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人生前三次創業:從虧損到不混日子,這些經歷造就日後阿里

現在說到馬雲,馬上就能聯想到阿里、淘寶、天貓、支付寶等關鍵詞。

馬雲讓中國的電商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阿里的運營更是互聯網界的翹楚。

如今的阿里已經是商業巨頭,業務觸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伴隨著阿里的壯大,中國誕生了一批淘寶賣家已經網紅。

跟其他公司一樣,將近20年的時間,阿里一步步壯大。

而在成立阿里之前,馬雲是怎樣的?他又遇到過那些挫折?今天就來回顧下馬雲早期的三段創業史。

馬雲人生前三次創業:從虧損到不混日子,這些經歷造就日後阿里

人生第一次

馬雲第一次創業,鮮為人知。1992年,28歲的馬雲成立了海博翻譯社。

馬雲在杭州當英語教師時,就發現在杭州,很多的外貿公司需要大量專職和兼職的翻譯人員,杭州當時還沒有,於是就成立一家。

馬雲人生前三次創業:從虧損到不混日子,這些經歷造就日後阿里

和很多第一次創業的人一樣,翻譯社很長時間都沒賺錢,為了維持,馬雲揹著麻袋去義烏批發襪子和鮮花,還做過一年多醫療銷售,用這些買賣的收入來存活翻譯社。

那個時候買賣物品的生意不錯,有人就建議馬雲,乾脆把翻譯社關掉。

馬雲拒絕了這個建議,別人都不太理解,他說成立翻譯社的目的是滿足市場需求和不浪費教師資源,不只是為了短期掙錢。

後來經過三年虧損之後,海博翻譯社終於盈利了。

馬雲經營了一段時間後,就放手給自己的同事,開始自己的第二次創業。

回看馬雲的第一次創業,會發現:

1、創業是為了解決一個具體問題,而不是顛覆世界。

2、這次創業奠定了馬雲對於企業管理的認知,當時翻譯社每個月的收入都不夠付房租,馬雲也從中弄清了成本、收入這些概念。

3、除了短期利益之外,更看重社會需求的長期利益。

二次創業

1995年,對馬雲來說是個重要的轉折。這一年,他在西雅圖見識到了互聯網這個東西。

那一年的8月,美國的網頁瀏覽器網景公司上市,前面沒有賺到一分利潤,市值卻達到71億元。

馬雲感覺到互聯網是這波科技浪潮的重要手段,必須抓住這個機遇,於是立馬回國再次創業。

這次創業的項目大家都熟知,叫做“中國黃頁”。這個項目主要就是收集大量公司的企業信息,方便網民去尋找公司的各種信息,如同百科全書。

馬雲人生前三次創業:從虧損到不混日子,這些經歷造就日後阿里

中國黃頁和當時杭州電信局開始競爭,後來杭州電信投資140萬人民幣給中國黃頁,佔股70%。

當時的中國黃頁註冊資金只有5萬,能拿到這筆錢,算是抱到大腿。

但很快馬雲發現,自己在公司失去了話語權,成了擺設,最終只能離開公司。

第二次創業,馬雲又認識到:

1、資本只能服務於企業,不是控制企業,不然難以成功。正是有這一段經歷,為馬雲後來駕馭阿里巴巴,攢下了學費。

2、馬雲展現了自己應對媒體的天賦,非常懂得調動媒體資源。這一點讓他後來成為媒體的焦點,奠定堅實的基礎。

緊接著,馬雲又開始了第三次的創業。

再次單幹

馬雲第三次創業,是外經貿部商務信息中心。

馬雲人生前三次創業:從虧損到不混日子,這些經歷造就日後阿里

1997年,馬雲率領一個8人的團隊,加入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獲得200萬啟動資金,一年時間完成了外經貿部各種任務,迅速盈利。

一般人能做到如此,已經很不錯了。但馬雲不喜歡這種實際是打工的模式,最終再次離開。

這一年,馬雲35歲。這個年齡是男人一生步入巔峰的時間,馬雲還得繼續向前。

新浪的王志東和搜狐的張朝陽先後成立公司,成為中國互聯網一時無兩的明星企業。

馬雲隨後去了北京,學習了更先進的電子商務知識,還認識了雅虎的楊致遠。

前後3次創業,馬雲從一個羞澀的青年,到經驗豐富的老司機。

馬雲人生前三次創業:從虧損到不混日子,這些經歷造就日後阿里

能夠在人生初期就經歷了各種失敗,是一種幸運。

即使在翻譯社沒有盈利的情況下,馬雲仍然通過各種努力去維持。而在外經貿部形勢大好的情況,馬雲又決定不靠混日子度過,毅然離開。

任何的磨難都是日後寶貴的財富,馬雲非常堅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標,這種堅持,普通人很難去做到。

一心向前,心無旁騖,沒有這種付出,就沒有日後的成就。

別以為這個時候馬雲去創立阿里就會一帆風順,後續的困難,還在等著他。

成長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受。接受分道揚鑣,接受孤獨挫折,和突如其來的無力感。

馬雲的創業經歷告訴我們,不要想著成為下一個馬雲,但是可以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