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紹:影星陳沖曾極力尋找和了解的人

張昌紹是何許人也?著名美籍華裔演員、導演陳沖為何要極力地去尋找和認識他呢?張昌紹不是別人,他正是陳沖的外公,但陳沖對自己外公的一生卻是陌生的,祖孫二人雖然有過短暫的幾年交集,但是外公留給陳沖的印象卻是模糊的,因此,已經是知天命之年的陳沖,逐漸萌生了要去尋找和認識自己的外公——張昌紹。

張昌紹:影星陳沖曾極力尋找和了解的人

張昌紹

陳沖,1961年4月26日出生於上海一個醫學世家,1980年因與劉曉慶、唐國強等人共同出演電影《小花》,而榮獲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后”,也是中國開啟改革開放之後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

張昌紹(1906—1967)江蘇嘉定人,1906年9月25日出生於江蘇省嘉定縣望仙橋鎮一個教師之家,其父親是當地的一名小學教師,他在讀完小學之後,並沒有如願升入中學繼續讀書。

1920年,張昌紹因家庭貧窮等原因輟學了,14歲的張昌紹離開家鄉嘉定,進入蘇州私立樹德醫院當了一名學徒工,正是在這所醫院裡的經歷,讓張昌紹萌生了學醫的夢想,為此他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堅持刻苦自學。

1924年,張昌紹考入江蘇省立第四中學,這所江南文化名校位於江蘇太倉,前身為“太倉州屬中學堂”,創建於1907年,1913年更名為“江蘇省立第四中學”。

張昌紹在校期間極為活躍,曾經發表一些《手淫之預防法》等醫學科普類文章,他還是學校“雄辯會”的主要辯手,並積極參加一些愛國學生運動。

1928年,張昌紹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當時這所醫學院不在南京,而是設在上海,由耶魯大學醫學博士顏福慶出任第一任院長,學制為7年,前2年為預科,由校本部理學院代為培養,醫學專業本科學制為5年,張昌紹在南京讀完預科之後,又到上海吳淞醫學院本部就讀醫學專業。

張昌紹:影星陳沖曾極力尋找和了解的人

青年張昌紹

1932年9月,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被更名為國立上海醫學院,正式脫離國立中央大學建制,成為一所獨立且現代化的國立醫學院,也是中國當時唯一的國立醫學院,繼續由顏福慶出任院長。

1934年7月,張昌紹從國立上海醫學院畢業,因學業成績優異,被留校擔任教務長兼藥理科主任朱恆璧教授的助教,從事藥理學研究和教學活動,朱恆璧教授是中國最早從事藥理學研究的學者之一,也曾是顏福慶從事醫學教育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1937年初,張昌紹與趙承嘏、朱恆璧合作,在《中華醫學雜誌》上發表了學術論文《蚯蚓中之舒展支氣管成分》,趙承嘏教授當時是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所長,曾留學英國和瑞士,是中國獲得歐美化學博士第一人,也是中國藥用植物化學的先驅者和奠基者。

剛過而立之年的張昌紹能與當時中國頂級藥學大師合作,實在是一種榮幸,同時也表明了張昌紹的優秀,不久張昌紹又與朱恆璧、張鴻德合作發表了《“‘黃連素降壓作用之翻轉’之機構”》的研究論文。

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張昌紹考取了留英公費生,入倫敦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在著名神經藥理學大師蓋達(Joho H Gaddum)教授的指導下,從事腎上腺能神經藥理的研究。

張昌紹:影星陳沖曾極力尋找和了解的人

在英國留學的張昌紹

張昌紹在英國留學期間,曾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了6篇頗有學術價值的研究論文,其中一篇是與導師蓋達教授合作發表,這些學術論文都與腎上腺素能傳遞有關,因為當時國際醫學界尚不清楚腎上腺素能神經釋放的化學遞質是什麼?

直到40年代中期,瑞典科學家UIf von Euler教授才搞清楚腎上腺機能,並於1970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而Euler教授與張昌紹導師蓋達教授都曾師從英國著名科學家Henry Dale從事科學研究,並有過很好的合作,Dale於193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張昌紹當時的研究課題處於世界頂尖水平,他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和科學研究,於1940 年獲得了倫敦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由於其學業成績優異且科研成果豐碩,還被吸收為英國皇家協會會員。

張昌紹:影星陳沖曾極力尋找和了解的人

張昌紹在牛津大學划船

拿到博士文憑之後,張昌紹又前往哈佛大學醫學院訪問和進修,哈佛大學醫學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都是全美頂級醫學院,能在這兩所醫學院任意一所醫學院學習,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

1941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難時刻,張昌紹謝絕美方的熱情挽留,懷著急切的報國願望,毅然回到艱苦抗戰中的祖國,輾轉來到戰時首都重慶,被母校國立上海醫學院聘為藥理學系副教授,併兼任中央衛生實驗院藥理研究室主任,上海淪陷前,國立上海醫學院曾遷至雲南昆明白龍潭繼續辦學,後來又遷往重慶歌樂山辦學。

由於日本的軍事封鎖,西南大後方缺醫少藥,導致細菌性傳染病流行而無法有效控制,在此危機時刻,張昌紹不惜中斷了關於腎上腺能神經傳遞的理論研究,開始夜以繼日地研究抗細菌藥物,相繼撰寫了《磺胺類化學治療學》和《青黴素化學治療學》等科普性文章,及時介紹世界醫學界關於磺胺類和抗生素兩大發現的研究成果和臨床應用。

與此同時,張昌紹還與同仁一起利用簡陋設備,開展磺胺類臨床藥理研究和中草藥抗瘧作用的研究,並組織了動物實驗和臨床實驗,為西南大後方流行病防止做出一定的貢獻,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科研數據。

