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誘惑與風險的數字貨幣一級市場,必須了解這些才能理性駕馭

有人開玩笑說,在幣圈,只有賺錢是最大的共識。

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看看在幣圈如何才能小投入的賺到一個億,完成小目標呢?

2014年,私MU瑞波幣XRP。

私MU價格是0.0000007元一個。投資5元,能夠買入710萬個。

在2018年1月4日賣掉,當時價格20元一個。

耗時3年多,賺到1個多億,成本5元。

2014年,私MU以太坊ETH。

私MU價1.89元,投資2萬元,能買到1萬多個。

在2018年1月14日賣掉,當時ETH價格是一萬多。

耗時3年,賺到一個多億,成本2萬。

2016年,私MU買入小蟻幣NEO。

私MU價1.1元,花11萬,買入十萬個。

在2018年1月15日賣掉,當時價格1000多。

耗時2年,完成小目標,成本11萬。

這些項目1CO的收益率,真是讓人驚掉下巴,大家是不是會有種錯過了幾個億的失落呢。

先別急著下結論,我們再看看,幣圈裡如何做到傾家蕩產呢?

除了玩槓桿做期貨以外,參加1CO(私MU)也是捷徑之一了。通過1CO將自己的投資歸零或者被騙的朋友也真是不少。

數字貨幣一級市場的確有一夜暴富的故事,深深吸引著我們大家,但它們也只是金字塔尖少數那幾個非常成功的項目,而更多的則是那些收益普通的項目,它們中的大多數現在已經價值非常低了,甚至有不少已經夭折消失。

上面的對比可見,1CO是典型的高風險、高收益投資,既有人通過它財富自由,也有人血本無歸。

高風險的一級市場

在聊起1CO和一級市場的話題時,小姐姐首先想強調是“風險”。

大多數情況下,對於投資而言,通常都是收益和風險對等的。如果你想博取超高收益,就免不了需要能夠承受高風險,這很公平。

對於1CO,如果趕上行情好項目好你確實有可能十倍百倍的收益,但相應的,如果大勢不好或選擇不當,破發是很大概率的事。如果碰到那些詐騙項目或者騙錢代投,血本無歸也很有可能,而它們其實為數不少。

所以,如果你決定參與一級市場,就一定要做好歸零的最壞準備,僅用可承受歸零風險的資金來參與,這非常重要。

充滿誘惑與風險的數字貨幣一級市場,必須瞭解這些才能理性駕馭

1CO的風險主要包括:

早期項目的各種信息不透明,無論對於項目還是團隊,鑑別的難度都很大,別說散戶了,就連資源深厚的幣圈大佬們也經常會走眼投到一些不靠譜的項目。

目前對散戶參與一級市場並沒有明確的法律保護和市場規範,所以,領域內魚龍混雜,其中也不乏不擇手段的騙子。同時,也有不少項目方想的只是賺一把快錢,根本就沒想過要把項目真正做好。

區塊鏈項目受市場整體環境影響非常大,整體環境不好時破發會很普遍,好項目也很難獲得好收益,而區塊鏈本來就是個快速變化的領域,沒有人能夠預言短期行情,再好的項目也要正視其風險。

對於1CO中的諸多風險,我們在此就不具體展開了,整體來說,對於普通投資者,一級市場充滿了誘惑力,但參與難度很高,失敗率也很高,這是大家首先應該瞭解的事實,也是為什麼我很少給大家推薦項目的原因。

50%的項目已經失敗

根據Tokendata最新的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800多個1CO項目中,有142個尚未開始融資就已經宣告失敗,此外還有276個項目在完成了融資之後,遇到了資金耗盡、項目失敗等各種各樣的困境。

總結下來,2017年進行1CO的項目,已經接近50%宣告死亡。

而實際的情況可能比這更糟,報告中還指出,除了50%已經死亡的項目以外,還有另外的113個項目正處在接近失敗的狀態,如果加上這一部分的話,至少大概有60%的1CO是失敗的。

Dead Coins 網站的數據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它們的數據顯示,已經有大約800種數字貨幣處於瀕臨死亡的狀態,我們很可能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 1CO 項目夭折,甚至根本不會走到上交易所的那一步。

