平,需要進一步探索。

2.開拓大數據項目是提升政府大數據技術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要通過基本公共服務供需平臺建設,給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政府部門有關人員提供實施大數據項目的實踐機會,提高個人使用大數據技術能力,促進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大數據技術應用水平的提升。

3.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事業單位可以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實現共贏。政府掌握大量的政策、行政、經濟等信息數據,以及巨大的社會需求;企業,尤其是互聯網公司,掌握著與居民生活消費相關的數據以及與大數據採集、處理、分析相關的關鍵技術,還有一部分消費數據和個人信息。社會組織和事業單位也是如此。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教授)

信息时代的公共服务(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