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孩子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也許你正這樣做!

毀掉孩子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也許你正這樣做!

經常聽到家長們對孩子的控訴:

“我家孩子上課老走神,做小動作”

“孩子寫作業特墨跡,寫一會玩一會,鉛筆橡皮都能玩出個花來”

“每次考試都是粗心丟分,題都沒讀完,一拍腦門就把答案填上去了”

“總是靜不下心來,一點小事就激動半天,外面風吹草動一下他就坐不住了”

……

其實,這些都是專注力不集中的問題。活生生的案例表明: 專注力被破壞,學習徒傷悲啊!

那孩子專注力到底是哪來的?

答案很簡單:從每次專注的吃手、玩沙、看書、玩耍中來,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孩子專注力的正常發展,來自於生活中對任何事情的專注,但在這些專注的過程中,父母們卻常常扮演著破壞者的角色。毀掉孩子的專注力也可能只因為這一件事。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將為您解開這個令孩子“專注力”喪失的秘訣。

毀掉孩子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也許你正這樣做!

毀掉孩子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也許你正這樣做!

誰沒這樣“幫”過孩子?

那天,陪孩子去上創意課,內容是製作一副名為《秋天》的手指畫。

老師先做示範:給幾張紙條畫上樹皮一樣的花紋,用不乾膠把畫好的“樹幹”粘在已經塗抹了顏色的背景板上,再用手指蘸上紅黃相間的顏料,在“樹幹”周圍點綴些“落葉”……

示範完畢,手工材料發到小朋友手中。在場6位小朋友都是3歲左右,由媽媽陪同。

拿到材料的小朋友興致勃勃動起手來,有的研究畫筆,有的拿著紙條揮舞,有的專注於撕不乾膠……

我看著喆同學笨拙地畫“樹幹”,那些紙條被畫得亂七八糟,坐在他旁邊,有一股想要幫他的衝動在我體內升騰。

媽媽們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你這樣畫不行,得這樣畫……”“你看,樹幹要斜過來一點,這樣才好看……”“你別用手掌啊,要用手指,少蘸點顏料,像媽媽這樣點點點……”

舉目四顧,媽媽們已紛紛上陣,小朋友被指揮著,有的拿著材料不知所措,有的呆呆看媽媽操作。有個小男生索性自己跑一邊玩去了,急得媽媽喊起來:“你過來自己做啊,是你在上課還是我在上課?”

我不禁啞然失笑。原來,媽媽的心思都一樣——我們愛得很著急,急孩子沒用“正確方法”做事,急孩子慢吞吞完不成目標,急得忍不住要在他們旁邊指點,恨不得替他們成長。

我們給孩子的關注與陪伴越多,孩子獨處的時間就越少。然而,獨處是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機會,孩子需要在獨處中不斷髮現自我,認識自我,學會面對自我。能獨處才會專注,我們給了孩子那麼多愛,卻不曾想,過多的關注會打擾孩子的成長。

毀掉孩子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也許你正這樣做!

打擾讓孩子失去了什麼?

被打擾的孩子不專注

喆同學一歲多時,有次在地板上專心搭積木,把積木堆起來又嘩地推倒,然後再堆,再推……堆的時候很專注,推的時候很興奮。這時,爺爺湊過去了:“在幹什麼呢?不要總是推倒,來,我們蓋個結實的大高樓。”爺爺邊說邊拿起一塊積木,喆同學卻不買賬,跺腳大叫:“不,我不要!”

孩子經常會很投入地去做些在大人看來無趣的事,請不要隨意參與,這可是他們注意力高度集中和發展的好時機。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

被打擾的孩子不獨立

在遊樂場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用積木蓋房子,擺擺這邊,擺擺那邊,不知該怎麼擺才好,就坐在那裡想。他媽媽在旁邊提醒:“擺上邊,把房子擺高一點,用紅色的擺更漂亮……”

如果孩子能獨自玩一些沒有危險的遊戲,請不要過多幹預。我們幫忙越多,孩子的獨立性就越差、依賴性也越強。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他自己想出來的主意也許更棒。

被打擾的孩子沒有好奇心

在動物園的猴山,一個小男孩在看猴子。爸爸催促道:“走了走了,還要看熊貓呢,好多動物,再不走就看不完了。”小傢伙不為所動:“我要看猴子!爸爸,你看猴子還會嗑瓜子呢,猴子的手指跟我們的一樣!”