充滿誘惑與風險的數字貨幣一級市場,必須瞭解這些才能理性駕馭

2018年的1CO 投資的賺錢效應正在減弱,已完全不再是2017年閉眼盲投也能高收益的情景了。

比起失敗率,失敗的速度之快,更是大家始料未及的。17年融資的高峰期是從下半年才開始的,截止現在也就是不到一年時間,失敗來的太快了。

其中,很多失敗的項目,可以說根本從未開始過,它們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有開發過任何產品,甚至並沒有為此付出任何努力。

它們中的一部分,僅僅是藉著1CO的熱潮,隨便做個項目白皮書,就馬上開始融資了,最終的目的僅僅是募集資金而已,自然也就沒有了下文。

17年,創業圈裡流傳著這麼一句話“與其拿VC的錢,當然不如去1CO”。在這樣的狂熱氣氛下,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無數期待著一夜暴富的大眾投資者蜂擁而上。

充滿誘惑與風險的數字貨幣一級市場,必須瞭解這些才能理性駕馭

當然,不容忽視的另一面是,一部分成功的區塊鏈項目也在不斷湧現,比如最高千倍漲幅的NEO,還有表現亮眼的QTUM、公信寶、FT項目等等,它們也讓1CO參與者賺的盆滿缽滿。我們社區十倍群裡的朋友,其中很大部分都是靠一級市場投資實現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收益。

可見,數字貨幣一級市場投資,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歸根結底,它是一個靠認知主導同時還需要一點好運氣的高風險投資方式。

瞭解它、偏愛它的人,風險再高難度再大也擋不住的去參與其中,這時候,讓我們試著解讀參與一級市場的內在規律,讓自己具備駕馭它的能力。

1CO基礎知識

1CO英文全稱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翻譯成中文是“首次代幣發行”。

1CO是區塊鏈行業的特有概念,即區塊鏈項目團隊通過發行該項目加密數字代幣的方式進行融資,用於支持項目的開發成本。

IPO發行的是項目的股權,融資到的是法幣,交易是在某個證券交易所內進行的。

而1CO發行的是區塊鏈項目的數字代幣,由所在區塊鏈來提供記賬服務和規則共識,募集的通常是比特幣、以太坊等較為通用的數字貨幣,以便可以實現全球的便捷流通和交易。

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1CO不需要任何監管機構審批項目方即可向公眾進行募資,這是一個很開創性的融資創新。

對於投資者而言融資門檻相對較低,同時,藉助於數字資產點對點流通的便利,1CO具有全球流通全球融資的優勢。因此,與傳統融資方式相比,1CO更利於高效快速解決區塊鏈初創企業融資難題。

1CO是個新生事物,目前各國對1CO的監管政策也各不相同,而且也在不斷的調整過程中。

我國已在2017年9月4日,明令禁止1CO,因此很多大企業面對區塊鏈大潮時非常謹慎,積極擁抱“鏈”,避而不談“幣”。同時,缺少監管的也意味著參與者需要承擔更高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充滿誘惑與風險的數字貨幣一級市場,必須瞭解這些才能理性駕馭

IPO是靠股票交易所來做中心化背書,而1CO是靠區塊鏈技術來做去中心化的信任背書。只要將整個商業模式設計在一套區塊鏈系統之上,並將項目的商業規則和代幣發行規則利用區塊鏈技術固化下來,就樣就能夠獲得強大的信用,因此,也才有了1CO的繁榮。

SIMU或者眾籌,也是和1CO類似的參與一級市場的方式,只是限制條件和參與方式會有所差異而已。

像專業投資人一樣思考

想要參與一級市場,必要的知識儲備肯定是不能少的,比如:如何分辨傳銷幣、空氣幣?怎麼看懂白皮書?該項目是否有必要用區塊鏈技術來實現?等等。

對於這些我們之前的文章中也有過提及,社區裡大多數朋友已經很有概念了,這裡就不再重複。

重點想聊聊,專業投資人是如何選擇早期項目的,散戶該如何具備類似的思維方式。

是否有優秀的早期孵化機構領投?

