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朵中隱藏的那些奧妙你知道嗎?

雲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它們無限的組合與分佈跨越天空,在與光線的呼應中呈現給我們一場視覺盛宴。雖然雲看起來雜亂無章,但其實有一個詳細的命名慣例來對它們分類。

雲朵中隱藏的那些奧妙你知道嗎?

愛莎尼亞的糙面雲。圖片來源:Avjoska/Wikimedia Commons

當一塊雲無法被歸入現有的類別時,它自己就可能被單獨提名為一類。2017年世界氣象組織(WMO)在世界雲分類標準指南——《國際雲圖》(International Cloud Atlas)中,增加了12種新的雲。我之前所在的科研小組,就是在研究一種新類別的雲——糙面雲(Asperitas)。這種雲的雲底呈現出波浪狀擾動,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波濤洶湧的大海。

雲的命名使用了盧克·霍華德(Luke Howard)在1803年提出的拉丁語系統。1939年,該系統成為了《國際雲圖》的基礎。雲被分成10個基本的屬,在下面的圖片中具體展示了它們的形狀與高度。

雲朵中隱藏的那些奧妙你知道嗎?

10種基本的雲。圖片來源:英國氣象局(有修改)

比如說,“積雲”(Cumulus)源於拉丁文中的“堆積或膨化”一詞,用來描述棉絮似的雲。“層雲”(Stratus)是種低層雲,雲底均勻一致,覆蓋大部分天空。Nimbus的意思是含雨的,所以一朵“雨層雲”(Nimbostratus)就會下雨或者雪。

除了屬的幾種基本分類,雲還能細分進不同的種與變種,展現出補充性特徵。這讓我們可以對雲進行十分精確的描述。例如下圖中有4種積雲:

圖a:淡積雲(Cumulus humilis),是一種不太厚的積雲;

圖b:輻輳狀積雲(Cumulus radiatus),指各種積雲在空中排列成一條條線;

圖c和圖d:都是濃積雲(Cumulus congestus),這是由於深對流才形成的。

圖d 頂端的一層雲稱為幞狀雲(Pileus,扣在積雲頂部帽子狀的小團薄雲),這點是進一步的補充性特徵。

雲朵中隱藏的那些奧妙你知道嗎?

圖a 淡積雲,b 輻輳狀積雲,c 濃積雲,d 有幞狀雲的濃積雲。圖片來源:Stephen Burt(圖a),KairoK/Wikimedia Commons(圖b), Carptrash/Wikimedia Commons(圖c),Marra38/Wikimedia Commons(圖d)

發現新的雲彩,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在過去79年間,《國際雲圖》只被更新過三次,分別在1975年、1987年以及最近的2017年。所以,很少有新雲被識別。那麼,為什麼增添新種類的雲又很重要呢?

雲是展現當前大氣狀態的一個指標,全世界的天氣觀測員都在報道雲的類型。氣象觀測站有至少100年的長期觀測數據,這對我們瞭解氣候變化十分關鍵。

因此,擁有一個全面的、與時俱進的雲類鑑定系統,對於描述天氣與氣候至關重要。

有兩個主要原因讓那些罕見的更新得以出現:第一,一些新類別的雲在航空時代到來以後才產生,比如捲雲屬的人造雲(Cirrus homogenitus),即通常所說的航跡雲。這些加入《國際雲圖》的新雲體現了人類對大氣的影響。

雲朵中隱藏的那些奧妙你知道嗎?

人造捲雲——航跡雲。圖片來源:pixabay

第二點,隨著智能手機技術的出現,公眾觀測、分享雲的圖片的機會在快速增加。“賞雲者協會”(CAS)有一個觀雲的應用程序,成員們可以上傳雲的圖片,還附加有位置數據信息。這是一種公民科學的形式。這就意味著現在新的雲的形式比過去更可能被報道記錄。正是賞雲者協會的創始人蓋文·普雷託·品尼(Gavin Pretor-Pinney)所做的這件事情,促使了糙面雲在最新的國際氣象組織的《國際雲圖》中列為補充特徵。

嶄新的藍天

我在雷丁大學氣象系的工作時,用到了衛星圖像、激光雲記錄儀還有天氣預測模型來檢查CAS應用程序裡糙面雲周圍的大氣狀況。這讓我們發現糙面雲是層雲或層積雲的一個補充性特徵。

我們觀測到雲底的波浪狀結構與在大氣波在雲底劃出溝壑有關。大氣波是大氣運動與重力效應的結果,也被稱作是“大氣重力波”(不要與引力波混淆)。它們發揮作用的時候就像水紋在平靜的湖面上傳開,只不過換成穿透大氣。

大氣重力波經常在雷暴、噴射氣流與空氣越過山脈的情況下產生。大氣重力波沿著雲底的交互作用,賦予了糙面雲那像波浪一樣的特徵。

糙面雲提供了一個極佳的例子,告訴我們公眾科學如何能被用來促進科研發現。我們數百萬的手機都是可以記錄天空的微觀測量設備。所有這些設備一起帶給我們一種史無前例的大氣測量系統。所以下一次,如果你外出看到了一種之前沒見過的雲,拍一張照片,看一看你是否能在《國際雲圖》中發現它。

你也許會目擊到一種新的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