儘管重慶是戰時首都,但各種物資極度匱乏,生活條件是極其艱苦的,張昌紹一家住的是竹片糊泥巴的房子,水電煤衛全無,生活用水是需要從山下小溪挑到山上,晚上點的是電石(乙炔)燈,當時所有科研人員都如張昌紹一樣,就是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從事科研和寫作。

1946年,國立上海醫學院從重慶遷回上海原址覆校,張昌紹一家也隨學校遷至上海,並被分配住進了顏福慶事先主持新建的花園式小樓裡,地址位於平江路17弄10號,這裡自來水、電燈等一應俱全,生活與重慶時相比,簡直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儘管此時國共內戰已經爆發,但張昌紹的科學研究卻並沒有終止,他於1946年和1948年,曾分別在國際著名期刊《科學》和《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關於中藥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瘧作用”,是中藥研究抗瘧方面頗有分量的論文,對後來“青蒿素”的發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鑑意義,這也再次證明,許多科學發現和科研成果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取得的。

1949年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當年8月,國立上海醫學院被上海軍管會接管,併成立了臨時管理委員會,顏福慶被任命為副主任委員,主要參與組織學校的教學工作,1951年上海醫學院改組,年近古稀之年的顏福慶被任命為副院長。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上海醫學院被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原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合併組建了上海第二醫學院。

張昌紹出任上海醫學院藥理學系教授兼教研室主任,當時上海市政府也十分器重張昌紹教授的學術聲望,給予了一定的政治榮譽,讓他出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並任命他擔任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兼新藥組組長、全國血吸蟲研究委員會藥物組組長等社會兼職。

五十年代,張昌紹受國家衛生部委託,主持制定了《藥理學教學大綱》,並主編了藥理學統編教材——《藥理學》,不但成為醫學院校藥理學系的主要教材,而且也是醫藥工作者的重要參考書。

張昌紹所著的《中藥的現代研究》,對以現代科學整理中藥及中西醫結合進行了初步探索,他曾策劃出版一部大型藥理學參考書,但遺憾的是,只完成了第一卷《藥理學總論》。

五十年代,張昌紹曾兩次出國訪問,一次出訪捷克斯洛伐克,一次出訪蘇聯,那個時代能夠代表國家出國訪問,都是某領域裡的“翹楚”,也是一種極高的政治榮譽。

1956年3月,國務院在評定教授級別時,張昌紹被評為一級教授,當時上海第一醫學院有16人被評為一級教授,由此可見上海第一醫學院教授的實力,而張昌紹當年的老師朱恆璧解放後任職於浙江醫學院,僅評為二級教授。

張昌紹:影星陳沖曾極力尋找和了解的人

全家福

張昌紹曾多次受衛生部委託,舉辦全國藥理學培訓班,為全國各醫學院校培養藥理學師資力量,他還擔任中國生理學會理事,也是《中華醫學雜誌》、《生理學報》、《藥學學報》的編委,共發表100餘篇論文,其研究領域尤以植物神經系統藥理和化學治療最為突出。

文化大革命期間,幾乎所有曾留學歐美的高級知識分子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狂熱的革命激情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他們不再是國家的棟樑之才,而被歸類為“臭老九”,打入人類之另冊,成為無產階級革命造反派討伐和批判的對象,甚至有相當多的人被迫害致死,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也是一段被遮蔽的歷史。

海歸張昌紹當然也不能倖免於難,這位著名的藥理學家因不堪忍受凌辱,於是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結束了自己剛過花甲之年的生命,將生命的時鐘,永遠定格在一個陰冷的冬天裡,並將1967年12月20日這普通的一天,也永遠地留給了家人。

張昌紹在平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之前,留下了他最後的遺言:“不實事求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我有口難辯,實在受不了。死輕與鴻毛,但是活著也輕於鴻毛;那麼寧願輕於鴻毛的死,不願輕於鴻毛的生……”

張昌紹去世時,外孫女陳沖剛滿6歲,還是一個懵懵懂懂的小女孩,陳沖的母親張安中只是告訴她外公“走了”,她不可能將外公之死的任何細節講給她聽,家裡有一個“死有餘辜的反革命”,所有家人都要與張昌紹劃清界限,否則無法在當時的社會上立足和生存,張昌紹的“長痛不如短痛”的人生選擇,卻將痛苦遺留給了家人。

1975年,尚在讀初中的陳沖被電影《井岡山》劇組選中,飾演一個紅軍小戰士,儘管這部電影未能拍攝完成,但陳沖卻從此走上演藝之路,並以主演電影《小花》,而成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後來又以獨立執導嚴歌苓的《天浴》而獲得許多國際大獎。

張昌紹:影星陳沖曾極力尋找和了解的人

陳沖

一個偶然的機遇,外公張昌紹的名字,才走進來去匆匆的陳沖視野中,陳沖對外公的瞭解竟然來自“百度”而非家人,這更加激起她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才有了陳沖想極力尋找和了解外公張昌紹的人生軌跡,並藉助其明星的影響力,開始了探索外公張昌紹人生之旅。

實際上陳沖的爺爺也是一個“海歸”,這樣一個家庭背景,在今天看來是多麼的牛,但在文革時期卻是歷史汙點,“臭老九”畢竟是低人一等的。

陳沖的尋根之旅,讓她對外公、爺爺等人的認識有了立體的影像,他們不再是蒼老的背影,而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海歸知識分子,他們的名字是應該與錢偉長、葛庭燧、何澤慧等人連在一起的,他們都曾是撐起國家和民族脊樑的棟樑之才。

儘管往事如煙,但我們卻不能忘卻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