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近期重磅論文盤點,來自教育技術8種CSSCI期刊,值得收藏!

干货|近期重磅论文盘点,来自教育技术8种CSSCI期刊,值得收藏!

導讀

干货|近期重磅论文盘点,来自教育技术8种CSSCI期刊,值得收藏!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與教育結合,形成了“互聯網+教育”的新模式,學者們近期的研究焦點有哪些?教師角色、教學模式等發生了什麼變化?如何實現學習者個性化學習?新興技術如何助力教育信息化發展?CITlab (搜索CITlab,關注微信公眾號)小編整理了6月、7月以來《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開放教育研究》《中國遠程教育》《現代遠程教育研究》《遠程教育雜誌》《現代教育技術》《現代遠距離教育》8本CSSCI期刊的重磅論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中國電化教育

基於系統動力學的數字教育服務產業技術路線圖研製

摘要:技術創新是解決當前我國數字教育服務的產業發展中資源、技術、標準等方面問題的有效途徑,針對其產業技術創新過程的複雜性和動態性特點,該文提出基於系統動力學的數字教育服務產業技術創新路線圖研製新思路。首先從產業自身發展、市場需求驅動和教育技術突變來說明制定數字教育產業技術路線圖的動因;其次,分析了傳統技術路線圖制定方法應用於數字教育服務產業中的不足,提出了基於系統動力學的數字教育服務產業技術路線圖研製方法,並設計了其研製流程;接著,從準備工作、分析、繪製和更新來研究數字教育服務產業技術路線圖的研製過程,從市場需求、產業目標、技術壁壘和研發需求來分析技術路線圖,建立數字教育服務產業技術創新因果關係圖,構建數字教育服務產業技術創新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在此基礎上,繪製了產業技術路線圖,並提出了其更新機制;最後給出了數字教育服務產業技術路線圖的實施建議。

作者:徐顯龍;李錫陽;顧小清;祝智庭

來源:中國電化教育,2018年第6期,59-67

批判性思維導向的新型混合學習模式研究——以英語寫作教學為例

摘要:時代的發展對混合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混合學習模式設計的目標需要更加關注思維的培養。該文以英語寫作教學為例,基於批判性思維、英語寫作和混合學習相關理論,對批判性思維導向的新型英語寫作混合學習模式進行了構建,對該模式的結構內容、操作程序以及實現條件進行了解析,並通過實證研究檢驗了其在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英語寫作水平方面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該模式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寫作水平的發展均有積極的作用,並且比常規教學更能促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來源:中國電化教育,2018年第6期,135-140

“AI”時代未來教師專業發展途徑探究

電化教育研究

人工智能助力教與學的創新——訪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主席Eugene G.Kowch教授

摘要: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滲透越來越深入。人工智能到底對教與學有何影響,又如何助力教與學的創新呢?本文訪談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主席Eugene G.Kowch教授,分享了他在人工智能助力教與學的創新、大數據的分享與應用、利用技術促進大規模創新的獨到觀點。Eugene G.Kowch教授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將對現有的教學方法產生顯著的影響和衝擊。但是教師不會消失,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教學設計,特別是設計高質量的學習活動和優良的學習環境;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個性化學習越來越普遍。儘管蒐集大數據很困難,但是Eugene G.Kowch教授認為,基於小樣本的數據也可以生成有意義的理論,並對教育領域大數據的分享和應用提出若干建議。最後,Eugene G.Kowch教授認為,要實現教與學的大規模創新,首先要培養並形成共同的興趣,然後構建並維護教師人際網絡,最後通過跨學科團隊協作的方式促進大規模的創新與變革。

