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緒飢餓」,你感受到了嗎?

孩子的“情绪饥饿”,你感受到了吗?

1、情緒飢餓的例子

班會上,老師表揚了幾個同學守紀律,並請這幾位同學來到講臺領取小紅花。小超是其中之一。正當小超興高采烈地接過小紅花時,下面一位同學說:“小超昨天還和同學打架呢。”其他同學也說,他不配得小紅花。老師還沒有反應過來,只見小超面紅耳赤,雙手緊緊握住小紅花,大吼一聲:“是他先打我的!”說完徑直奔向自己的座位,雙手緊握拳頭,牙齒一下咬住了自己的胳膊,把老師嚇得趕快過去阻止。當小超情緒穩定下來後,老師問小超:“在事情還沒弄清楚之前,你為什麼發那麼大脾氣,還咬自己呢?”小超半天不吭聲,最後勉強說:“我恨我自己。”

孩子的“情绪饥饿”,你感受到了吗?

大掃除時,琪琪拿著掃把滿教室跑,突然,她舉起掃把向小塵的頭上劈里啪啦猛打。其他同學上前制止,並把她帶到老師處。老師批評了她,她眼淚汪汪地看著老師,邊聽邊用左手使勁掐自己的右手,剛開始老師沒發現,等發現時,右手已被掐青了。

2、情緒飢餓是如何形成的

這兩個案例從表面看都屬於自虐行為,是一種長期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和尊重的心理壓抑,反映了心理上自我防禦機制的消極保護性,也是抑鬱情緒的發洩。

情緒是指有機體在受到刺激時,生物需要獲得滿足而產生的暫時性的和較為劇烈的態度和體驗,包括愉快、悲哀、憤怒、恐懼、憂愁、讚歎等不同形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7情。人們遇到表揚會高興,遇到不如意的事會苦惱,這些情緒變化在正常範圍以內,對人體的影響不大,也不會引起疾病。如果一下子受到的刺激太大,超過了正常限度,或者長期處在消極情緒狀態下,就容易引起疾病。

小學生與幼兒的情緒表現有所不同。以恐懼心理為例,幼兒的恐懼心理主要涉及到個人安全和對動物的恐懼,小學生雖然也同樣害怕“鬼怪”,害怕動物,害怕黑暗,害怕生病,害怕被車輛撞傷等,不過相比之下,更多的是對學校以及與學校有關事物的恐懼,例如:害怕學業不佳,害怕家長斥責,害怕教師批評,害怕被同學恥笑,害怕被別人看不起,害怕失去朋友,等等。孩子的情緒體驗已經開始逐漸與一定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聯繫起來,同時也與一定的道德標準及行為規範聯繫在一起。

學校和家庭是孩子的兩個重要生活環境,這兩個環境的心理氛圍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一個從小就在溫馨愉快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學校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尊重,這種良好的生活氛圍必然會使他產生安定、沉著、自信的積極情緒。相反,在家裡或者在學校裡感受到的是衝突、恐懼和緊張,這種生活氛圍給孩子帶來的只能是消極情緒,造成孩子“情緒飢餓”。

3、情緒飢餓的深層原因

●家庭不和睦,父母關係緊張。

●在幼兒園或學校裡常常被孤立,同學遠離他。

●家長意識到將來社會壓力大,自己也有急迫感,就把壓力轉加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行為的扭曲。

前面案例裡小超的媽媽常常感到緊張、壓力,是造成小超人格不統一、情緒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小超的媽媽曾說:

有一次,電視上講孩子因為一點不順心的事而離家出走。我問小超會不會有一天也出走?他說,他永遠都不會。我說,是不是因為害怕,不敢一個人面對事情。他說,他覺得家是最溫暖的地方,我永遠都愛你們。

小超的媽媽太擔心孩子會離家出走,問出了不合適的話:“會不會有一天也出走?” 當孩子說出家是溫暖的,永遠愛他們,小超的媽媽卻懷疑孩子膽小、依賴性太強。其實小超的媽媽內心就是充滿矛盾的,這讓孩子的心理又怎麼能健康呢?

孩子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缺乏對情緒的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和自我表現的經驗,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主觀需求慾望比較多、比較強烈的時期,家庭、學校和社會又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和慾望,各種不良的情感就會不由自主地爆發出來。

4、情緒飢餓的常見表現

●情緒不穩定

剛才還是歡天喜地,突然就變得怒不可遏;或者痛哭流涕的時候突然又破涕為笑,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

●情緒抑鬱

通常心境悲觀,待人冷漠,經常給人以悲傷、沮喪乃至孤苦伶仃的感覺。

●容易被激怒

受到並不強烈的一般刺激(如上面講的小谷),也會引起十分強烈的情緒波動。

●高焦慮

是指孩子在意識到將要發生不利事件的時候所產生的誇大了的恐懼、緊張以及煩躁不安的情緒狀態。適度的焦慮對於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集中注意力、活躍思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過度的焦慮會導致孩子認知能力下降,思維能力出現阻滯現象,進而影響學習成績。

5、情緒飢餓的解決方法

●父母每天花一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陪孩子玩,聽他說話,一起畫圖,看故事書,逛街等。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可以適當地忽略孩子的哭鬧行為。不要因他的這種行為而心疼、哄勸、妥協,避免今後他一旦犯錯就以傷害自己來贏得別人同情的失常行為。

●教孩子寬容待人的同時,也寬容自己的心靈,不對自己和他人過於苛求。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可能達到的範圍內,自然就會心情舒暢了。

●讓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憤怒釋放出來:找父母、老師、知心朋友說說自己的苦惱;或找個無人的地方大哭一場,高聲喊叫;或把要說的話寫在日記裡。

●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當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或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可先放一放再解決。可以參加一會兒體育鍛煉,聽聽音樂,看看電視,這些活動有利於減輕心理壓力。

●創設安靜的休息環境,學會放鬆:在安靜的環境下,深深吸氣,緩緩呼出,反覆5次。

●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如經常對孩子說:“這事還能壞到什麼地步?”“壞事結束了,該來好事了。”“他們嘲笑你,別生氣,你可以做得更好,讓他們看看。”

●培養孩子幽默感:看幽默畫、小品,聽相聲,說一說笑話、趣事,使孩子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

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創者版權,除我們確實無法確認作者外,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在此向原創者表示感謝。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孩子的“情绪饥饿”,你感受到了吗?
孩子的“情绪饥饿”,你感受到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