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當區:凝心聚力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扶貧,始終是第一民生工程,是烏當區上下合力攻堅的重點。

從群眾最需要解決的事情“做”起,從群眾最盼望的事情“送”起,從群眾最急迫的事情“幫”起。今年以來,烏當區堅決打好扶貧攻堅“四場硬仗”,深入開展扶貧領域突出問題“五個專項治理”,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扶貧攻堅的支撐保障,扶貧攻堅工作快速推進。

185.38公里“組組通”公路建設、278戶1072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順利推進;

扶貧產業項目和幹部結對幫扶對低收入困難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收入困難群體實現全覆蓋;

完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種植面積70838.4畝,完成“村社合一”59個,組建合作社83家,覆蓋6個低收入困難村、2417戶6106名農村低收入困難群體;

加強與結對幫扶天柱縣、長順縣敦操鄉合作,為幫扶地提供1142個就業崗位,助推1萬貧困人口穩步脫貧……

脫貧攻堅事關人民群眾民生福祉。烏當區將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全省大健康產業發展引領示範區結合起來,堅決打好“四場硬仗”,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開啟基本現代化新徵程,為全市奪取高質量脫貧攻堅戰全勝作出烏當貢獻。

黨建引領 決戰貧困“幹”字當頭

乌当区:凝心聚力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近些天,在烏當區六個低收入困難村之一的谷金村,滿山遍野的蔬菜大棚內,村民們正忙著採摘蔬菜,黃瓜、番茄、辣椒等新鮮蔬菜不斷運出大山。

曾經的稻田和包穀地變身蔬菜大棚,產值翻了好幾番,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也好起來了。

“以前,谷金村是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地裡種的都是水稻和包穀,村民們都是靠天吃飯。”谷金村支書王萬玉說,“而且人心也不齊,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很難看到發展的希望。”

谷金村如何才能突圍?去年,烏當區強力推進大扶貧戰略行動,谷金村黨支部突出基層黨建促扶貧,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以村精準扶貧合作社為基點抓好產業促脫貧。思路開始打開,發展開始走上正軌。

“谷金村的氣候條件好,土地資源豐富,很適合種植蔬菜,而且村民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也很高。”王萬玉說。谷金村村支兩委通過上下對接和溝通,確定將蔬菜種植作為主導產業。

經過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組的積極協調,去年,貴州省五彩農業投資有限公司、貴陽市笨廚餐飲公司聯合谷金村黨支部發展大棚蔬菜產業,擬建設200個蔬菜大棚。

看到一個個拔地而起的蔬菜大棚,村民們依靠產業發展致富的信心更加堅定,紛紛拿出土地入股,參與到蔬菜種植產業中來。人心齊了,幹勁足了,谷金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寬。

烏當區按照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切實建強全區黨的基層組織,把扶貧開發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推動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思想引導作用、組織領導作用和服務指導作用。

同時,烏當區以能力建設為重點,抓好黨組織“書記”“第一書記”隊伍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組織精準扶貧的能力、協調扶貧項目的能力、落實扶貧政策的能力,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精準扶貧的“先鋒隊”、脫貧攻堅的“突擊隊”,凝聚起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聚焦聚力 下足“繡花”功夫

乌当区:凝心聚力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走進百宜鎮拐比村,一塊塊茶園點綴在青山綠水間,吸引著四方遊客,也帶富了當地百姓。

“現在,得益於茶園,村裡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好,大家的生活也都越來越好。”拐比村村民羅長龍說。

為進一步加快群眾增收致富步伐,2014年,百宜鎮因地制宜選準產業,引進貴州天貴茶葉有限公司,在拐比村林場組建設茶園,茶園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村民用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吸納村民在茶園基地做工,公司負責茶樹種植的技術培訓和茶葉的銷售。

茶園建起來了,村民開始就近打工,部分村民還自己跟著種起了茶葉,羅長龍就是其中之一。“三年前,我還在外地打工,聽說村裡要建茶園,覺得這是發展的好機遇,就立即回到家鄉,把家裡撂荒的50畝地全種了茶葉。”在羅長龍看來,種茶就是拐比村的好出路。在自己搞發展的同時,他還發動附近4戶村民一起種茶,不僅如此,他還優先讓村裡的低收入困難村民到茶園打工,想方設法幫他們增收……

如今,拐比村的茶園面積已發展到3000多畝,帶動20戶低收入困難戶參與,實現人均增收約3000元。茶產業正在為拐比村帶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也為拐比村村民帶來了新生活。

一家富不富,看是否有好項目;一村火不火,看是否選到好產業。產業幫扶、項目帶動是實現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

烏當區深入推進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牢牢把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八要素”,創新“一圖二強三合四力”工作機制,全面調減玉米等低效作物種植面積,推動水果、花卉、藥材、茶葉、食用菌等特色作物種植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融合,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收入困難群體增收。

通過創新農業經營制度,烏當區大力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以項目、基地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村千家萬戶的利益聯結,讓低收入群體與市場有機銜接。

如今,一個個朝氣蓬勃的產業,正帶領著低收入困難群眾增收致富。

雙向合作 立足長遠謀發展

2016年,烏當區先後與天柱縣、長順縣敦操鄉結成幫扶對子。怎麼幫,才能幫到點子上,才能真正實現長遠發展?

對此,烏當區強化省會城市主城區責任擔當,突出引導兩地主體作用發揮,全面落實與兩地簽訂的合作共建框架協議,繼續加大與兩地資金幫扶、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人才交流、農技培訓、市場對接等合作共建力度,做出省會城市主城區應有貢獻。

為深化產業合作,力爭實現雙贏發展、長久發展,烏當區堅持精準聚焦、優勢互補、多方參與,以集中攻堅、穩定脫貧為工作重點,充分發揮烏當在產業、人才、市場等方面的發展優勢,拓展烏當區與天柱縣、長順縣敦操鄉對口幫扶領域,在大健康產業、幹部互派、人才培育、就業培訓等方面實施助推工程,推進協同發展、共同發展。

同時,建立幫扶工作調度、督查等跟蹤調控機制,建立農產品銷售、招商引資、就業培訓等幫扶平臺,引導幫扶地區通過“三變”改革模式與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構建穩定的利益共享聯結機制,多渠道增加農民共享增值收益、股份收益和資產收益,不斷增強低收入群眾發展能力,實現產業穩步提升、就業門路拓寬、銷售市場穩定。

在對口幫扶天柱縣方面,烏當區利用省會城市工業化、城鎮化的優勢,幫助天柱縣引進龍頭企業,促成園區內相關企業與天柱縣的投資意向,推動雙方在經貿方面的深度合作。立足長遠發展,烏當區將與天柱縣共建一個農業園區,扶持天柱縣建一批電商平臺,建立一個療養、度假基地,推動產業培育合作,推進天柱縣相關產業加快發展。

在對口幫扶長順縣敦操鄉方面,烏當區確立產業幫扶的基本思路,與敦操鄉簽訂產業發展對口幫扶協議,鼓勵轄區知名企業與敦操鄉合作,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平臺;針對移民搬遷,建設產業基地,充分吸納敦操鄉勞動力就業;利用電商平臺推廣銷售敦操鄉的特色農產品,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

合作共贏的幫扶模式,充分調動了幫扶對象的積極性,讓他們走上適合自己、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幫扶工作結出累累碩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