來源:電化教育研究,2018年39卷第7期,5-11

走進新時代的中國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解讀之一

摘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頒佈標誌著中國教育信息化從"1.0時代"邁進了"2.0時代"。從"教育信息化1.0時代"走向"教育信息化2.0時代"不僅是一個提法上的改變,更是面對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發展理念、建設方式上的一次躍升。而更加堅持時代引領,更加堅持應用驅動,更加堅持深度融合,更加堅持教育治理;更加兼顧探索普及,更加兼顧區域差異,更加兼顧社會各方,更加兼顧頂層基層的四個"更加堅持"、四個"更加兼顧"則是"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主要特徵。

來源:電化教育研究,2018年39卷第6期,27-28+60

加快推進2.0,打造教育信息化升級版——《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解讀之二

摘要: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條件建設和普及應用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在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方面發揮了有效的支撐和帶動作用。為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實現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文章從人才培養需求、國際教育發展、小康社會建設需要、實現教育現代化等方面論述了發展教育信息化2.0的必要性;從教育信息化2.0的內涵與發展目標、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制定的原則等方面介紹了教育信息化2.0計劃的指導思想與依據,並對教育信息化2.0計劃的八個主要任務進行了闡釋,對全面把握國家教育信息化方針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來源:電化教育研究,2018年39卷第6期,29-31+89

開放教育研究

模塊化、靈活化、全球化:基於信息技術的大學“學習範式”轉型——基於麻省理工學院的案例探討

摘要:向“學習範式”轉型是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趨勢,也是我國大學教學改革的急迫訴求。信息技術既是大學向“學習範式”轉型的重要驅動力,也為轉型提供了方法、手段、文化上的支持。近年來,麻省理工學院應用信息技術,積極推進大學課程模塊化、教育模式靈活化、發展戰略全球化的探索,努力打造"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大學教育模式。我國大學應積極借鑑,通過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大學向“學習範式”轉型,全面提升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

來源:開放教育研究,2018年24卷第3期,19-26

開放學習者模型:讓學習者參與構建——訪國際知名教育人工智能專家朱迪·凱教授

摘要:隨著教育大數據的興起,學習者的畫像變得更加精準、全面。如何從豐富的數據中提煉出有意義的信息,使其價值最大化是構建學習者模型的核心。傳統的學習者模型雖然能為學習系統提供各類信息,但未賦予用戶訪問權限,用戶無法參與模型的構建與控制。為更好地支持學習,實現學習過程的透明化,需要將學習者模型向用戶開放。其開放的對象廣泛,且意義不僅侷限於基本的可視化。本期高階訪談有幸邀請到國際知名教育人工智能專家朱迪·凱(Judy Kay)教授分享開放學習者模型的構建與應用的經驗和見解。朱迪·凱教授是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教育人工智能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聯合主編,研究領域為人機交互、普適計算和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重點是創建個性化終身全方位學習的基礎設施、工具和界面,核心是開放學習者模型的界面設計,使用戶能通過界面參與學習者模型構建。她在《教育人工智能國際期刊》《用戶建模與用戶自適應交互》(User Modeling and User-Adapted Interaction)、《個人與普適計算》(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計算機科學教育》(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並在界面研究方面創建了自然用戶交互(Natural User Interaction)軟件框架,為人們使用桌面、牆面等大型交互平面提供了新途徑。

來源:開放教育研究,2018年24卷第3期,4-11

教師STEM網絡教育平臺行為意向影響因素——基於華南師大Wise平臺的調查

摘要:STEM網絡教育平臺有很多優勢,但調查發現,教師對其使用水平仍需提升。為此,本研究首先根據UTAUT模型,結合訪談及STEM網絡教育平臺的特點,構建了教師STEM網絡教育平臺行為意向影響因素模型;其次,對教師使用華南師範大學Wise平臺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使用STEM網絡教育平臺的行為意向和促成條件兩個變量與行為水平正相關,績效預期與行為意向正相關,努力預期和社群影響均通過績效預期與行為意向正相關,相關路徑係數受性別、教齡、使用經驗和自願性的調節,所提出的18個研究假設中,有11個通過了檢驗,所構建的模型對行為意向的解釋度為74.1%。最後,根據調查結果,文章對STEM網絡教育平臺的使用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來源:開放教育研究,2018年24卷第3期,59-67

