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改革開放40年」學前教育供給側改革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

官方權威發佈平臺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教育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教育不僅是關係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更是關係國家、民族前途發展的重大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

近年來,中央財政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支持推進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政策措施和工程項目,有力推動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朝著公平而有質量的方向堅定邁進。

聚焦廣安教育,市委、市政府歷來對教育高度重視,提出了辦“區域性最好的教育”戰略目標,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要求。

通過補齊教育基礎設施短板,促進教育領域機制體制和結構性改革,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理念,辦區域性最好的教育。

01

機制體制改革

打破管理的“界”,跳出編制的“網”,推倒傳統的“牆”,以改革者的姿態,做欠發達地區的表率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

作為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廣安教育受制於建市時間短、經濟欠發達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城鎮學校“大班額”問題突出、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教育投入不足、教師結構性缺編嚴重、中職教育發展滯後等諸多發展瓶頸。

廣安迎難而上。2011年,廣安被確立為部省共建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堅持“探索新途徑、創造新經驗、促進新發展”的思路。7年來,我市走出了一條西部欠發達地區教育改革的突圍之路。

既為教育改革試驗區,就得大膽突破,勇於創新。以改革者的姿態,突出重圍。

打破管理的“界”。放寬辦學條件和准入制度,讓更多優秀教育資源入駐廣安。創新辦學方式,是我市加快推進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的第一步。通過財政主導、上級支持、社會參與三結合的多元教育投入機制,煉出試驗區改革發展的試金石。

通過放管結合,創新服務,我市將民辦學校審批權下放至區市縣。放權帶來的效果立竿見影,不到4年時間,北京師範大學、四川師範大學、北京景山學校等與我市開展聯合辦學,為我市解決教育資源不足、改善辦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去年秋季開始招生的四川師範大學附屬第九實驗中學,坐落於廣安經開區,可容納5000名學生在校就讀。該校的建成招生,對於緩解廣安經開區以及廣安區官盛新區學校資源不足,起到了極大作用。

底子薄,找突破。我市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採取民辦公助、名校領辦、優校支持等形式,引進廣東富盈集團、香港錦藝集團、四川才華建築公司等到我市投資辦學,友誼中學實驗學校、武勝外國語實驗學校等8所學校已建成招生。

跳出編制的“網”。一直以來,教師招考和管理,困擾著教育發展。

廣安在試驗改革中明確指出,教育行政部門承擔教師招考的主體責任,施行新招聘教師“黨委政府領導、編制部門控編、人事部門指導、教育部門主導,全市統一筆試,區市縣分別面試,崗位雙向選擇”的機制。

在改革教師招錄製度的同時,我市積極推進教師“縣管校用”制度,即中小學教師的“無校籍管理”,縣上統一管理教師總量、崗位結構和教師身份,學校按崗配置、使用和考核教師。這樣一來,中小學教師與學校間的人事關係束縛被打破,全市的教師資源被盤活。

以2014年為例,全市中小學正副校長交流輪崗177人,選派944名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掛職支教,其中華鎣市輪崗交流校長32名,輪崗率達94%;交流教師270人,新聘102名教師全部到農村學校任教。

改革前,校長受行政級別所限“能上不能下”;改革後,校長取掉“官帽”無障礙輪崗交流。

改革前,教師“一校定終身”;改革後,全市教師從“學校人”變“系統人”,實現了統一管理。

改革前,優質校名師“扎堆”,農村校優質師資和生源流失嚴重;改革後,城鄉教師大輪崗,名校特級教師到農村任教。

推到陳舊的“牆”。教育改革的難點和重點,關鍵在於課程的改革。因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

2016年秋季,我市將中小學學制改革作為教育體制機制創新的重點項目,啟動實施以義務教育階段“五四學制”和“小學、初中、高中一貫制”為內容的學制改革。經學校申報、縣級初審、市級審定,確定了廣安實驗學校、前鋒區得勝小學、嶽池縣北師大廣安實驗學校等15所學校為首批試點學校。

“最大的區別就是學生負擔更輕了。”鄰水縣北城學校校長李道福說,“五四”學制更注重結合學生成長規律,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只要學生掌握了方法,完全不需要死記硬背,學起來更容易。

在高中階段,鄰水中學探索“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特色課程”綜合課程體系和“選課走班”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指導學生根據興趣、志向選擇課程,適應新高考。目前,“選課走班”教學模式已在鄰水普通高中學校推廣。

2015年2月,市政府印發了《廣安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實施意見》,提出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在“普職融通”改革試點中,探索出兼具普、職雙重教育功能的綜合高中建設。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市內外中職院校開展“3+2”“3+4”等多種形式的中高職銜接教育。

02

學前教育供給側改革

加快補齊短板,改善教育薄弱環節,啃最難的“硬骨頭”,促進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讓城鄉學生均能享受優質教育

7月23日,烈日當頭,廣安區濃洄幼兒園改擴建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忙著施工。廣安區教育局副局長周志強介紹,濃洄幼兒園主體工程目前已經完工,正在進行水電安裝,9月即可進行招生。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學前教育“底子薄、欠賬多”,是無法迴避的事實,已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較為薄弱的環節,也是教育事業發展進程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群眾殷切期盼,改變迫在眉睫。只有著力解決“入園難、入園貴、質不優”的現實問題,積極回應老百姓“有園上、園好上、上好園”的需求,深化學前教育供給側改革,做到“加量加質不加價”,才能從根本上補齊公辦幼兒園存在的短板。