一個項目是否有比較出色的孵化機構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有丹華資本這類的知名投資機構早期就參與其中,項目後續的成功幾率也相對會高很多。

一般專業投資人對這個問題會非常看重,而大眾投資者可能容易忽視。

投資機構或者基金的類型還是蠻多的,而對一個初創的區塊鏈項目而言,早期孵化機構(基金)對項目的後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們MC投資社區的中期目標,也正是成為這種優秀的區塊鏈項目孵化機構。

普通投資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投資機構的能力,來決定此項目是否值得我們去跟投。

1、投資風格和領域

不同的投資機構,它們的側重領域都是不同的,有的投資機構專注於深耕一兩個領域,還有的投資機構則是廣撒網式的綜合投放,投了多領域的多個項目。

從投資風格而言,有的機構是非常認真的幫助項目成長,願意和所投資項目一起並肩戰鬥,甚至從團隊組建等基礎層面就開始幫助項目。而也有些投資機構,出資為主,出力就可能會少很多了。

關於投資機構是否夠優秀,以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我們需要關注一下孵化投資機構的投資數量。如果一個投資機構同時投了很多項目,精力上可能會比較分散,對於項目的幫助和推進也可能會有所影響。

此外,投資機構所擅長的領域與項目本身是否吻合,對於擅長的領域,上下游資源會很充分,對項目的幫助也會更大。

不論是頭部的還是新銳的孵化機構,跟進一個項目是有寡眾之分的。一些機構名氣很大,但它們同時跟進的項目很多,很難保證對每一個項目都照顧的很好,資源的提供可能也比較有限。

而一些名氣不大的孵化機構卻可能對所投項目非常上心,花了大量精力去跟進和項目一起拼殺成長,它們給到項目的幫助也可能會遠遠大於知名機構,這就需要我們的去仔細的觀察和分析了。

另外,從跟進的時間上,每個機構也不盡相同。一旦項目上線開始交易,有些孵化機構也就不再繼續跟進了。

而另外一些機構是長線的投資理念,它們選擇的項目,通常都是比較紮實的長期項目,並且孵化機構有意願跟隨項目一起穿越牛熊,長時間的幫助項目方來做生態建設,也不會很快拋售自己的代幣。

有這種孵化機構參與的項目,一定是後續成長更值得期待的,投資者跟進起來也更加安全。

2、投資機構的交易所資源

在現階段,一個區塊鏈項目能否上線知名的交易所,或者說,能否相對較低成本的上所將會是非常重要的。

項目上線到頭部交易所的費用通常要幾千萬元,如果項目的投資機構在這方面有不錯的資源,比如,投資機構是這些頭部交易所的超級節點,那麼就很有可能大大降低上幣成本。

此外,現在一些去中心化交易所及社區化交易所正來勢洶洶地要革傳統中心化交易所的命,這也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期待的方向之一。

3、行業影響力

一個投資機構的影響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媒體資源、社區資源、全球市場的拓展能力、號召其它基金的能力等,這些資源一般項目方自己是很難迅速建立的。

4、市值管理能力

項目上交易所之後,市值管理將成為最大的課題和難點。

在這方面,優秀的投資機構能帶來非常大的幫助,投資機構的基金中有很大一部分資金都是放在二級市場的,因此,它們或者有自己的市值管理團隊,或者和市值管理團隊有很深度的合作關係。

至於這方面的能力如何,通過觀察以往所投資項目的表現,我們也就能夠大體判斷它們的市值管理水平了。

好的市值管理,應該具備這些特點:

以往項目的K線走的非常漂亮,即使是一分鐘K也走得非常細膩豐滿,交易的深度和活躍度足夠好;

有能力同時照顧到多家交易平臺;

通過一些合理的規劃,在一些特定階段,有能力做出一些亮眼的K線表現,以贏得足夠的關注度。

如果做到了這些,顯然這個機構的市值管理水平已經非常高了,對於後續項目幣價的表現會有決定性的幫助。

Token規劃的合理性

毫無疑問,所有成功區塊鏈的項目都少不了要有一套成功的Token規劃。

Token規劃,包括了Token的分配設計以及發行機制等等,它將決定項目代幣未來整體的估值和發展。

1、分配機制

在整個的Token分配中,通常是一部分留給創始團隊,一部分留給投資機構和私MU方,一部分分配給用戶、生態參與者或者建設者,涉及到挖礦機制的,還會預留一部分給礦工。

不同類型的項目,分配比例也不盡相同,比如社區型的項目,社區持幣比例會高一些。

衡量分配機制是否合理,主要應該考慮對項目長期生態發展的貢獻程度,對後續發展決定性強的環節,應該到相對較大的比例,才是合理的Token分配方案。

2、融資規劃

區塊鏈項目的融資,一般是基石輪,天使輪,私MU(眾籌)等幾個階段。

我們可以看到,有些項目基石輪是由兩三家機構參與的,後面的天使輪機構數量三到五家。而有些項目的天使輪則會增加到幾十家機構共同參與。

這兩種方式也是各有優缺點的:參與機構少的話,籌碼集中度比較高,有利於設置比較長的鎖倉機制,機構更容易長期持有,不容易出現砸盤或做空。

如果是有更多機構參與的話,市場宣傳效果會更好,整體共識度較高,如果能把鎖倉機制做好的話,自然是非常理想的。

3、鎖倉機制

我們上一篇EOS的文章,也聊到了鎖倉機制的話題。鎖倉機制設計,其實包括很多個層面,比如:管理團隊的鎖倉機制,投資機構的鎖倉機制,生態內運行中的參與者鎖倉機制等等。

