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快速了解《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

一张图快速了解《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導讀

一张图快速了解《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日前,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佈了《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這是我國首份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德智體美和學校教育教學等狀況進行了客觀呈現,並對如何進一步提升義務教育質量提出了建議。

CITlab (搜索CITlab,關注微信公眾號)用一張圖帶您迅速瞭解核心內容,文末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完整版PDF。

一张图快速了解《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一、質量監測:我國義務教育健康發展的“體檢儀”和“指揮棒”

一张图快速了解《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義務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國民素質的奠基性工程。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提升教育質量;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並強調需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託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十九大強調要創新監管模式,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重大舉措,對於摸清我國中小學生的發展現狀、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按照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的部署和要求,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自2015年起,開展了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目的是為了科學評估全國義務教育質量總體水平,客觀反映影響義務教育質量的相關因素基本狀況,系統監測國家課程標準和相關政策規定執行情況,為改進學校教育教學、完善教育政策提供依據和參考。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在我國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指揮棒”和“體檢儀”的雙重作用。一方面,對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狀況的監測,有利於扭轉部分地區以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和學生主要標準的做法,在義務教育應當“培養什麼人”和“如何培養人”方面發揮積極導向作用;另一方面,通過收集學生髮展及其影響因素的客觀數據,能對國家和地方義務教育質量發展狀況進行全面“體檢”,為診斷問題、分析原因、調整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推動義務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在開展過程中立足中國國情及教育教學實際,不斷髮展特色,開拓創新:監測指標和工具的研製以國家課程標準為基本依據,重點測查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對課程標準的達成度;倡導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狀況進行監測,同時堅持能力導向,突出對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測查;注重對課程教學、師資保障、學校管理、資源配備等教育質量關鍵相關因素的監測,力圖通過監測數據結果發現質量提升的著力點;搭建開放平臺,匯聚千餘名課程與教學論、教育測量與評價、教育政策與管理等學科領域的專家以及一線教育行政專家、教研員、中小學校長、教師廣泛參與監測工作;根據監測工作實際需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不斷促進監測方法和手段升級;構建嚴格規範的監測實施流程,對監測數據採集全過程進行監控與管理,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積極開展國家、區域層面的監測結果應用,發揮教育質量監測對決策調整與教育教學改進的支撐作用。

二、我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主要發現

2015年-2017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組織實施了第一週期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監測以四年級、八年級學生為對象,分年度開展德育、語文、數學、科學、體育與健康、藝術六個學科監測工作,並對各學科的課程開設、條件保障、教師配備、學科教學以及學校管理等相關因素進行測查。2015年-2017年期間,抽取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973個縣(市、區)的572314名學生參加監測。同時,監測還對19346名中小學校長、147610名學科教師及班主任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基於監測數據,主要發現如下:

1.學生人生價值取向積極,具有良好的行為規範。

學生國家認同感高,九成以上的學生為自己作為一名中國人感到自豪,96.2%的四年級學生和97.9%的八年級學生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學生對成功的原因看法積極,有關獲得成功最重要因素的調查中,選擇個人努力的學生佔比最高,四年級、八年級分別為47.9%和62.7%,而選擇家庭背景、他人幫助、運氣或機遇的學生佔比在0.6%~8.5%之間。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規範:在勤勞節約方面,四年級、八年級學生日常表現良好的人數比例分別為87.5%、95%;在誠實守信方面,四年級、八年級學生日常表現良好的人數比例分別為89.2%、95.3%;在團結友善方面,四年級、八年級學生日常表現良好的人數比例分別為81%、81.1%;在遵守公德方面,四年級、八年級學生日常表現良好的人數比例分別為93.6%、97.3%。儘管學生在行為規範方面總體表現較好,但仍存在不足。例如,只有68.4%的四年級和68.6%的八年級學生做家務勞動,只有53.1%的四年級和38.2%的八年級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校和班級勞動。

2.學生學業表現良好,綜合應用能力相對薄弱。

本次監測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語文、數學、科學學業表現進行了測查,並採用國際通用的程序和技術方法,將學業表現劃分為四個水平段,分別是:待提高、中等、良好、優秀。監測結果顯示,四年級、八年級學生語文學業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別為81.8%、79.6%,達到優秀水平的比例分別為21%、22.7%。四年級、八年級學生數學學業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別為84.6%、78.9%,達到優秀水平的比例分別為23.8%、26.7%。四年級、八年級學生科學學業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別為76.8%、83.6%,達到優秀水平的比例分別為16%、12%。監測結果也顯示學生在綜合應用能力方面偏弱。如在科學學科上,四年級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別為75.7%、74.9%,低於科學理解能力約5個百分點;八年級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別為83%、76.3%,分別低於科學理解能力4.1和10.8個百分點。

