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生衝突怎麼辦?|博士後談育兒

孩子发生冲突怎么办?|博士后谈育儿

孩子发生冲突怎么办?|博士后谈育儿

Hi,你好,我是張香玲,北京師範大學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博士後。

有的家長問我:“孩子總愛打人怎麼辦?”也有家長問我:“孩子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總捱打,我該怎麼辦?”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也是一個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孩子之間發生衝突了,家長可以怎麼做。

孩子发生冲突怎么办?|博士后谈育儿

用孩子的方式溝通

孩子发生冲突怎么办?|博士后谈育儿

第一種情況,孩子不滿三歲對於“打人”的孩子,可能他還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向小朋友表達自己的喜歡,同時力度掌握也不夠好,就出現了“打人”的情況。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及時制止孩子,告訴孩子“手不是用來打人的”,同時還需要告訴孩子如何表達他對其他小朋友的喜歡,比如“你喜歡小朋友,可以和小朋友拉拉手”;另外,還可以在平時給孩子講繪本故事,比如《手不是用來打人的》等。

而對於捱打的孩子,家長可以做些什麼呢?家長需要及時地保護孩子,告訴對方小朋友,“手不是用來打人的,你不可以打他”,這樣讓捱打的孩子獲得滿滿的安全感,同時孩子也會學習家長的處理方式。

第二種情況,年齡較大的孩子

通過玩遊戲的方式再現情景,讓孩子切身感受到打人或被打的感受。如果你家孩子喜歡打人,那家長可以扮演打人的小朋友,讓孩子扮演捱打的孩子,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體會到捱打小朋友的感受。也許你會問,這和直接告訴他“你打別人我也打你,讓你知道捱打的滋味”有什麼不同?這可是有根本的區別的,遊戲的方式是平和的、沒有任何情緒的,將道理融入到遊戲中,孩子更容易接受,而後者是以暴制暴,孩子易產生對抗心理。

如果你家孩子是被打的那個,家長就可以扮演被打的小朋友,讓孩子扮演打人的角色,或者由另一位家長扮演打人的角色,孩子觀看演出。此時捱打的家長向孩子演示如何做,比如非常有勇氣地對對方說:“你不可以打我!手不是用來打人的”,對方也許會繼續打,那就可以繼續和他說:“我去告訴老師,我還要告訴爸爸媽媽”,然後就跑。是的,我們需要教會孩子跑!

有些家長的方式是“誰打你,你就打回去”。其實,很多時候對方並不是“打”,就如同我們剛才提到,對方可能是不知道如何表達友好。即使是故意打,那是不是還有其它更有效的解決辦法呢?就像我們提到的角色扮演的遊戲不是很有趣、很有吸引力嗎?

穩定情緒

我們剛剛聊到如何與發生衝突的孩子溝通,其實更重要的是家長們本身需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很多家長會做投射,什麼意思呢?家長看到孩子被欺負了就異常的擔心焦慮,擔心孩子這麼懦弱,長大了挨欺負怎麼辦?其實是家長本身缺乏安全感,或者說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們想的是孩子如何強大起來,而不是我可以做些什麼幫助孩子。

也許你會問“這兩者不是一樣嗎?”當然不是,第一種想法的出發點是“孩子可以怎麼強大起來”,想去改變的是孩子;第二種的出發點是“我可以做些什麼”,他想改變的是自己。只有家長自己本身有充足的安全感,他才會平和地看待孩子之間發生衝突的事情。

還有些孩子就是愛打人,可能還不滿三歲,這和孩子內在積累了太多情緒有很大關係,孩子積累的情緒得不到恰當地釋放,就通過打人的方式來宣洩。家長需要從爸爸媽媽間的關係、以及爸爸媽媽和孩子的關係、還有媽媽的情緒這幾個方面思考孩子情緒的來源,另外還要允許孩子多跑、多玩、多喊,把情緒能量釋放出來。

孩子都是我們身邊的天使,他通過所謂的“問題行為”來一次次地喚醒裝睡的我們,你看到了嗎?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我是香玲,我們下週再聊。

孩子发生冲突怎么办?|博士后谈育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