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進課堂引爭議 有助於教學?邊界在哪?

“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正在颳起風潮。不過,“慧眼”“刷臉”學生表情、實時監控課堂教學等應用引起爭議——

人工智能進課堂,邊界在哪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正越來越多的走進課堂。前不久,杭州第十一中學在試點班級上線“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通過“閱讀”學生的表情來分析學生上課狀態,監督課堂教學;重慶二十九中啟用人工智能分析評估系統——Faceminded,進行課堂實時表情分析,精確判斷學生學習理解程度……在校外領域,人工智能也正在成為一些機構搶灘新一輪市場份額的賣點之一。如上海一家本土在線一對一教育培訓機構宣佈成為國內首個商業化大規模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公司。

“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正在國內颳起一陣風潮,這風潮背後又是什麼?人工智能走進課堂,對教育而言是利還是弊?帶著問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慧眼”監控學生表情,有助於教學?

前不久,杭州十一中的“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上線,並將其稱作“慧眼”。“慧眼”通過現場攝像頭對教室內學生“刷臉”匹配,完成由於實行走班選課帶來的考勤需求;同時記錄學生閱讀、書寫、聽講、起立、舉手和趴桌子六種行為,以及識別高興、反感、難過、害怕、驚訝、憤怒和中性七種表情;並在這基礎上完成對學生的專注度偏離分析,即對課堂上學生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並將異常行為實時反饋給老師。

“這套系統可以實現無感刷臉考勤,對課堂上學生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並對異常行為實時反饋。”校長倪子元說道,和課堂錄像不同,該系統通過統計學生行為符號信息,可以將學生的課堂行為與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匹配,用課堂行為數據反過來指導老師的教學行為,提高教育針對性。

校方表示,目前僅趴桌子一項為負分行為。若此類不專注行為達到一定分值,系統就會向顯示屏推送提醒,任課教師可根據提醒進行教學管理,而顯示屏僅任課教師可見。日後還會與學校醫務室等其他後臺的數據打通,若學生因身體不舒服,可列入“白名單”。

除了對學生行為的分析,課堂上還有一套針對老師的語音識別系統。臺上老師一邊講課,電子白板上馬上就可以把老師的語音識別成字幕顯示在課件上面,待課後,生成這節課的二維碼鏈接,學生可以點擊回放。

甚至,食堂也可以更“智慧”。杭州第十一中學的食堂,可以憑藉刷臉技術用於點餐取餐。並通過後臺分析,生成一份營養大數據。每個同學都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和智能終端上查看自己的營養數據報告。這份報告記錄了每個同學一年來在學校的用餐情況,具體能定位到每一餐。

類似的新技術正在走入校內課堂。重慶二十九中不久前也在教室內啟用了一套人工智能分析評估系統,校方稱可以對學生的課堂表情進行實時分析,精準判斷學生的學習理解程度。

“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是加法還是減法

實際上,“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概念由來已久。以前智慧教育的通行模式是,家長下載智慧教室APP,通過直播平臺即時瞭解教師、學生上課情況。後來因為被質疑侵犯學生的隱私、教師的教育自主權而被叫停。

目前的智慧教育主要有兩類,首先是建立在人臉識別技術基礎上的操作模式,即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和數據分析,對教學行為進行輔助。

最早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於課堂的是美國密涅瓦大學,一位教授在課堂中實驗性地採用這種技術。不同的是,教授在使用該技術之前,便與大學生們簽訂了契約,明確表示通過技術所採集到的數據僅用於教授的教學覆盤,一定程度保護了學生的隱私;且所有學生都為成年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併為行為結果負責。

而“人臉識別技術”在中國運用於課堂的時間還要向前兩年。2016年9月,四川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的魏驍勇教授便在課堂上運用了自己研發的臉部識別系統,通過捕捉視頻中學生們的面部表情變化,分析上課效果,魏驍勇稱呼它為“基於深度學習的課堂行為分析模型”。

此外,國內諸多地區和學校,近年來不斷嘗試“電子書包”,也是智慧教育的一大趨勢。所謂電子書包,即利用信息化設備進行教學的便攜式終端。比如,學生上學不再需要背書包,只要拿著一隻平板電腦就可以查看課本內容、接收或上傳作業、查看成績等。

比如,近日安徽省教育廳發佈《安徽省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指導意見》,計劃到2020年,全省所有市、縣(區)都要進行智慧學校建設。其中一大特色就是,作業不是由老師批改而是有專門的作業測評系統自動批改,併為每位學生“量身訂製”作業菜單。

 新技術與教育聯姻,邊界在哪

雖然類似的嘗試近年來熱度不斷提升,但爭議也從未停止。不少人心存疑慮,此類舉措是否侵犯隱私?學生能否接受?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就認為,新技術運用於課堂,一方面不能侵犯學生的隱私,另一方面不能影響學生人格成長。

面對爭議,杭州十一中一位副校長表示,“學生起初從不理解、感覺被監督,如今慢慢接受,自覺改變課堂上的行為習慣。老師也會對課堂上學生的表情、行為進行分析,去考慮改變教學習慣,讓學生能更快樂地上課。”

該校高一(3)班一位同學也表示:“有‘慧眼’在,我上課比以前認真了,也不敢再隨便做小動作,全班紀律都比以前更好。”

但學生真的接受了嗎?並不見得。在記者採訪中,部分已經畢業了的學生表示:“看到這個消息時,我感嘆的第一句就是,幸虧畢業得早啊。”

即使“慧眼”不涉及學生的隱私,是否會影響學生人格成長呢?一位資深教師對記者表示了他的擔憂,“慧眼”的存在,讓學生時刻處於監控之下。這意味著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自主狀況,極有可能養成表演性人格,而如果這套系統進一步用於學生評價、教師評價,教師獲得的反饋也是失真的。

他講道,18世紀的英國哲學家邊沁設計過一種圓形監獄:環形建築,中間有一座暸望塔。在監獄裡的囚犯認為自己時刻處於監視之下,便會自覺地自我約束。而“慧眼”對學生的影響與此有相似之處。

有專家認為新技術與科技的融合促進了傳統課堂的重構。但是人工智能這一新技術又是否掌握著重新定義中國課堂的權力呢?

“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的應用有利有弊。單從監控學生注意力是否集中來講,則成了裝點智慧課堂的門面,且違背了教育的內在要求,課堂的中心始終都是學生。”有教師這樣告訴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