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年,北京教育信息化將發生哪些重要變化?

未来3年,北京教育信息化将发生哪些重要变化?

導讀

未来3年,北京教育信息化将发生哪些重要变化?

近日,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會召開。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劉宇輝,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李楠,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潘鋒出席會議。會上發佈了《北京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CITlab(搜索CITlab,關注微信公眾號)小編為您整理了重點內容,一起來看吧!

工作目標——————

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總體要求,構建新型“互聯網+教育”管理服務平臺,構建新型教育大數據支撐體系,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與創新能力,到2020年實現“兩新一融一提升”的工作目標,形成北京教育信息化新模式。

主要任務——————

建設新型“互聯網+教育”管理服務平臺

以“互聯網+”理念整合各級各類教育管理應用系統,形成以流程全面貫通為基本要求、以信息實時流動為基本保障、以工作全面協同為基本目標、以業務雲端全時運行為基本特徵的新型教育管理平臺,支撐信息時代教育治理的新模式;推進教育服務系統建設、整合和創新應用,建立以互聯網為載體、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手段,以多元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為服務供給模式、以支撐信息化條件下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能滿足師生個性化需求和體驗的新型教育服務平臺,支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北京教育服務新模式。

建設新型教育大數據決策支撐體系

匯聚教育管理服務數據資源,集成多元教育數據,融合形成以統一目錄體系為統領、以深度關聯為特徵、以動態更新為根本的北京教育大數據新體系;探索教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在改進教學、優化管理、提升績效方面的創新應用,建立以海量數據為基礎、以智能技術為支撐、以數據驅動管理決策和個性化服務為主要目標的大數據應用新模式。

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

鼓勵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新途徑,開展教育信息化創新課題研究,建立教育信息化融合應用示範基地,推動形成一批融合創新應用系統、應用基地和應用人才;培育教育信息化和業務融合的新模式、新示範,提升北京教育發展質量。

提升師生信息素養與創新能力

完善考核機制,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時代變革,有效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提升學校管理者信息素養;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完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意識和能力,營造提升學生創新精神的氛圍與環境。

實施行動1.教育大數據應用行動

構建教育大數據平臺。匯聚教育管理服務相關數據資源;制定教育基礎數據共享管理辦法;建立數據更新交換共享機制和大數據的應用服務機制。

開展大數據輔助決策與服務。建立教育大數據綜合分析決策系統,有效輔助趨勢研判、行政決策、應急管理等工作;建立教育大數據共享服務系統,面向相關委辦局和各級教育部門提供數據共享交換服務,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公開教育數據服務。

2.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升行動

打造全流程教育管理服務。構建精細化、協同化的教育管理和教學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日常辦公、人事等業務精細化、網絡化管理;實現招生管理、學籍管理、學業水平管理、綜合素質評價、就業管理等各項工作的全程貫通與融合;實現督政、督學、評估監測等業務的精準化在線管理。

推進一站式電子政務服務。優化政務服務信息化流程,逐步實現各類政務服務事項的網上辦理、移動辦理,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效率和水平。

3.教育公共服務優化行動

構建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整合現有多元公共服務內容、數據和流程,提升服務工作的便捷化程度;加快專業課程配套虛擬仿真實訓系統建設,提升職業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務能力,充分發揮數字資源平臺和網絡學習空間的作用,整合首都教育、文化、科技、體育等現有優質資源,建成覆蓋全市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

深化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應用。形成服務學生、教師、家長、機構、管理者、班級、學校、區域的網絡化學習空間;積極開展基於網絡學習空間的特色教育教學活動。

4.數字教育資源拓展行動

構建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形成教育大資源開發利用機制,實現“聯通所有區、覆蓋各學校”的資源共享新格局;整合各類優質資源,完成各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對接;探索京津冀區域教育資源融合共享和市場化運營機制,優化教學資源應用生態,擴大優質資源服務覆蓋面。

開展優質數字資源建設與匯聚。實現知識點優質數字資源全覆蓋;匯聚互聯網上各類教學、科研、文化等資源,為各級各類學校提供海量、優質資源服務,提升服務供給能力,支撐學校和師生的信息化應用。

加強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鼓勵高校間通過協同創新的方式建設在線開放課程;採取先建設應用、後評價認定的方式,認定一批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好“京學網”,加大社區教育、繼續教育網絡課程資源開發力度,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

5.基礎環境與網絡安全提升行動

提升北京教育雲環境支撐能力。整合各級教育單位基礎設施資源,貫通各區(各高校)教育雲節點,構建形成教育雲基礎環境體系;聯合多方力量參與教育雲建設、管理與運營工作,保障教育雲業務持續穩定運行。

提升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圍繞提升意識水平、完善制度保障、強化技術支撐、深化日常管理四個重點,努力營造安全可靠的教育網絡環境。

6.融合創新“雙百”示範行動

設立百項信息技術與課堂應用融合創新課題。設立100項示範課題,激發一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積極性、主動性,評定為優秀等級的課題可在教師職稱評審中作為重要指標。對有示範意義的成果,在全市範圍推廣。

建立百個“智慧校園”融合應用示範基地。建設100個信息化融合應用示範基地,鼓勵各學校依託教育雲、共性平臺和資源,開展信息化應用試點和示範工作,解決信息化應用中熱點難點問題。

探索建立信息化應用激勵機制。引導學校組織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混合式教學工作;引導教師進行網上研修學習,並納入繼續教育學分;引導各級教育管理部門組織優秀數字課程資源評選、信息技術應用先進教師評選等活動,獲得的相關榮譽,可作為職稱評審、骨幹教師評選、評優評先等工作的重要參考。

7.信息素養與創新能力提升行動

全面提升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養。開展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開展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培訓,提升管理意識和能力。

加強學生信息素養培育。將學生信息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推動學校開設人工智能、STEAM教學、創客教育等特色信息技術課程,加強學生信息技術基礎技能培訓和創新能力培養,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與創新能力。

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

成立專門領導機構,明確職能部門,形成職能部門統籌歸口管理、技術支撐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

2.隊伍保障

加強教育信息化工作隊伍建設。教育信息化技術部門專職工作人員數應滿足實際需要,並不斷提高高級職稱人才比例;加強教育信息化專業人才培養,形成一批業務骨幹,帶動信息化隊伍整體能力提升。

3.經費保障

加大信息化經費投入。各區(各高校)要加強信息化經費統籌歸口管理,優化經費結構;鼓勵各教育單位使用市級(區級)公共服務及購買社會服務,避免重複建設;支持各區(各高校)運用新技術開展教與學創新應用;加強項目建設經費監管,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4.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制度。各區(各高校)要建立各項管理制度與工作規範,保障北京教育信息化有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