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千字文》寫了多少遍?

智永《千字文》寫了多少遍?

智永傳世代表作《真草千字文》,是我國書法史上的留傳千古的書法名跡。那麼,他到底寫了多少遍才有這麼高的水準呢?又寫了多少篇呢?

據載智永曾書《千宇文》八百本,散佈江東諸寺,現傳世的有墨跡、刻本兩大類。 也就是說,他寫《千字文》至少以千遍計。

僧智永,本姓王,山陰永欣寺僧人,名法極,人稱“永禪師”,陳、隋間著名書法家,是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

常居永興寺閣,臨池學書。閉門習書三十年。初從蕭子云學書法,後以先祖王羲之為宗,在永欣寺閣上潛心研習了30年,所退廢筆頭滿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謂之“退筆冢”。 智永成為聲名卓著的書法家。至使求墨寶者絡繹不絕,踏破門檻,不得不用鐵皮裹上,後來,這故事變成了一個典故,叫“鐵門限”。

智永《千字文》寫了多少遍?

蘇軾評其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宋米芾《海岳名言》評曰:“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他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字文》清何紹基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

《千字文》代表了隋代南書的溫雅之風, 繼承並總結了“二王”正草兩體的結體、草法,從體法上確立了它的範本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