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失控職場:比忙碌更可怕的,是勞而無獲!

90后的失控职场:比忙碌更可怕的,是劳而无获!

90后的失控职场:比忙碌更可怕的,是劳而无获!

寫在前面的話: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我這些年每天也很忙碌也很努力,但成長卻沒有別人來的快呢?”

這裡面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有個共同的特徵在於,這些人的職場經歷像是一盤散沙,缺乏一條主線和脈絡,無法將之前的經歷整合在一起統一應用,於是這些年來看似忙碌,實則一無所成。

如果你錯過了職場中最初的8年,依然覺得一無所獲,或許你真的應該慎重審視自己的職場之路,並不斷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該如何確立明確的目標?並利用下一個8年拼命追趕?

這可能是你在職場成長中最後的最佳時機。

1

別讓你的職場經歷變成一盤散沙

我遇到過一名諮詢者小霞(化名),她真的非常非常努力,當我翻開她的履歷時,我不禁感慨萬千。

小霞大學學的專業是旅遊管理,在大學期間她還攻讀了另外一所學校的英語本科學位。

畢業後的小霞來到了一家知名旅行社,她覺得自己性格外向,加上說的一口流利的英語,同時也考取了導遊證,她覺得當導遊是件很酷的事情,賺錢的同時,順便可以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便自告奮勇當起了導遊。

半年不到的時間,小霞覺得導遊這份職業和想象的出入太大了:事實上,在一群人面前拿著話筒說的口乾舌燥,根本就沒有精力和心情遊覽什麼大好河山,另外,導遊的出團費有限,有時候辛辛苦苦一天下來,並不能獲得豐厚的報酬,這不跑了大半年,自己皮膚曬黑了不說,整個人都憔悴了很多。

她覺得自己並不適合在外奔波勞累,她非常渴望能在寫字樓裡上班,穿著光鮮亮麗的衣服,做一份體面的工作。

幾經波折,在家人的安排下,小霞來到了一家較大的物流集團做起了跟單的工作。

但兩年後,小霞覺得每天都做著同樣的工作內容都有些厭倦了,後來發現自己似乎對作圖挺感興趣,就果斷辭去了物流公司的工作,脫產半年學了美術設計,學完剛好遇到一個機會,轉行做起了網頁設計師。

三年之後,小霞正好趕上結婚裝修新房等大事兒,而她再次厭倦了設計師的工作,索性以結婚為由辭職在家,一晃一年過去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懷孕,小霞想再次踏入職場,但自己不清楚 到底該往哪裡發展,一聽到HR問及職業規劃,小霞的腦袋是懵的。

小霞看著身邊的同學,有些一畢業就在一個行業積累到現在的,多少也是個主管了,而自己卻不停地奔波勞累,眼看到了28歲這個尷尬的年紀,自己對職業生涯沒有任何的規劃,始終像蜻蜓點水一般,對之前的行業有所瞭解但不深入,想重新踏入職場的她障礙重重,不禁陷入了巨大的困惑與迷茫。

90后的失控职场:比忙碌更可怕的,是劳而无获!

2

放任自己的性情,

你的職業生涯會變成雜亂無章的草叢

我知道,小霞的案例代表了很多職場人共同的困境。

這個困境描述起來就是:在過往的職業經歷中,你很難梳理出一條主線,感覺就像一片雜亂無章的草叢,什麼都會一點兒,但什麼也不精通,更談不上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了。

要知道,我們的職場發展如果缺乏一個方向或領域,會導致我們能力的累積是零零散散的,同時我們的職業選擇會顯得非常隨性,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就跟著學什麼做什麼,沒有自己的主心骨,這些人也在努力,但由於缺乏成果及目標導向,容易導致“盲目努力”,結果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除了考證,應用型技能基本為零

在現實中,相信你的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他們是典型的“考霸”,什麼證值錢就考什麼。

例如小霞這些年雖然在職場中沒有可圈可點的成績,但在考取的證書方面,絲毫不遜色,但凡市面上流行的證書,幾乎都被小霞拿下,她這些年考取的證書有:

證券從業資格證、心理諮詢師證、會計證、人力資源師證......

除此之外,她還奔赴各大學習機構和組織,例如,參加口才演講培訓、報名學習南懷瑾的文章,諮詢前夕她還在考慮,要不要考個律師資格證,或者是建造師證書,等等。

我問小霞:“比如,你既然考過了會計證,能做賬嗎?會報稅嗎?”

