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精讀?四個字告訴你!

精讀,也稱為“詳讀”“細讀”,“十目一行”式的閱讀。

而這四個字就是:少、細、精、慢

精讀要少、細、精、慢中求其快。

古代有人對於必須精讀的東西,採用抄寫的方式來學習,

抄它一次、二次、三次,這樣的卷抄,其實也是一種精讀的方法。

對重要的著作,讀一本而能充分理解吸收,比讀三本五本而印象浮光掠影、模模糊糊,還是要好得多。

所以說這種“精讀法”或“十目一行”式的讀書法在讀書治學中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

孩子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精讀?四個字告訴你!

精讀有三個主要的特徵:

一是有明確的、特定的目的,二是讀的速度較慢,甚至反覆讀;

三是要在書上做些勾畫、眉批、邊注,或做些讀書筆記、卡片、心得體會之類。

精讀者還必須做到三勤:勤查、勤問、勤記。

對於沒有在小學二、三年級就養成讀閒書習慣的孩子,對於小學畢業時,閱讀量遠遠少於二百本書的孩子。

我們當然不可以認為,他們必須補上欠賬才能提高學習能力。這時候的精讀,應該是一個不錯的補救辦法。

他是不是泛讀的居多,精讀的很少?

當我們在強調海量閱讀自由自主的閱讀時,千萬不要忽略對於中高年級孩子來說,

他們需要一段時期的專注精讀,也就是將一本書反覆讀幾遍,

這樣,他就會由一開始的對情節的追逐,過渡到對語言本身的關注。

就像一位老師說的,當她時隔多年,再次捧起《圍城》時,她已經遠離了對情節的關注,

開始去注意作家的遣詞用語,發現不少語言的細節,無形之中,得到更多關於寫作的頓悟。

假如小學高年級的孩子,或者初中的孩子,能在老師的引領下,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去讀《西遊記》,

用一個學年的時間去啃《紅樓夢》,反反覆覆讀很多遍,你還會懷疑他的語言能力嗎?

當我們不斷追問和思考以上問題以後,關於閱讀和寫作,才會有更加明晰的理解,

也就不至於困頓於“讀得多寫不好”這樣的偽命題了。

孩子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精讀?四個字告訴你!

以下有三個方法幫助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精讀:

1.增加古籍與詩詞的比例

三年級前的閱讀書目錄中,古籍與詩詞的比例很少。

經典,必須讀。

古詩詞,是文學的結晶,不僅可以直接給寫作提供大量素材,而且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等等精神,都悄然蘊含其中,可謂潤物細無聲。

文字這類東西需你跟它們之間有著良好的心靈互動才會深切感受他們的美好。四年級的孩子有了一定基礎的閱讀和文學積累,應該可以開始接觸一些古籍和詩詞了。

2.增加一些“費腦費力氣”的作品

如果從3歲接觸閱讀開始算起,十一二歲的孩子因為有著小學四年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七八年的閱讀積累,

他們在閱讀上已經形成初步的個人風格與喜好,

而人性都是懶惰的,

這時候,家長如果不及時引導,孩子會下意識地選擇過於輕鬆的純粹消譴的作品。

長此以往,“讓閱讀開墾心靈”將成為一句空話。

3.增加有趣的歷史讀本

“以史為鏡,然後知對錯”。

多讀歷史能使人明智,有利於形成大氣的格局,開闊的胸懷,有利於培養孩子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

但限於孩子的生活閱力和思考能力。所以適當增加一些相對生動有趣且淺易暢曉的歷史讀本。

孩子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精讀?四個字告訴你!

看看在學校裡精讀,老師會問哪些問題(家長參考):

▶ 你覺得故事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書裡哪些地方讓你覺得如此?

▶ 故事主角開始的時候什麼性格?書的後來性格有變化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 作者想告訴我們故事裡角色之間是什麼關係?

▶ 次要角色對主要角色有什麼作用?這個作用對故事發展有什麼幫助?

▶ 故事角色心理活動如何?他/她想要什麼?

▶ 作者如何在故事中設置主要問題(矛盾)?你找到什麼線索來理解這個主要問題(矛盾)?

▶ 作者想表達什麼?作者想告訴你什麼?你怎麼知道的?

▶ 為什麼角色會以這樣特定的方式行事?是什麼導致角色作出這樣的選擇?角色的選擇告訴你他/她是什麼樣的人?

▶ 故事的這個情景重要嗎?它如何影響你對故事的理解?這個情景如何渲染了情緒或解釋故事中的緊張局勢?

▶ 故事中有懸念嗎?作者用什麼文字來創造懸念?懸疑如何影響故事走向?

▶ 角色在故事中學到了什麼生活教訓?作者用什麼文字描述角色學到的這個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