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腔在發展中與時代的審美合拍,所以懷梆的發展很多有社會原因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代有一代之戲曲。懷梆快速發展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從嘉慶年間白蓮教起義開始,農民起義連綿不斷,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在這些鬥爭中,具有民族傳統的梆子腔成為勞動群眾在思想文化領域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工具。

梆子腔在發展中與時代的審美合拍,所以懷梆的發展很多有社會原因

它那使人血氣為之震盪的高亢聲音、與慷慨激昂的時代情緒發生共鳴;而它那潑辣奔放的演唱風格,也適合人們用來痛快淋滴地表達強烈的愛憎。由於梆子腔在發展過程中與整個時代的審美要求合拍,這就使它獲得了全面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條件。

梆子腔在發展中與時代的審美合拍,所以懷梆的發展很多有社會原因

由於梆子腔戲曲唱詞基本上是一種敘述口吻,以整齊的七字、十字排偶句為主,詞句通俗、質樸、本色;主要依靠板式(節拍形式)的變化調節情緒與氣氛;以上下句為基本音樂結構單位,從而使劇情的發展、歌唱的長短可以自由伸縮。

梆子腔在發展中與時代的審美合拍,所以懷梆的發展很多有社會原因

劇種個性的形成是懷梆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的藝術根源。經過長期發展與積澱,懷梆形成了以袍帶戲為主要特色的劇目體系。沁陽戲曲志》收集民國之前流行的99個劇目中,袍帶戲劇目為96個,劇目名稱中含“打、取、徵、伐、反、下”字眼的達25個之多。

梆子腔在發展中與時代的審美合拍,所以懷梆的發展很多有社會原因

特別是《李忠反潼關》、《反陽河》、《反徐州》《反五關》等劇目,反映了勞動群眾對充斥著奴役、壓迫、剝削、欺騙的君君臣臣舊秩序的不滿與抗爭,寄寓著勞動群眾追求自由、民主、民族解放的理想。

梆子腔在發展中與時代的審美合拍,所以懷梆的發展很多有社會原因

與清代封建專制達到頂峰特別是對女性的奴役、壓迫空前嚴重的社會現實不同,與封建社會主流大力提倡甘做奴隸的所謂烈女不同(《懷慶府志·人物誌·烈女》記載的節烈、節孝、守節的女性,全明一代276年有252位,而自清兵入關至乾隆五十二年的150年之間,進而成為桎梏、奴役、迫害與她們同一悲慘處境的其他女性的無形但更具壓迫性的工具)。

梆子腔在發展中與時代的審美合拍,所以懷梆的發展很多有社會原因

懷梆出現了一批諸如《劉金定下南唐》、《五鳳嶺》等反封建、反禮教色彩強烈的劇目,塑造了劉金定、穆桂英、樊梨花等一批智勇雙全、能文能武的巾幗英雄形象。

梆子腔在發展中與時代的審美合拍,所以懷梆的發展很多有社會原因

這些女子集高強的武藝、超人的膽識和出眾的容貌於一身,閃現著一種理想的光輝,以粗獷、奔放、明快、活潑的風格使舞臺面貌新,發出了勞動群眾反侵略反壓迫、反封建的心聲,與時代步伐同步,自然受到群眾的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