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No.85」商業模式之「道」

然而,“法”和“術”兩個層面的探究還不能讓人滿意,表面系統邏輯之後的“道”,才是企業一步步走向各要素的優勢、讓優勢之間增加聯動、最終形成持續優勢的動力之源。

商業模式是嵌入社會系統的子系統,其價值創造、收益獲取、內部能力資源和外部合作生態的標準,必須與社會主流的價值標準一致,甚至應該代表社會先進的價值標準,即那種公眾心底的良知所呼喚的價值標準。也即是說,商業模式應該是一種和諧生態,不僅僅是為股東創造利潤,還包括為客戶、員工、合作伙伴乃到整個社會提供的價值。

企業競爭歸根結底是價值標準之爭。企業在社會生態中向其他利益相關者(供應商、消費者、政府等)索取和付出,好的標準是資源節約、分配公道、多方獲益,自然可以永續經營;而壞的標準是資源耗竭、唯我獨尊、欺壓弱者,自然會被群起而誅之。

企業如何才能擁有具備競爭力的價值標準?這需要企業家擁有一種“善良的智慧”。這應該是熊彼得強調創新的“企業家才能”在新時代的新內涵,也即商業模式之道。善良的智慧會通過兩種作用機制變現為企業的盈利。

外化為聲譽 當聲譽存在時,利益相關者就會相信自己的投入將獲得合理回報。由此,合作雙方都可以預期遠期回報,進入一種相互信任、全力投入的良性循環,最大程度減少了交易成本,而不會因為斤斤計較即期收益,陷入相互猜忌,減少自身投入的囚徒困境。

在這個問題上,斯坦福大學的著名學者Kreps發表過極具影響的雄文—《企業文化與經濟學理論》,將企業描述為一個“聲譽集”,通過簡單而優雅的邏輯推演論證了聲譽作為一種文化的重要性,其機理正好佐證了上述觀點。

Kreps描述了一個簡單的經濟寓言:僱主和僱員可以商量一個勞動力投入的價格,例如,加工一個產品支付100元。若僱員每月生產20個,工資就應該是2000元。但如果此時市場上同類工種的工資是1000元,僱主就可能後悔而降低原來協議好的支付標準,比如降低到加工一個產品支付75元。此時僱員的工資降低到了1500元,卻沒有能力反對,僱主卻因此喪失了聲譽,員工因此會減少生產,將月收入維持在一個讓僱主不後悔的水平,僅僅生產15個產品。如此一來,僱員和僱主雙輸,陷入“囚徒困境”。由此Kreps得出結論,企業實際上是一個“聲譽集”,聲譽正是企業文化的本質。

「商業模式No.85」商業模式之“道”

僱員和僱主的關係,也可以推演到企業間的合作,這正是我們探討的商業模式。從這個角度上說,商業模式實際上是一種聲譽黏合和支撐的、有著合作文化內涵的企業共同體。本質上,商業模式不是要打垮對手,而是要共贏互利,這就是商業模式之“道”,對當前的中國社會更有莫大的意義。

窺探利益相關者需求、拉開盈利空間 具備聲譽的企業可以形成一種穩定的生態,確保商業模式能夠帶來持續的盈利。但好的商業模式不僅是穩定持續的,更是能夠拉開盈利空間、帶來巨大驚喜的。體驗經濟和個性化消費時代恰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用新產品滿足消費者個性化訴求只是傳統玩法,將自己的閒置資源賣給利益相關者、納入利益相關者的閒置資源、形成複雜的“交叉支付”才是高級玩法。甚至,有的資源是可重複使用和轉手的,於是又多了更多的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更需要窺探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當企業家將合作者看作是賺錢的對象時,想到的自然不會是如何去“滿足對方”,而是如何“滿足自己”。他們此時提供的產品或機會,僅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揣度對方的需求,自然不會被接受。有的企業家更開始走捷徑,信奉“你的損失即我的所得”的邏輯。此時,一些追逐短期利益的行為便出現了,毒奶粉、瘦肉精、破輪胎、地溝油????“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開始上演。

當企業家用“平等精神”將合作者看作是自己的夥伴時,甚至與合作者“戀愛”時,才能走入合作者的心裡,才知道對方需要什麼。這種先給予後索取,形成了一種“正和博弈”。平等的精神需要“善良的心”,而“善良的心”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