3.學生心肺功能、速度素質達標率較高,但肥胖、近視和睡眠不足問題較為突出。

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四年級學生肺活量達到及格標準的比例(達標率,下同)為98.1%,優秀率為33.4%;八年級學生肺活量達標率為95.9%,優秀率為31%。四年級學生50米跑達標率為96.3%,優秀率為18.3%;八年級學生50米跑達標率為94.7%,優秀率為21.4%。監測也發現,學生肥胖比例較高。四年級男生肥胖比例為8.5%、女生為5.1%,八年級男生為8.5%、女生為6.2%。學生視力不良問題突出。四年級、八年級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分別為36.5%、65.3%,其中四年級女生視力中度不良和重度不良比例分別為18.6%、10.4%,男生分別為16.4%、9%;八年級女生視力中度不良和重度不良比例分別為24.1%、39.5%,男生分別為22.1%、31.7%。學生睡眠時間總體不足。教育部《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2017年)規定,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應保證10小時,初中生9小時。監測結果顯示,四年級學生睡眠時間在10小時及以上的比例為30.7%,八年級學生睡眠時間為9小時及以上的比例為16.6%。

4.學生演唱表現較好,但音樂聽辨能力與賞析能力、美術基礎知識與賞析能力均有待提高。

82.6%的四年級學生和86.1%的八年級學生基本能夠完整、流暢、速度穩定地演唱歌曲。但是,在對音樂的節奏、節拍、音色、力度、速度等音樂基礎要素的聽辨上,四年級學生的題目答對率只有52.9%,八年級只有53.8%;在對音樂作品的風格、體裁與形式、情緒與情感以及名家名曲的賞析方面,四年級學生的題目答對率只有66.1%,八年級只有63.2%。在對色彩、線條、對稱、空間等美術基礎要素的掌握上,四年級學生的題目答對率只有63.9%,八年級學生只有62.1%。在對美術作品的主題、風格、門類以及名家名作的賞析方面,四年級學生的題目答對率只有67.9%。

5.學生家庭作業時間過長,參加校外學業類輔導班比例較高,學習壓力較大。

學生的家庭作業時間、是否參加校外學業類輔導班和學習壓力感受是衡量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指標。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分年度調查了數學(2015年)、語文(2016年)學科分別在以上三個指標上的情況。由於是分年度進行,因此兩學科之間在三個指標上的數據不能累加。監測結果顯示:四年級學生數學、語文單科平均每天作業時間在30分鐘以上的比例分別為33.6%、40.4%,在60分鐘以上的比例分別為14.7%、21.5%,在2小時以上的比例分別為4.4%、8.7%;八年級學生數學、語文單科平均每天作業時間在30分鐘以上的比例分別為50.2%、45.5%,在60分鐘以上的比例分別為19.2%、15.1%,在2小時以上的比例分別為4.6%、3.4%。四年級學生參加數學和語文校外輔導班的比例分別為43.8%、37.4%,八年級學生參加數學和語文校外輔導班的比例分別為23.4%、17.1%。三成以上學生感到很有學習壓力。以數學學習為例,四年級學生表示在數學學習上感到很有壓力的人數比例為30.7%,八年級學生表示在數學學習上感到很有壓力的人數比例為49.4%。

6.學生對課程的喜歡程度高,但部分課程的課時設置和內容安排欠合理。

四年級、八年級學生喜歡語文課的比例分別為93.8%、89.1%,四年級學生喜歡科學課的比例為91.5%,八年級學生喜歡物理、生物和地理課的比例分別為82.4%、86.6%、80.1%;四年級、八年級學生喜歡音樂課的比例分別為89.6%、87.9%,喜歡美術課的比例分別為88.6%、81.8%,喜歡體育課的比例分別為92.9%、87.3%,喜歡品德課的比例分別為89.8%、83.5%。同時,監測發現,語文、數學周課時數偏多,體育、藝術周課時數偏少,如四年級語文周課時數多於6節的學校佔比為72%,數學周課時數多於5節的學校佔比為67.2%,體育周課時數少於3節的學校佔比為44.3%,藝術周課時數少於3節的學校佔比為12.9%。此外,科學課中,學生參與動手實驗、實踐調查的機會較少,如八年級學生在本學期物理課上做過3次及以上動手實驗的比例為38.7%,從來沒有做過動手實驗的比例為23.8%;生物課上做過3次及以上動手實驗的比例為19.3%,從來沒有做過動手實驗的比例為47.1%。

