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蒂爾錯了,這世上從沒有「從0到1」

彼得蒂爾錯了,這世上從沒有“從0到1”

自從硅谷創投教父彼得•蒂爾的暢銷書《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出版之後,創新彷佛有了自己的第二個名字。創投圈裡的人從此開口 “從0到1” ,閉口“顛覆式創新”,彷佛不這樣不足以跟上時代。

如果具備一點基本的獨立思考能力,你就會明白,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真正的從0到1,無中生有的故事或許只在宇宙大爆炸時的瞬間發生過一回,接下來萬物的歷史就變成“有中生有”的演化了,創新也是這樣。

在早稻田大學教授井上達彥的認知世界裡,從來沒有什麼從0到1,有的只是從1到N,而這正是他的新書名字叫《從1到100:模仿與創新的經營學》的來源 。

彼得蒂爾錯了,這世上從沒有“從0到1”

《從1到100》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創新的書。自從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為我們揭示了創新的重要性之後,人們對於創新的熱愛就再也沒有變過。

但是,無論是之於組織還是之於個人,創新並不是一項容易習得的能力。這是為什麼商業世界裡鮮有基業長青的故事,多數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歷史。這也是為什麼今天看上去是巨無霸的阿里巴巴,其目標僅僅是做一家能存活102年的企業。

為什麼不想存活的更久些?不是不想,而是很難。按照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的說法,組織在創立的那天起,就同時存在著一種與之相反的力量。要對抗這種相反的力量,只能靠組織的自我進化。進化,實際上就是創新。

彼得蒂爾錯了,這世上從沒有“從0到1”

彼得蒂爾錯了,這世上從沒有“從0到1”

模仿即創新

雖然每個創業者都想無中生有的創造一個“新物種”,然後靠著這個“新物種”一舉奪取市場領導者的寶座,就像微信那樣。但是,按照本書作者井上達彥的說法,那些曾經靠顛覆式創新成為市場領導者的企業,靠的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模仿。

美國先有了ebay , 中國後有了淘寶;美國先有了Twitter,中國後有了微博……中國老百姓以前沒有見過、更沒有用過這些東西,所以,對於中國的消費者而言,這些東西都是新的,這就是創新。這些新事物出現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企業也因此獲得了超額回報,這正是模仿式創新的價值。

像淘寶、微博這樣,把遙遠世界裡出現的“新物種”,第一時間拿到本土市場進行復制,是一種比較穩妥的創新方式。人性好逸惡勞,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如果一個產品在美國市場取得了成功,拿到中國市場也有較大的概率取得成功。

這個道理已經被驗證了無數次了,並且,雖然當今世界全球化不斷髮展,但受制於各種原因,原創企業一旦脫離本土就容易水土不服,強龍經常鬥不過地頭蛇,這剛好就給了其他國家的企業模仿的機會。所以,模仿遙遠世界裡出現的產品或者服務,是一種很好、很安全的創新方式。

彼得蒂爾錯了,這世上從沒有“從0到1”

跨行業模仿

從遙遠的世界進行模仿固然是好,但是“遙遠世界”畢竟很遙遠,對於許多中小企業來講,很難第一時間知道遙遠的美國市場發生了什麼,等他們知道了,幾億中國人也都已經知道,這種機會實際上就錯過了。

但是,不要著急。還有一種創新方式更厲害,那就是跨行業模仿。有很多偉大的企業,其商業模式都是跨行業學來的,比如:

豐田生產體系的打造就借鑑了超市的工作原理;谷歌搜索引擎,也是從學術論文中引用數能夠代表論文價值的評價標準中獲得的靈感;鼎鼎大名的日本711便利店,也是鈴木敏文借鑑了美國711便利店的商業模式。

實際上,跨行業模仿進行的比較隱蔽,像豐田借鑑超市的工作原理,你讓其他的同行車企怎麼能事先想到呢?他們根本事先想不到。所以,跨行業模仿帶來的創新一旦成功,也會獲得較高的回報。

但是,隨著信息流通越來越快,跨行業模仿也越來越多。

當一種商業模式在某個行業引爆之後,商業媒體會進行報道,這種模式很快就會被引用到其他行業。比如,共享單車出現後,接下來也出現了共享健身房,共享充電寶等。

彼得蒂爾錯了,這世上從沒有“從0到1”

彼得蒂爾錯了,這世上從沒有“從0到1”

模仿要抓本質

在井上達彥看來,模仿有良性模仿和惡性模仿。惡性模仿是停留表面的模仿,別人的產品是圓形的,你的產品也是圓形的,別人的按鈕在右邊,你的按鈕也在右邊,這種惡性模仿不算是創新,並且很容易失敗。

企業應該追求良性模仿,所謂良性模仿,就是對新物種“拿來—再生產—獲得新構想”式的模仿,這種模仿更有意義,更容易成功,並且本身也是一種創新。

比方說星巴克,原來是一家烘焙、銷售咖啡豆的小賣店,當時還是星巴克副總經理的舒爾茨,在意大利出差看到意大利人喝咖啡的場景之後,覺得星巴克不能只烘焙咖啡豆,而應該賣咖啡。星巴克的創始人起初並沒有同意,舒爾茨還因此離職了。再後來星巴克遭遇危機,舒爾茨買下了星巴克,星巴克才逐步成為了今天我們熟悉的星巴克。

彼得蒂爾錯了,這世上從沒有“從0到1”

其實,舒爾茨對於意大利咖啡的模仿,就經歷了“拿來—再生產—獲得新構想”這三步。一開始他認為就要原裝不動的模仿意大利咖啡廳,沒有座位,都站著喝咖啡,並且咖啡廳裡播放的都是意大利的音樂,菜單都是意大利語,杯子也都是陶瓷杯。這種原裝不動的模仿在美國並不受歡迎,美國的消費者不喜歡站著喝咖啡,不喜歡意大利音樂,他們也希望能帶走咖啡。

所以,接下來,舒爾茨基於消費者的反饋,對於星巴克的意大利風格進行了調整,咖啡廳裡開始有了凳子,不再是意大利語的菜單,不再是意大利語的音樂,也開始有了紙杯子,從這裡,星巴克才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星巴克。

但是,星巴克之所以能成為星巴克,還在於其新定位,新構想。舒爾茨認為,星巴克的成功,並不只是因為咖啡,還在於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日常交流”的場所,人們需要一個家庭和職場之外的交流場所,星巴克恰恰滿足了這個需求,星巴克提供的這種消費場景,後來被稱為第三空間。

彼得蒂爾錯了,這世上從沒有“從0到1”

在明確了這個定位之後,星巴克才開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並且,它不再是一家模仿意大利咖啡店的企業,它變成了它自己,是一個全新形態的組織。

關於創新,作者在其新書—《從1到100:模仿與創新的經營學》中還有許多的方法論,比如說創新的五個步驟,模仿的三個關鍵,如何從模仿到獨創,都是非常富有洞見、操作性極強的內容,在這裡我就不一一描述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創新不僅適用於企業組織,也適用於個人。在區塊鏈、去中心化不斷被提及的今天,每個人都是自媒體,都是自品牌,每個人都想成為超級個體,相信這本書的理論,對你打造個人品牌,也會有所助益。

彼得蒂爾錯了,這世上從沒有“從0到1”

彼得蒂爾錯了,這世上從沒有“從0到1”

彼得蒂爾錯了,這世上從沒有“從0到1”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粉絲專屬福利:

35.8元(包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