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真正的區別不是智商、情商,而是經歷


投資圈有個經典笑話:

投資有兩個流派,一個是投賽道,就是投資於那些風口上的領域;

另一個是投人,不管領域如何,投最好的創業者就對了。

大家知道這兩個流派的投資人,哪個的業績最好嗎?答案是:命好的那個。(笑)

不論你是看準了創業者還是行業,你在中國投中了BAT,在外國投中了谷歌、Facebook,業績就一定好。因為在命運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挺渺小的。

我一直覺得,自己能看到一些不一樣的風景,主要原因是運氣。而且這個運氣還來源於自己當年不夠優秀。

我上大學的時候成績很不好,畢業找不到工作,只好下海創業;而出國留學、然後進國外大公司工作是那一代人人生贏家的標準軌跡,所以我的優秀的同學們都出國了。

畢業多年後,我偶遇一個當年成績很好、但在大公司磨了很多年、已經銳氣全無的同學,他和我抱怨說,在大公司也快混不下去了,他說:“如果實在混不下去了就找你來一起創業吧。”

我實在不好意思告訴他,混了這麼多年,不光能力,他連眼界都退化了——他把創業和失業搞混了。

其實這樣的故事不光在中國大陸上演過,當年臺灣剛開放的時候也是,學習不好的同學歡送學習好的同學出國留學,後來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臺灣那些學習不好的同學創業做了老闆,生意越做越大,又歡迎學習好的同學學成歸來,來為自己打工。

所以,人和人之間真正的區別其實不是智商,甚至不是情商,而是經歷。

經歷會塑造一個人,塑造他看問題的方法,而這些方法會最終決定一個人的成敗。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感謝我們自己的獨特經歷,尤其是伴隨著中國經濟一起成長的經歷,因為這些經歷教會我們的,遠比商學院的MBA教材要精彩得多。

現在,中國合資企業已經遍地開花、司空見慣了。但是不要忘了,沒有前人的積極探索和努力提升,幫我們打開眼界,就沒有我們今天的認知高度。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進入了新的階段,需要和世界經濟體系深度融合,這對與在過去40年已經建立起了認知模式的人來說又是一個新的挑戰,甚至是更嚴峻的挑戰——不拋棄老的範式,不能成功地實現範式轉移,那麼,曾經的成功經驗可能會變成我們未來失敗的原因。

很多在過去發揮了巨大價值的經驗,像招商引資、進口替代、產學研聯動等方面,都需要重新升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