7.教師受學生喜歡程度高,但部分教師探究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有待提升。

四年級、八年級學生喜歡班主任的比例分別為91.6%、79.6%,喜歡語文教師的比例分別為94.7%、87.4%,喜歡音樂教師的比例分別為90.8%、84.4%,喜歡美術教師的比例分別為88.6%、81.1%,喜歡體育教師的比例分別為90.5%、84.7%,喜歡品德教師的比例分別為90.8%、82.1%。四年級學生喜歡科學教師的比例為91.2%,八年級學生喜歡物理、生物、地理教師的比例分別為83.4%、84.3%、81.3%。監測發現,科學教師開展探究教學的能力有待提升, 63%的四年級科學教師、61.2%的八年級物理教師、75.5%的八年級生物教師和80.7%的八年級地理教師的探究教學處於低或較低的水平。另外,79%的四年級品德教師和71.3%的八年級品德教師認為其專業知識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尤其是在法律知識、地理知識、心理健康知識等方面。

8.學校文化氛圍濃厚,育人環境較好。

九成以上的小學和初中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校訓、辦學理念創設德育環境,82.3%的小學和90.1%的初中使用傑出人物的雕像、畫像或格言創設德育環境,76.1%的小學和85.2%的初中使用中華傳統美德相關的人物畫像、故事等創設德育環境。學校面向四年級學生開展的文體活動中,比例最高的是運動會和體育單項比賽(68.1%),其次是演講和徵文比賽(45.9%),學生作品展示(40.2%),以及文藝表演、聯歡活動(32.8%)。學校面向八年級學生開展的文體活動中,比例最高的是運動會和體育單項比賽(86%),其次是專題教育宣傳(84%),演講和徵文比賽(80.3%),文藝表演、聯歡活動(69.7%),以及學生作品展示(59.2%)。

9.學校教學資源配備較為充足,資源使用率有待提高。

92.4%的小學和97.4%的初中有圖書館;78.4%的四年級有科學實驗室,97.1%的八年級有物理實驗室,93.6%的八年級有生物實驗室;86.9%的四年級有科學實驗儀器和設備,99.2%的八年級有物理實驗儀器和設備,96.4%的八年級有生物實驗儀器和設備。但是,教學資源使用率有待提高,在擁有圖書館的學校中,37.2%的四年級學生和50.5%的八年級學生在本次監測的學期中還沒去過圖書館;在配備了科學實驗室的學校中,39.1%的四年級科學教師、39.7%的八年級物理教師、59.4%的八年級生物教師表示從不或很少使用;在配備了藝術專用教室的學校中,39%的四年級和31.9%的八年級音樂教師從不或很少使用音樂專用教室,55.3%的四年級和51.5%的八年級美術教師從不或很少使用美術專用教室。

10.家長普遍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在親子溝通、教育方式上有待改進。

家長最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身體健康、人身安全,四年級、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對自己最關注的方面是學習情況(79.8%、79.9%)、身體健康(66.6%、66.5%)、人身安全(62.2%、52.2%),高於對道德品質(25.3%、30.7%)、日常行為習慣(15.2%、18.7%)、興趣愛好或特長(10.8%、7.1%)、心理狀況(6.5%、11.1%)的關注。監測也發現,部分家庭的親子溝通存在不足,如22.5%的四年級學生和21.2%的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從不或幾乎不問自己學校或班級發生的事情”;部分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待改進,如15.4%的四年級學生和9.9%的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從不認真聽自己把話說完”,19.3%的四年級學生和18.8%的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要求自己做某件不願意做的事情時,從不耐心說明理由”。

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是全社會的共同期盼。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義務教育改革發展成效顯著,教育公平取得重要進展,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但是也必須看到,當前義務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不能很好滿足廣大人民對優質教育更加迫切的需求。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也表明,當前仍存在重智育輕體育美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相對缺乏、課業負擔偏重等問題。該報告基於監測結果,從健全德育工作機制、補齊體育和美育短板、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資源使用率、完善家庭教育指導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我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特色與創新

《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已於近日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以下簡稱監測中心)正式發佈。為便於公眾更好地瞭解監測報告的產生過程,現對監測工作的相關情況和主要特點作出如下說明。

一、立足中國國情,依據課程標準研發指標和工具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不同於國際大型教育測評項目,我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嚴格依據國家課程標準開展,監測指標體系和工具全面體現國家課程標準基本要求,結果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我國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而準確掌握國家課程標準執行和落實情況。

除了嚴格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外,我國監測在研製監測標準和工具過程中,還系統分析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深入教育一線進行廣泛調研,並在正式監測前開展多次試測,以確保監測指標和工具符合教育教學實際,有廣泛的適切性,能全面準確評價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發展狀況。

二、倡導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突出能力導向

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目標和要求。我國不僅將語文、數學、科學作為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重要學科,還將德育、體育、藝術納入監測領域,監測學科領域涵蓋面廣泛,凸顯我國監測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視。同時,我國監測堅持能力導向,重點突出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測查,逐步引導全社會和教育系統優化培養方案,致力於學生多層次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在所有學科和領域測試中,都強調基於真實生活情境的測試;在體育、藝術監測中,強調運動、演唱、繪畫等表現能力的測試。

