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於「打人如親嘴,打人如走路,視人如蒿草」

近日在電子科技大學山新樓老師那裡,和老師的對練以及山老師和他師兄弟的推手過程中忽然有所感悟,尤其是在山老師與他師弟的對練中聽到山老師邊練邊講到“打人如親嘴”'這句話,並且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技擊時兩個人距離要近如親嘴一般。再看看他們的對練,又聯想到“打人如走路,視人如蒿草”這幾句拳諺,我非常受啟發。現將我就這幾句話的愚見拙思奉出,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感悟于“打人如亲嘴,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

趙曉玲老師傳授學生對練套路

先說“打人如親嘴”。關於打人如親嘴這句話出自誰口我沒有考證,但對他的解釋我也聽到一二。有說是在攻防時注意力要像兩個人慾親嘴的那麼集中和全神貫注……有說是像親嘴一樣全身放鬆……還有說是像親嘴一樣的感覺……還有說抱緊對方是因為了四隻腳抓地比兩隻腳抓地更穩……

說實對這些說法當然都有他們的道理,但也可能是自己這方面的造詣欠深,有些地方我還是有些未置可否。

感悟于“打人如亲嘴,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

趙曉玲老師與漢中武協副主席、武術家劉國軍老師習練交流推手

面對敵人時雙方肯定要注意力集中和全神貫注,否則誰走神誰思想跑錨誰敗,何況我們都知道武術其實是殺人術,在真正的戰場上的敵我較量中,如果誰注意力不集中,誰就會輕者受傷重者送命,這點我十分贊同……

感悟于“打人如亲嘴,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

趙曉玲老師和武警指揮學院、武警工程學院搏擊散打總教官艾克海大校習練交流擒拿術

而如親嘴般放鬆我也能有所認同,但我還是有疑慮那就是在親嘴時意念能否徹底放鬆還是至激情澎湃的時候需要從緊到松的過程(有點臉紅);但說到想像親嘴一樣的感覺我就不敢苟同了,反正我想象不出兩個欲置對方於死地的人能產生出如親嘴般快樂舒適和諧等的感覺,如果真去如此,我覺得他們就有可能捨不得離開對方了,除非他們有虐待狂或者說是殺人狂症……

感悟于“打人如亲嘴,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

趙曉玲老師和趙堡太極拳傳人,太極拳道協會會長、武術家山新樓老師展演對練套路

最後就是“四隻腳抓地比兩隻腳抓地更穩”,這點我也認同,但需要強調的是我認為這只是個過程,因為最終的目的一定是:雙方都不是為了黏緊對方是為了讓自己站的更穩,而是為了更好的尋找機會讓對方失衡或者置對方於死地背勢而離開自己的身體……

在看山老師和師兄弟推手演練的過程中,我的理解是:始終黏緊對方以肢體的充分接觸來感知對方的意圖,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以防範和進攻;二是以充分的身體接觸來有效的限制禁錮對方的攻擊意圖以保護自己和防範於未然;三是逼進對方,使對方失衡,然後攻擊他。當然在這個時候如果是正面,則用“高探馬”出招更好,要麼先領偏他然後用倒攆猴出招更具代表性。(個人理解,因為在實戰中的情況是千變萬化的,那麼用招也是即興而多變的……)

還有就是在技理技法的運用上,在雙方膠著的過程中,雙方肯定都是想法設法讓對方先失衡,這也是彼此在技擊時尋找支點以讓自己站的更穩和讓對方失去支點而被動挨打的過程,誰先失衡誰就被動,同時令另一方搶佔先機。我們都知道,人之所以在直立站穩或平穩行走,是因為地球的引力和整個身體的平衡所致,一旦有外力作用而又未能及時找到支點,那身體一定會因重心的失衡而摔倒,貌似於“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那麼則就自然就處於“背”勢了……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攻防的過程中雙方才都會努力的使對手失衡,若不想失衡,那就只能尋找支點。我們知道在空間中,三點確定一個面,也就是說有三個點的支撐,才能是自己更穩更紮實。而這個支點在哪裡呢,當然是在對手的身上。這個時候,若果誰硬碰硬,誰就給了對方支點,誰懂得順對方的力走然後在借力還力,誰就能誰讓對方把自己當支點的意圖落空,同時趁勢借對方之力再加上自己的力進攻對方,則就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目的和作用,這也就是太極拳四兩撥千斤的技理。而如何做到借對方的力打擊對方,就唯有捨去自己和對方硬碰硬的蠻力,順從對方的力的方向以導致和加速對方失衡,若果能這樣,則已勝券在握,這也是舍“己從人”的道理,當然也涵蓋了我們通常所說的“粘連黏隨”的技理……

感悟于“打人如亲嘴,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

趙曉玲老師和對練搭檔山新樓老師以及參加通段大賽的學員們

“ 打人如走路,視人如篙草”。所謂打人如走路,我的理解是,在實戰時進攻對方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一樣自然出擊,又像我們在太極拳中強調的自然和放鬆一樣的按照自己的本能反應去制敵,因為我們知道真正的實戰就是速度和力量的較量(當然這個過程也含有技巧,實戰經驗等等其他因素),誰速度快力量大,誰就勝算大,誰稍有遲疑,誰就可能中招而導致失敗。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行走一樣,我們無需考慮也從來不去考慮應該先邁那隻腳摔那隻臂(當然在軍訓或者比賽或者其他活動需要排列時例外),實戰中這是性命攸關的事,也可以說是生死一瞬間,所以在面對敵人時容不得我們再去思考如何出手如何出腳去進攻或如何去防範,最好是按照本能迅速出擊、打到哪裡是哪裡,出奇制勝。或者如雨點般的去進攻,不給對方任何喘息和緩衝之機,這樣才能更有可能的擊敗對手、保全自己……

關於“視人如蒿草”。偉大領袖毛主席說:“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從全局層面上要樹立必勝的信念。而在具體的作戰部署上應該小心謹慎,審慎決策。

用毛主席語錄來解析“視人如蒿草”這句話我覺得在恰當不過。就是說,在我們日常的技能訓練中一定要重視敵人,要將困難想到最大值,將敵人想的越強大越好,這樣我們才能全方位的下苦功夫,才能經過血與火的洗禮,用血汗和智慧鑄就鋼鐵之軀和強大的制敵力。而在實戰時則要藐視敵人,這樣才能少卻畏敵情緒,輕鬆上陣,信心滿滿加之自身的強大功底,則一定能戰勝對方,取得勝利。

感悟于“打人如亲嘴,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

趙曉玲老師和她的學生們

我曾經在哪裡看見過這麼幾句拳謠,雖然不知道作者是誰,但我覺得非常的棒,同時我也覺得他們和 “ 打人如走路,視人如篙草”這兩句話的精妙詮釋:“練拳時無人似有人,交手時有人似無人;遇敵猶如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拳打三節不見行,如見形影不為能;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心之發動曰意,意之所向為拳。”

當然在實戰中的情況是千變萬化的,具體情況具體對待,這就要靠我們平時實踐所積累的經驗和應變能力,經驗越豐富則應變能力越強,本文所說連實踐中技理技法之冰山之一角都不到,只是個人的一點愚感和拙識,與大家交流探討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