小霞搖搖頭。

瞧,這就是類似於小霞這樣的考證黨最大的問題所在:看似學了很多東西,由於缺乏職業目標為導向,實際上發揮的作用有限。

這也是小霞工作多年一直職位不高的原因之一:毫不誇張地說,她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拿來考證去了,真正用在工作中的又有幾分呢?所以她做任何工作,都在“蜻蜓點水”,只知道皮毛無法深入,自然得不到豐厚的回報。

2、能力積累低效甚至無效

心理學對於能力的定義是這樣描述的:“完成一個目標或任務體現出來的心理特徵”。

從這個定義不難看出,所有的知識和技能如果無法應用於實踐,則意味著無法被轉化為能力。

甚至,如果你的知識和技能偏離了應用方向,你的能力累積速度不僅會放緩,而且會對你能力的提升毫無幫助。

有個歷史典故說的是一個叫朱泙漫,花費巨資和一個叫做支離的人學習殺龍的技術,整整花了三年學成,但問題是現實中無龍可殺。

在當今時代,不以應用為導向的各類花式學習無異於“當代屠龍術”,除了耗費你的時間精力,對能力積累毫無助益。

就像文中的小霞,考取了一堆證書,除了向HR表明她自己上班時不務正業之外,還直接暴露出她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缺乏規劃,這堆證書就像一堆廢紙,對她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並沒有起到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3、永遠停留在淺層區,能力積累深度不足

即便是學習方面,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策略。

一種是試圖領會知識的內涵,並運用到實際中不斷提煉深化,這種被認為是“深度學習”;

一種是隻記住知識本身的內容,從來不把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只會“人云亦云”,這種就是“淺層學習”。

90后的失控职场:比忙碌更可怕的,是劳而无获!

就像小霞,考取了一堆證書之後,並沒有從事任何和證書相關的職業,因為沒有實踐作為知識運用背景,她無法理解知識背後的深層含義,也就沒法通過實踐將書本知識深化提煉,這種淺層學習即便重複一萬個小時,也很難發展出精深的能力。

3

讓你的職業生涯長成一棵樹,

而不是雜亂的草叢

樹是怎樣的?

首先要有足夠健碩的樹根,需要扎入地表之下汲取足夠的養分,才能茁壯成長;

其次等有了一定的高度之後,慢慢開枝散葉;

最後開花結果,藉助自然進行傳播,將種子散播到世界各地。

放到個人職業生涯中,樹式職業生涯大體需要這三個步驟:

1、首先得有個主幹,也就是職業目標。

何為掙扎?

你看起來很努力,甚至比其他人還努力,並且一度達到了“拼命”的境地,然而很不幸,你並不清楚自己的優劣勢以及周圍的環境,只是一味地將自己擁有的資源與能量拿來“應急”,卻不知方向在哪裡。

而奮鬥則不同,它建立在對自我及外在環境客觀認知的基礎上,從一開始就有一個目標,雖然不能保證直達,但只要大方向正確,只要積累和堅持,最終就能達成目標。

如何確立職業目標呢?

(1)做你適合的事

通過梳理小霞過去的職場經歷不難發現,小霞上大學時之所以選擇旅遊專業,是因為她認為自己性格內向,想通過專業及職業彌補自己性格的不足。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誤區。

在職業選擇方面,最怕無視自身情況,選擇一個不適合自己的專業/職業,俗話說“男怕入錯行”,一旦你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職業,將註定花費很大的氣力,往往事倍功半。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一味試圖彌補自己的缺點,只能將自己變得越來越平庸;唯有認識併發揮自己的優勢,經過時間的累積,才可能出類拔萃。

(2)勝任不夠,更要專業

為何你的工作缺乏熱情?

小霞的第二份職業所在的那家物流公司在業內口碑很不錯,一開始她憑藉自己的外語優勢很快適應了工作,但後期並沒有進一步的提升,於是一直在底層打轉,久而久之,自然就沒有努力的動力了。

一份工作能給你帶來成就感至關重要,畢竟我們在職場中,並不是閉門造車,我們所做的每一份工作都需要得到領導及同事的反饋,接受一定的考核。

可問題在於,如果你做任何事情只是到“勝任”層面,無法變得“專業”,你無法享受到深層樂趣,更不能享受額外的回報。

(3)、外力刺激終究有限,你需要找到內在驅動力

在一份職業中,你必然會遭遇這個職業的艱難、瑣碎與枯燥,但如果你給自己制定一個方向與目標,就不至於目光短視,深陷於眼前的困擾難以自拔。

我問小霞,除了那半年的脫產學習外,可曾在這幾年的工作中進行過培訓、進修或者其他形式的充電?得到的回答是,沒有。

這種現象在職場中比比皆是。

很多人因為基礎能力不紮實,做不出成就感,所以放棄。

要知道,任何職業都能出頂尖的人才,就像每一塊土地都能長出根深葉茂的大樹一般。

每個人在職場中就像一棵樹一樣,你的根扎得有多深,你的枝葉就有多繁茂,你就能長到多高——深度決定高度。

90后的失控职场:比忙碌更可怕的,是劳而无获!

