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何出現「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

這是上高中時的情景:

緣何出現“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

緣何出現“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

這是上大學時的情景:

緣何出現“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

緣何出現“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

也有上大學勤奮者,但大部分學生如此。緣何出現“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筆者認為有如下原因:

第一、讀書是為了找工作。高中考不上好大學,很難找到好工作。我們從各種各樣的招聘中看到,文憑是找工作的必備條件,也就是說沒有文憑,是很難找到工作的,連報名的資格都沒有。這就是中學時代拼命的原因。相反,上了大學,奮鬥的意義顯得沒有多大,因為很多人可以輕鬆的拿到文憑,只要有了這個文憑,他們就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招聘,找到工作,尤其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也就是說,上了大學,不用刻苦學習,也能找到工作,所以他們不用學習。

第二、教育的價值取向如此。很多孩子從小努力學習的目的就是上大學,找工作。他們認為只要上了大學,有了文憑,就能找到好工作。有了工作,以後有飯吃了,所以就不用奮鬥了。什麼社會責任、什麼先天下之憂而憂,幾乎沒有。孩子們已經沒有了繼續學習的原動力。沒有了動力,誰還吃那個苦呢?

第三、學習太苦了,他們已經學得厭煩了。從小學到高中,超長時間、重複演練、題海戰術,讓學習不再快樂,讓讀書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讓美好的知識體驗變成了痛苦,孩子們對學習已經從根本上形成了錯誤的定位:苦差事!於是發生了高考完了撕書的一幕幕。很多人在高中拼命的時候,想的就是以後再也不拼命了!再也不用吃這個苦了!上大學不睡覺,更待何時?

所以,我們中學時代的教育價值取向,造就了上大學的睡覺現象,高考名校們真沒什麼值得誇耀!它們讓學生去拼命,但給學生的希望就是以後不用拼命!學生想,反正就這三年,拼了吧。於是,三年一結束,上了大學:睡吧、玩吧。甚至有的老師就是這樣教育學生的,因為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這是多麼可笑的事。

現實是什麼呢?上大學是真正學知識的時候,而不是睡覺的時候。因為中學時代學的,根本沒有多少能用於工作,為了考高分,孩子們學得太死、知識面太窄了。大學是真正博覽群書,學知識的時代。可惜,很多學生錯過了這個一生中唯一有大把時間讀書學習的黃金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