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無病呻吟中有點過時和土氣

當喜劇電影越來越難把觀眾逗得前仰後合,或者一不留神就同俗不可耐和隔靴搔癢為伴時,某些嗅覺發達的電影人就用“逗哭”讓觀眾來一次非比尋常的電影院之旅。

但這並不是當年《媽媽再愛我一次》的全民大聯哭,也不是《泰坦尼克號》似的災難之下見真愛,《前任3》和《後來的我們》用一種曾經和伴侶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來換取觀眾的感同身受,這種感覺是現在的幸福同以前生活悲慘的對比,或者前任的美好愛情同愛情的墳墓婚姻之間的無奈,這些反差讓某些觀眾在電影院動容且嚎啕大哭,感官的強烈刺激讓他們覺得電影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朋友圈的口碑相傳讓這類電影不用王婆賣瓜,觀眾趨之若鶩走進影院去“找哭求虐”,如果哭聲和苦相不能驚天地、泣鬼神,那就是自己不足以匹配各種前任,為了祭奠前任,不惜傾盡一生的眼淚來流。所以這類電影傳遞給觀眾的價值觀就是得不到的才是美好的,眼淚只肯為前任流。前任屬於美好而短暫的電影,婚姻才是沒玩沒了的連續劇。

《後來的我們》,無病呻吟中有點過時和土氣

很顯然,《後來的我們》針對的受眾群體是80、90,北漂、蝸居、春運、戶口、過年催婚、過年陪父母等等,雖為臺灣人,劉若英還是把這幾年社會上的關鍵詞用一種接地氣的方式表現了出來,這些鏡頭無疑拉攏了太多的觀眾情懷。但這些累積的感觸鏡頭被井柏然和周冬雨成功的破壞了,從而讓這部電影的前任故事多了幾分刻意和不可信。

周冬雨飾演的方小曉是個任性小妞,家庭的支離破碎讓過早的接觸了社會,很顯然家教的缺失讓她缺乏辨別好壞是非的能力。喝酒、抽菸、打架,口頭禪是“他媽的”,對於女孩子來說這些不好的陋習卻被電影當作耍酷和成熟來解讀。一幫男生搞定不了的商場經理被貌似社會老手的方小曉三言兩語給糊弄過去了;過年的家庭聚會也被她善意的謊言給遮掩過去,看似圓滑且老道卻在擇偶上有著傻缺的表現。

媽寶男的博士,有家室的渣男,按理說按照方小曉閱男無數的經驗來看,這些男人的成色早在她的火眼金睛下原形畢露了,根本不值得拿時間和精力去耗費。從社會經驗的老道到愛情觀上的傻白甜,電影給我們展現了一個人格分裂的方小曉。

《後來的我們》,無病呻吟中有點過時和土氣

當然,這或許是方小曉的一種策略,她一直在釣井柏然飾演的林見清,如果用女追男的戲碼有點太掉價她的社會經歷,所以就用自己在愛情上的受傷害來博取男人的同情和好感,這戲做的可真足。我們倒希望她有這心思,這才與她的社會經歷正好匹配,最後來個神來之筆也會給影片增色不少。

不知是井柏然的演技還是林見清的人設,這個男孩的表現有點不懂返哺之恩,況且在田壯壯不動聲色、不著痕跡的演繹對比之下,這種不孝順更顯拙劣和毛躁。電影本想拿一粘豆包和辣椒醬來維繫缺乏母親的家庭中父子之間的情感,可表現出來的卻是父親有心,兒子無意。兒子只關心看不到未來的愛情和虛偽的衣錦還鄉,殊不知,這些都不如老父親把東西塞滿後備箱來的實在。

《後來的我們》,無病呻吟中有點過時和土氣

如果說讓女孩變得成熟就是被劈腿,男孩變得成熟就是為所愛的女孩揮拳動武,那電影把這種衝動熱血青春的錯誤價值觀展現的一覽無遺,而林見清就是這條價值鏈上的一個愣頭青。當他和鄰居當著女友把AV女優像說相聲貫口一樣一字不差驕傲且神氣的說出來時,我真想把一瓶老乾媽刷他們兩個臉上,告誡他們除了雙手和潤滑液,誰才是真正的宅男女神,這種神氣僅限於貧嘴,卻忍不了客戶對方小曉恰似女優的比喻,忍不了鄰桌客人無心的說話,忍不了把生活的情緒帶到工作上的不淡定。

臉上的傷疤是他對北京這個城市的不滿和抗爭的結果,雖然傷痕累累,卻不讓人心疼。同吃一碗泡麵的勉強度日,買個煎餅果子的猶猶豫豫,叫個出租車的前思後想,這些節儉度日的方法和經歷在北漂人的生活中見識太多了,再把這些情節用到電影中未免太out了。

兩人被趕到地下室的情景有點太牽強,房東的一個電話“親戚要來住”的理由就把兩人打發了,這種理由弱爆了,漲房租的理由多靠譜,這才讓觀眾覺得屋漏偏逢連夜雨,窮漢子趕上閏月年。我要是房東,寧可讓親戚住賓館也不會趕走租戶。這種失敗的共鳴引來的是觀眾對於主角的不同情,甚至覺得兩人淪落至此實屬活該。

《後來的我們》,無病呻吟中有點過時和土氣

當然,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後的林見清終於成功了,再不成功連那一堆AV女優的名字都對不住。買房有錢,但卻失去了小曉。不是因為第三者,不是因為出軌,愛情不是烏托邦,兩個人不可能永遠膩在房間裡,始終要去面對外面的世界,要去面對生活的艱辛,要去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去面對內心的成熟與變化。

《後來的我們》,無病呻吟中有點過時和土氣

電影海報上“後來的我們”這五個字,每個字的筆劃上都有殘缺。不完美,才是生活的真實。

劉若英說:有些愛情故事會安排車禍或者第三者什麼的,但我就想拍兩個人分手的故事。愛情來的時候沒有任何原因,它走的時候也一樣。

電影想表現的是這些,可我們在電影裡卻看不到,兩人在車上的貌似是為懂與不懂拌嘴,譁眾取寵的爭吵詮釋了最不可思議的分手原因,就像這部電影一樣無病呻吟了還那麼過時和土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