中國遠程教育

應用區塊鏈技術構建開放教育資源新生態

摘要:區塊鏈技術是基於去中心化、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的技術方案。該文利用區塊鏈技術的獨特優勢構建開放教育資源新生態,解決當前開放教育資源建設面臨的運營成本高、版權保護弱、資源共享難和資源質量低等現實問題,以適應智慧教育時代對資源開放共享的新要求。以區塊鏈技術為底層技術構建的開放教育資源分佈式管理平臺包括用戶管理中心、資源創作中心、資源管理中心、版權管理中心、虛擬幣交易中心和學習證書管理中心六大核心繫統,用以促進開放教育資源發展。由於區塊鏈技術的不成熟和教育領域的複雜性,文章總結了區塊鏈技術在開放教育資源建設中面臨的資源流轉低效、存儲空間有限和用戶隱私洩露等挑戰,並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來源:中國遠程教育,2018年第6期,58-67+80

教育數據挖掘中的學習者建模研究

摘要:近五年網絡教育的變革和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學習者模型的研究和應用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目前,教學數據中蘊含的大量價值亟待挖掘,而實踐中絕大部分教學環境對學習者的理解、狀態跟蹤和自適應性仍處於初級階段。如何從數據中建立學習者模型、如何在教學環境中設計和使用學習者模型是下一階段教育變革的核心技術問題。為此,本文從知識狀態模型、認知行為模型、情感模型和綜合模型四個類別分別闡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學習者模型及其主要應用場景。研究認為,深度學習未來將在學習者模型的研究和實踐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基於各種學習者數據對學生進行全面而綜合性建模的綜合模型應用是大勢所趨。

來源:中國遠程教育,2018年第6期,5-11+79

德爾菲法及其在中國地平線項目中的應用

摘要:德爾菲法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採用匿名方式來徵詢專家意見,通過反覆徵詢、歸納、修改,最後使專家成員組的意見趨於一致。文章闡述了德爾菲法的發展歷史、關鍵特徵、實施步驟和應用領域,通過分析其在中國地平線項目中的應用範例,提出了德爾菲法在今後教育學領域中應用改良的方法和建議。具體地說,德爾菲法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改良:增加桌面研究環節能夠補齊專家組的背景知識;通過在線投票的方式收集專家的反饋意見能夠加速意見一致性的進程;增加案例徵集環節能夠深化研究結果,將研究和應用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改良後的德爾菲法可應用於教育長期發展趨勢預測、教育政策和規劃制定以及教育各項指標體系確立等諸方面的研究。

作者:高媛;陸奧帆;魏雪峰;劉德建;黃榮懷

來源:中國遠程教育,2018年第5期,9-14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實證研究:類型與應用模式——以《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2017年195篇實證研究論文為例

摘要:實證研究由於倡導“用數據資料說話”,備受研究者、管理者和決策者的重視。學術期刊是承載教育實證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從期刊編輯的角度來審視教育實證研究的類型和特徵,有助於提升教育實證研究論文的寫作和分析規範。《現代遠程教育研究》作為遠程教育和教育技術領域中學術影響力較高的期刊,2010-2017年共刊發了195篇實證研究論文。對這些論文從方法論角度進行系統描述、分類和分析發現,我國遠程教育實證研究論文在數量上體現出增長的趨勢,不僅寫作形式上更加規範,而且內容質量也愈加厚實。總體上我國遠程教育實證研究論文可以歸納為文獻研究、建構研究、案例研究、實驗研究、調查研究、文本研究和關係研究七類,每一種類型的實證研究論文都體現出各自的方法論意蘊,以及不同的研究流程和分析模式。建構研究尤其是模式建構研究是我國遠程教育和教育技術領域實證研究的重要特色。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跨學科研究趨勢的日益影響,文獻研究、精細化實驗研究、文本研究和關係研究將會體現出更多的技術支持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