對於管理團隊和投資機構,通常來說設置3-6個月的鎖倉期,在目前區塊鏈行業是比較普遍的。

如果項目方和投資機構願意接受1年以上這樣比較長的鎖倉期要求,我們就基本可以判斷,它們是把該項目當做長遠的生態佈局來看待的,整個項目運作中會少了一些急功近利,也不會是割韭菜的初衷。

項目估值的合理性

給一個區塊鏈項目估值,其實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主要原因是,早期階段的區塊鏈項目通常沒有實際的數據支撐。很多項目都是新物種,在傳統領域裡找不到價值參照物。

在這個時候,可以從這幾個層面去做估值:

1、項目所處的發展階段。

比如,三大交易所的平臺幣,已經有了現實的盈利能力做支撐,估值自然很高。

但區塊鏈領域裡這類已經落地的項目確實不多。這時候,可以多關注下項目的社區情況,領域影響力,已有的用戶數量,技術上的實現度及融資情況等。

很多項目處於概念階段,實際應用與發展前景到底有多大,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如果估值太高則風險很大,破發的可能性會比較大。

如果一個項目已經落地應用,並且已經擁有了大量活躍用戶,相對來說不確定性較小,估值理應高一些。

2、項目的類型

項目屬於是底層公鏈,社區項目,平臺幣,協議,DAPP?不同的類型,也對應著不同的發展空間和估值水平,自然也會有不同的判斷標準。

3、升值邏輯

項目代幣如果是具備很健康的升值邏輯,充分考慮了後續發展中的代幣價格,能夠伴隨生態穩定增長,這樣的項目,估值定價時理應更受認可。

這點上,我們觀察一些成功的項目,通過一系列精妙的機制設計,確保了幣價的有很好的升值預期,也更能吸引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不斷湧入。

選擇好的投資時機

牛市和熊市裡,區塊鏈項目的估值水平是天壤之別的。

在熊市裡上線交易所的項目動輒花費了上千萬元的成本,但幣價表現卻是非常慘淡,破發非常普遍,可以說是生不逢時。

而對比17年底的牛市裡,那些大家明知是圈錢的空氣項目,一上市也是十倍幾十倍的漲幅,動不動就是幾十億的估值。而如果是現在的熊市中,項目方如果發個空氣項目,八成會把自己玩進去。

對於想參與私MU或者1CO的投資者來說,也是如此,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在熊市裡投了即使是很精心的篩選出的好項目,破發也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我們應該把握好參與的時間點,除非遇到特別心儀的項目,儘量不要逆勢而行。

充滿誘惑與風險的數字貨幣一級市場,必須瞭解這些才能理性駕馭

最近市場行情不好,很多項目都是破發或者接近破發的狀態,這個時候,在二級市場中投資一些價值被嚴重低估的潛力項目也是非常好的選擇,可能比ICO更安全,熊市中遍地是寶啊。

高熱度不一定等於高收益

高知名度的熱門項目,額度非常緊張,經常是被秒搶,但這類項目,往往也並非是收益最高的項目。

熱度太高往往意味著早期的估值已經非常高,溢價明顯,經常是項目還沒開始就已高上天。

這樣的項目後續的確成功的概率確實是相對更高一些,但從投資收益的角度而言,往往也比較有限,短期內的升值空間不一定太大。

如果你用十倍的溢價參與了一個早期的項目,除了流動性溢價之外,剩下的絕大部分就都是智商稅了,在幣圈交智商稅的投資者實在不少。

相反,一些早期不是很熱門,估值不高的項目,儘管不確定性會比較強,但後續一旦發展順利,投資回報率可能會非常驚人,千倍百倍的幣,通常也是這種初期不是很熱的項目。

整體而言,冷門項目,屬於高風險高收益,失敗的可能性較大,而熱門項目,屬於低風險低收益。

至於具體怎麼選,要看投資者的投資風格和對項目的判斷能力了,項目的熱度或許不是最關鍵的,而紮實的技術,靠譜的團隊,有潛力的賽道,才是關鍵所在。

哪個國家的項目更好?