市委市政府認為,首要任務是增加普惠園供給數量,改擴建薄弱幼兒園,新建小區、舊城改造按需配套建設普惠性幼兒園。保障師資,引進專業幼兒教學人才,提高教育待遇,讓幼兒教師成為人人羨慕的職業。加強監管力度,建立投入和運行的保障機制。

今年初,我市出臺《廣安市全域實施公辦學前教育示範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規劃提出,三年內我市將新擴建公辦幼兒園160所,讓80%以上的適齡兒童能就讀公辦幼兒園。加快公辦幼兒園建設成為廣安教育今年的“一號工程”,今年全市規劃建設公辦幼兒園80所,截至6月底,已啟動建設37所。

事實上,從學前教育到義務教育階段,各個環節都在注重調結構、補短板。2014年,我市啟動實施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程(簡稱“全面改薄”)。“改薄”同樣是補短,結合中省要求,我市大力推進“全面改薄”工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學點)在教室、學生課桌凳、圖書、實驗儀器、運動場等教學設施設備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走進華鎣市天池鎮小學,標準的運動場和學生食堂在陽光映照下顯得格外醒目。天池小學藉助“全面改薄”項目,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60餘萬元,改建運動場地4800平方米,所有教學班配置了電子白板,接通了網絡,圖書、教學儀器設備均達到省定教育扶貧鄉鎮標準中小校建設標準。

“全面改薄”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設備的提檔升級,師生的在校生活環境也在發生“蛻變”。天池小學新建了教師宿舍樓和學生食堂,同學們可在寬敞舒適的食堂裡,吃著可口的營養餐。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投入資金16.46億元,建設校舍87.97萬平方米、運動場地129.3萬平方米,完成設備購置4.06億元,修建農村學校教師週轉房5659套。全市已有265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達到省定標準。

辦學條件改善後,城鎮“擇校熱”和農民工子女等特殊群體受教育問題基本解決。農村學生可以就近接受優質教育,教育成本比大大降低,切實解決了“大校額”“大班額”問題。

立德樹人,關鍵在師。近年來,我市加大對音體美、學前教育等緊缺學科教師的引進力度,藉助部省共建廣安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平臺,主動“走出去”,進行現場招聘、現場簽約。從傳統的1:3開考比例放寬到部分學科的1:2,解決音體美、學前教育師資短缺的問題。

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7年,全市共招聘和引進教師6034人,其中緊缺薄弱學科教師1003名,高層次人才121名。

同時,將人才引進和人才交流作為雙輪驅動同步推進,著力解決部分學校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各區市縣常態化制度化開展教師交流、考核制度,科學、有序地開展城鄉學校交流活動,鼓勵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偏遠山區學校任職、任教。

03

教育創新提質

以“三進校園”、“特色校園”、信息化教育為抓手,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升,培養新時代的接班人

教育要創新,關鍵在提質。

6月28日上午,華鎣中學大課間鈴聲敲響,學生們陸續走出教室,列隊操場。隨著音樂響起,同學們圍繞學校1公里林蔭道路開始跑步。讓同學們在“大課間”動起來,不僅僅是跑步,足球場上也隨處可見孩子們帶球奔跑的身影。

去年底,我市印發《關於開展“書法進校園”“快樂健康跑進校園”“足球進校園”活動的通知》,啟動“三進校園”活動,力爭到2020年,創建100所“書法教育示範學校”、100所“快樂健康跑示範學校”、100所“校園足球示範學校”。

根據“三進校園”總體安排,全市小學和初中每週安排1課時的書法課,各中小學校要選配具有一定書法基礎的在職中小學教師;全市小學四年級及以上學生要廣泛開展“快樂健康跑”活動,每次跑步不少於800米;各中小學將足球列入體育課教學內容,有條件的學校每週至少安排一節足球課,確保所有中小學校都有足球運動場地。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書記侯曉春指出,持續開展好書法、快樂健康跑、足球“三進校園”活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全面塑造青少年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體魄,努力使全市教育文化體育水平再上新臺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

教育創新提質,因材施教尤為重要。根據學生個性差異和實際水平,倡導樂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杜絕“齊步走”的做法。

2016年,我市發佈《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指出,堅持立德樹人,遵循美育特點和學生成長規律,提高美育質量水平,同時注重開發學生的興趣特長,培養音樂、美術、舞蹈、戲劇類特長生;並根據各地特點,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課程。

鄰水縣鼎屏鎮第四小學造型精美的手工陶藝;鄰水縣九龍鎮中心小學孩子們端正有力的楷書;鄰水縣鼎屏鎮第三小學建成特色紅軍小學。“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得到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身體能夠得到鍛鍊,近年來,縣教育局大力提倡‘一校一品’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希望每一名孩子都能在快樂中成長。”鄰水縣教育局副局長鬍道文說。

不僅僅是鄰水,在我市其他區市縣,各中小學也尤為注重挖掘學生特長,努力打造特色學校。作為剪紙之鄉的武勝縣,華封小學傳承剪紙藝術;作為曲藝之鄉的嶽池,嶽池師範附屬小學編寫曲藝校本教材;前鋒區護安小學組成川劇表演訓練班,今年8月將代表廣安市參加全省中小學生藝術節展演。

5月9日,第二屆廣安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公佈,來自鄰水縣實驗學校的李思睿等80名學生,以及鄰水二中科技活動小組等6個科技實踐活動榜上有名。2015年,我市發出《廣安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安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評選管理辦法的通知》,大力推進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不斷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科學素質和科技創新意識。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大計,莫如樹人。教育要有新作為,必須以未來為導向,著重補短板、促改革、抓創新,讓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中國教育佔據世界教育舞臺中央,引領世界教育潮流,從跟跑者、並行者變成領跑者。而廣安的任務就是:辦區域性最好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