三、注重對教育質量關鍵相關因素的監測,找準質量提升的著力點

我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不僅注重對義務教育質量狀況進行測查,還注重分析影響義務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在論證和選取義務教育質量相關的指標過程中,梳理分析黨和國家有關教育方針政策,全面查閱和系統分析最新研究進展,認真研究我國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和現實突出問題,重點關注六個監測學科領域的課程開設、條件保障、教師配備、學科教學以及學校管理等方面,為教育教學改進和質量提升提供著力點。

以科學監測為例,除了對學生科學學業表現狀況進行測評外,還對課程開設、作業時間、教師學歷、探究式教學行為、教育教學資源使用等進行了調查,尋找對學生學業表現可能有影響的關鍵因素,為教育教學提供更具針對性、更有效的指導和參考。例如關聯分析發現,教師探究式教學水平與學生科學學業表現有密切關係,以四年級為例,與探究教學水平低的教師相比,探究教學水平高的教師所教學生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高9.7個百分點,達到優秀水平的比例高12.7個百分點,在八年級物理、生物、地理也存在同樣規律。

四、匯聚多學科、多領域的高水平人才參與監測工作

監測中心通過搭建開放的平臺,有效整合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資源和力量,為做好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2015—2017年第一週期監測過程中,邀請了千餘名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與教學論、教育政策等領域的專家以及地方教育行政專家、教研員、中小學校長和一線教師等參與相關學科監測指標的選取、監測工具的研發工作;在全國範圍內遴選、組建了500餘人的監測視導員隊伍,參與監測實施的監督與指導;邀請了20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機構的40餘名海外專家,為監測提供技術諮詢與專業服務。通過匯聚多學科、多領域專家力量,有效保障了監測事業的專業性和可持續發展。

五、採用先進測量技術方法和信息手段,結合監測實際加以創新

在監測工具的設計中,考慮到測試內容的廣泛性和學生作答時間的有限,同時為了防範作弊行為,採用矩陣取樣設計的方式,同一學科使用多題本;為解決不同年度學生學業表現的可比性問題,採用了測驗等值技術,將不同年度學生學業表現轉換到同一把“尺子”上進行衡量,這樣就可以進行不同年度學生表現的比較,實現對學生學業表現狀況的縱向追蹤分析。在監測抽樣工作中,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將國際教育質量監測上廣泛使用的“學校-學生”兩階段抽樣方法改為“區縣-學校-學生”三階段抽樣方法,既能全面掌握全國、各省的狀況,又能大大提高監測的可操作性。在監測的技術手段上,採用電子化演唱系統測查了學生的演唱能力。測試時由學生現場演唱歌曲並實時上傳至測試系統,基於人工智能評分系統,實現對學生演唱能力的自動化評分,很好地解決了大規模演唱能力測試數據採集和評分的問題。

六、構建嚴格規範的數據採集流程,加強對實施過程的監督與管理

數據客觀、真實是整個監測工作的“生命線”。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定了嚴格規範的數據採集工作流程及細化到分鐘的工作時間表,明確每一項工作的先後順序、具體要求及時間節點,確保數據採集各項工作規範、有序進行。採用監測實施進展管理系統,對省、縣、校的監測組織實施工作過程進行實時監控與指導,並進行不同層面的信息彙總和跟進,有效提升了監測組織實施的管理效率和質量。同時,組織視導專家對全國部分省份監測準備工作情況進行專項督導檢查,督促和指導地方做好監測各項工作準備;由非樣本校教師擔任測試員,責任督學全程監督、巡視測試工作;測試開始前半小時拆封監測工具包和學生名冊密件,在監測公示欄公佈學生名單並接受監督;測試過程中通過QQ群、微信群、熱線電話等方式,實時指導和監控測試情況。通過以上措施,使數據採集工作規範、有序、高效進行,有效保障了監測數據的客觀和真實。

七、創新結果應用方式,助力教育決策與教育教學改進

監測只是手段,改進並提升教育質量才是目的。監測中心基於監測數據撰寫了不同方面的結果報告,提交國家教育相關部門,為教育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監測中心每年還為所有參測的省份和樣本縣(市、區)提供監測結果報告,並組織開展監測結果報告解讀會,以幫助各地人員讀懂監測數據結果、推進監測結果應用。如2017年9月,監測中心在全國分片區召開了省域監測結果報告解讀會,全國32個省級單位及其所有樣本區縣參加瞭解讀會。此外,還為部分區縣開展基於監測結果的改進工作提供專業支持。(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