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十大巡洋艦


馮·德·坦恩號戰列巡洋艦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戰列巡洋艦,德國海軍一直將此類戰艦稱為重型巡洋艦。與英國早期戰列巡洋艦以巡洋艦為作戰對象有所不同,德國海軍的戰列巡洋艦一開始就確定了與對方同級別戰艦相抗衡的作戰目的,因此,該艦追求火力與防護力的平衡。

 最上級重巡洋艦是日本帝國海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造的一型巡洋艦。最上級重巡洋艦原本並非重巡洋艦,最初計劃本來是輕巡洋艦,是在1930年4月倫敦海軍條約簽定時,日本海軍規劃的8000噸級輕巡洋艦建造計劃。

“狄多”級又叫“黛朵”級。黛朵級最初的設計是裝備10門新型5.25英寸Mark I高炮擔任艦隊防空任務。但是由於Mark I型火炮數量的短缺,最初的3艘各自只裝備了8門該型火炮,而最後建造的第3批則裝備了效果相當的Mark III4.5英寸主炮。大多數黛朵級都有在地中海服役的經歷,這是由於在地中海水域空中打擊是艦隊面臨的最大威脅。


倫敦級重巡洋艦英國在二戰前夕建造的一級條約型重巡洋艦。從技術指標上看,倫敦級算不上十分出色。但在二戰中,倫敦級卻有著出色的表現。

肯特級重巡洋艦官方的稱呼是"條約級重巡洋艦"、"萬噸級重巡洋艦"和"郡級重巡洋艦第一批"。但是由於其裝甲薄弱所以又被私下蔑稱為"白象"、"白色的墳墓"和"薄皮"。萬幸的是在二戰爆發前該級艦進行了徹底的現代化改裝,加裝了附加裝甲並提升了防空能力。該級艦還有兩艘出售給澳大利亞

高雄級重巡洋艦是日本海軍繼妙高級重巡洋艦之後建造的一型萬噸級重巡洋艦。是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設計建造的巡洋艦。高雄級重巡洋艦在妙高級的基礎上改進設計,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巡洋艦之一。由日本海軍造船軍官藤本喜久雄主持設計。


沙恩霍斯特級 乘員 編制:1,669人 艦長:235.4米 型寬:30米 滿載排水量:38,900噸 航速:31.5節 武器裝備 3座三聯裝283毫米口徑主炮;12門150毫米副炮(4座雙聯裝,4座單裝);14門雙聯裝105毫米高射炮,16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2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萊比錫號輕型巡洋艦是按照《凡爾賽和約》的條款開始建造。該艦採用建造中的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的設計圖紙,除了將兩個煙囪合為一個之外,其它性能都全部一樣。

 長良級輕巡洋艦為舊日本海軍5500噸級輕巡的第二級,為球磨型輕巡洋艦的改造型。1920年起開工。長良級輕巡洋艦共有長良(Nagara 1922)、五十鈴(Isuzu 1923)、由良(Yura 1923)、名取(Natori 1922)、鬼怒(Kinu 1922)、阿武隈(Abukuma 1925)6艦,是1920年日本海軍擴軍時期的產物。

  加古號/Kako名取自位於兵庫縣的河流加古川。最初是八八艦隊計劃中的川內級輕巡洋艦建造計劃,前三艘完成後,後四艘取消,經費用於建造古鷹級重巡洋艦,沿用“加古”原名,成為古鷹級的2號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