2、畫出這個職業需要的能力,制定“能力策略”

我以財務工作為例,演示下制定能力策略的過程。

1)、畫出這個職業需要的主要能力

90后的失控职场:比忙碌更可怕的,是劳而无获!

2)、部署每個階段的戰略核心

由於每個階段,我們的職業目標不盡相同,因此在不同的階段,我們需要有意識地給自己部署重點目標,作為一個階段的主幹。

我們以財務工作為例,一個財務新人在職場第一個五年規劃中,最首要的能力即主幹當然是專業能力部分,圍繞專業基礎上,還需要加強通用能力(例如溝通、表達、寫作能力),後者就是主幹旁邊的樹杈。

如此,我們可以畫出以下的能力樹。

90后的失控职场:比忙碌更可怕的,是劳而无获!

3)、分解能力,制定策略與方案

對一名財務領域新人而言,如果開始從一家大公司起步,大約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熟悉具體某個崗位的工作內容,例如開票。

到第二年開始,如果公司內部有輪崗或者其他機會,這名新人就要有意識地去接觸其他崗位,在三五年內,爭取能夠學習到全盤賬務處理。

這是理想的能力發展狀況。

如果內部沒有機會,那麼這名新人就需要考慮利用大企業的名譽背書,跳槽到其他平臺,便於達成職業目標。

此時雖然也有跳槽,但為何而跳,找什麼樣的平臺和崗位,工作內容是怎樣的,就會比較明確。

與此同時,除了提升業務能力之外,這名新人如果想未來得到不錯的發展,就需要提升兩大類能力:一是辦公軟件運用能力,例如需要製作財務報表PPT,需要運用E表進行大量的核算;二是表達溝通及寫作能力,如果三五年發展較為順利,則這名新人需要向老闆及管理層講解財務報表,以及需要撰寫分析報告,等等。

那麼,這名財務人員的表達溝通及寫作能力的側重點,就是在邏輯分析層面下功夫,而不是什麼都學,鬍子眉毛一把抓。

例如,這名財務人員不需要學習寫故事,TA只需要認真學習邏輯表達和寫作,掌握報告的結構及邏輯關係,具體內容還是源於精湛的業務知識。

90后的失控职场:比忙碌更可怕的,是劳而无获!

如果能做出這樣明確的能力計劃,你成長的速度以及未來的決策就會比之前明確的多,也更清楚什麼時機跳槽最合適,等等。

3、成為高手之後,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嫁接資源,擴大影響力。

按照上述方法,職場人應該像企業那樣,給自己制定五年規劃:並且隨著實施情況及環境的變化,隨時調整。

通常說來,一個有規劃的企業往往走的比較長遠,一個給自己制定職業方針和策略的個人也會成長的更加迅速。

等到了高手期,即這個人在某個領域有了自己的成就和建樹,積累了很多實戰經驗,具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就需要在此基礎上,打造自己的頭銜,向外進行輸出與宣傳,嫁接各種資源,與平臺合作,不斷擴大影響力,將自己的價值最大化。

90后的失控职场:比忙碌更可怕的,是劳而无获!

4

唯有深度才能帶來超額價值

讓我們回顧一下,想要不再渾渾噩噩,首先就要對自己的職業做個規劃。

樹狀職業規劃的思路和方法包括:

1、找到職業目標;


2、畫出現階段需要的主要能力及配套能力;


3、制定能力戰略,設計成長路徑;


4、根據不同階段的重點調整方案。

等等。

最後補充一點。

身在職場,多數人的需求無非兩點,一是回報,二是成長。

如果這份職業選擇是你自己做出的,並且也符合你的個性特點,在沒有明確的目標前,將這件事情做到極致,如此,你的資源和能力越來越多,終將成為職場的強者。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有一句話——“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強者自救。”

願你能儘早走出失控的職場困境,成長為一名強者。

-THE END-

● 作者: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趙曉璃。MBA智庫(mbalib)經授權發佈本文,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絕不該錯過的精彩文章:

你的嘴,就是你的風水

這才是領導和下屬的最佳關係!

你對待痛苦的方式,決定了你的人生走勢

國企辭職2年,我從月薪3000到年入百萬的三點至深感悟

(點擊藍字直接閱讀)

必須要贊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