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庫全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簡單說一下我的體驗,學渣一枚,可能與大神體驗不同……

其實就答主的意見,《四庫全書》只是一部可靠的資料性的鉅著。如果沒有必要一定使用,或者從其他出能找到同等的材料,可以不必用《四庫全書》。

讀《四庫全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從內容上看,很全,但也很不全。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

讀《四庫全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很全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四庫》中收錄的作品相當多。

讀《四庫全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四庫》在編纂的時候,清廷從全國收集各種書籍,並從中篩選選擇出最好的版本抄錄入四庫全書中。並且到現在能夠完整的保存下來,與同樣是鉅著卻殘餘不多的《永樂大典》著實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讀《四庫全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此外,《四庫》還有紀曉嵐所作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四庫》中作品和《存目》中作品有一個簡明的概括、介紹、以及評價,具有很高的價值。我在學習寫作品提要的時候老師就讓我先把《四庫提要》看一遍……

但是《四庫》中作品又很不全。

讀《四庫全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因為清代的思想控制較為嚴格,很多作品因為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並未收錄到四庫全書中,甚至有為數不少的書目清廷收上來之後直接禁燬,於是才有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未收書輯刊》、《四庫禁燬書叢刊》、《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續修四庫全書》等後續一系列作品。


四庫中的書,浩如煙海又種類繁多,所以讀四庫的時候,不能毫無目的泛泛而讀,要有明確的目的。然後你會發現,根據自己的目標按條件查找出要閱讀的東西,依然要準確辨識,因為會有很多無用的東西。以前上課的時候老師幫忙在電腦裡安裝了四庫全書的軟件,那是他花了幾千塊買的盤,老師給班級的同學一個一個安裝的。(相當感謝老師),所以我可以根據自己的目的直接檢索,即使是這樣,常常兩三千的詞條我要一條條仔細讀然後篩選。

讀《四庫全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所以其實《四庫全書》不是應該讀的書,而是研究時所需要的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