每個孩子都具備專注的品質,尤其對於他們感興趣的事物。當孩子專注觀察時,不要為了趕時間而打斷孩子蓬勃的發現力。與其走馬觀花快速看完所有,不如一次看不完再來一次,讓孩子盡情享受發現的樂趣、探索的樂趣。

被打擾的孩子沒有創造力

去看一位朋友,她邊跟我聊天邊做家務,一歲半的孩子自己在遊戲墊上玩耍,試圖拿旁邊書架上的一本書,卻夠不著。小傢伙環顧四周,把自己的小椅子推過來,慢慢爬上去,把書拿了下來。朋友早就看到孩子在做什麼,卻沒出聲,只是迅速靠過去,以便發生意外能夠保護孩子。 在遇到問題時通過思考來解決問題,這是最可貴的學習能力。

對孩子來說,什麼時候最可能產生問題?當然是一個人待著的時候。想拿放在高處的玩具卻夠不著,想拿零食卻打不開蓋子……如果身邊有大人挺身相助,就不再需要孩子去思考,而如果沒有大人幫忙,孩子就得自己想辦法,創造性思維就是在“自己想辦法”的過程中被激發出來的。

毀掉孩子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也許你正這樣做!

怎樣的陪伴最能保護孩子的天賦?

很多人都不知道,人類大腦是通過“感受”來學習的,每一次感受,都會在大腦中形成一個畫面,新的畫面與之前儲存的畫面不斷進行比較,整合出另一副全新的畫面,腦細胞在這種比較與擴展中變得越來越活躍。這是人類特有的學習模式,需要兩個條件才能達成:一是自身經歷產生真實感受;二是在一次次重複中逐漸完成對事物的認知。所以,孩子最需要的,是有獨立空間去感受和接觸事物。

讓我們學會給孩子真實感受的機會;給孩子重複探索的機會。這是我見過最好的陪伴方式——我在你身邊,卻不打擾你。

“請不要打擾”是人際交往中的一項重要原則,不合時宜的關心就是打擾。很多媽媽都說孩子不專心、坐不住,恰恰是因為孩子受到的關注太多了。大人已不滿足於能看見孩子,還不斷通過語言和行動進行關心和管束,最終演變為干預和控制,結果就是孩子的自我發展被壓抑甚至扭曲。

當孩子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若沒人打擾他,這種專注就會逐漸變成他自身具備的品質,而如果總是被打擾,他的專注力就會慢慢喪失。

每個孩子都自帶天賦而來,與其想方設法激發,不如先好好保護。

當孩子獨自玩耍、自得其樂時,哪怕你覺得他做的事很無聊,也請保持尊重,默默旁觀;

當孩子研究碗裡的食物,弄得餐桌和地板一片狼藉時,哪怕你潔癖發作幾近抓狂,也請深呼吸,別讓責備打斷他的探索;

當孩子很努力去做一件在你看來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情時,哪怕你再心急火燎,也請耐心等候,別用你的熱心幫助阻止他的嘗試。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噓,別出聲。

毀掉孩子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也許你正這樣做!

歡迎訂閱頭條號“快樂成長聯盟”,也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快樂成長聯盟”。每天為百萬家庭提供育兒好文、家庭教育理念、小學生古詩必背、跟著唐詩去旅遊、有聲繪本、科學小實驗,全方位指引您培養優秀孩子、營造幸福家庭!您所關心的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每天講一首唐詩,讓孩子足不出戶,即可輕鬆學會唐詩、瞭解上下五千年、遊遍中國好山水,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