應該說每個地區的項目都有各自的特點。

中外項目對比,很多國外公司將注意力放在項目創意本身,更多的著眼於推動技術進步的邊界,其次才是商業層面。

而在中國,大家的注意力會更多的集中在商業層面上,盈利和更快速的盈利是大多數項目追求的核心,大家普遍從商業角度來看待這個項目的潛力。

不同的出發點,這也就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優缺點:

中國項目營銷能力強,做事靈活,各種推廣手段用的非常充分,加上中國市場大,投資者眾多,競爭激烈,也就養成了中國項目方超強的商業戰鬥力,它們也普遍有能力快速製造出共識和熱度。

但這種氛圍之下,也造就了中國項目方在基礎技術和創意上的短板。同時,中國團隊投機氛圍更強,不靠譜的項目比例也相對比其他國家更多一些,需要花更多精力來辨別項目團隊的初衷。

而我比較偏好的俄羅斯、加拿大及美國的項目,相對而言其底層技術開發能力更好,團隊更踏實,但營銷層面偏弱,商業戰鬥力不如中國項目,即使項目很好也不一定能製造出熱度,也就沒有足夠的共識產生,市場表現也會被拖累,投資週期可能會更長一些。

所以,國外項目方現在也很熱衷於學習中國團隊的營銷能力,或更多與中國團隊展開合作。現在即使國外原生項目中,也基本都會有中國投資機構參與,在區塊鏈領域裡,大有全世界為中國打工的趨勢。

充滿誘惑與風險的數字貨幣一級市場,必須瞭解這些才能理性駕馭

所有人都可能是韭菜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尤其是經驗不多的新人,參與區塊鏈項目一級市場,要面對的亂象是非常多的。

傳銷團伙現在大多已經湧入了區塊鏈領域,據說目前的傳銷幣有上千種之多,警惕它們,遠離它們。

詐騙項目或者空氣項目很多,這些項目從一開始就沒想把項目做好,拿到錢就玩消失。投資之前我們需要很用心的做調查,避免受騙。

目前參與一級市場的渠道並不多,由於身份限制,很多散戶是通過代投來參與的。代投中也有大量不靠譜的人,加上代投人本身也有被騙的風險,一旦被上線騙了,他們也只能選擇跑路。

在1CO這件事裡,即使大佬或投資機構,都隨時可能成為韭菜。

在市場增量資金很少的情況下,只能是存量資金進行博弈,作為信息不對等的普通投資者來說,如果想要參與,就一定要做好最壞的準備,控制好自己的投資規模,同時也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不斷迭代大腦知識庫。

結 語

近兩年我自己一直有參與一級市場投資,其中有一部分表現不錯,同時由於大勢不好,今年也有一些破發虧損的項目。

同事告訴我,社區裡每天都會有人問有沒有早期項目的額度。而之所以至今為止,我沒有給任何人推薦過任何項目,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一級市場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明顯大於二級市場,我擔心不成熟的投資者會不夠理性看待這件事,會過度的參與,或者期待值過高。

另外,近幾個月市場一直處在熊市之中,行情疲軟,此狀況下投資早期項目的風險會更高,當幾個月後項目上所交易時,市場情況根本無法預測。

幾個月前,我就曾在文章中告訴過大家18年可能會有90%以上的項目破發,從現在看,事實也基本是這樣的。

後續有精力的話,我會利用媒體資源和社區的力量來參與或孵化一些早期區塊鏈項目,也會幫一些國外朋友的項目在中國市場做運營推廣。

對於這些深度合作的項目,我們的進入階段會更早,當然價格也會更低,對項目的瞭解也會更充分,到時有興趣的社區成員也就可以參與進來了,但一定是有耐心,有經驗的合格投資人。

牛市和熊市是必然的週期規律,熊市中,不僅散戶被套,不少大佬和基金也正被深套,所以大家也不用太著急。

真正的熊市是共識的流失,價格的起起伏伏只是表象而已。

被套的精英群體一定會想辦法把蛋糕做大,吸引更多場外的資源和資金入場。

目前這個階段,投資熱點不多,風險也比較高。我依然建議大家,不必過於看重行情,多花點時間對整個領域加深理解,儲備足夠的知識,讓自己成為更成熟的投資者,在下輪行情來臨前做好足夠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