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街|明清時的挑夫之路

新津城西,原有一條扁擔街,現已拓展為寬闊筆直的儒林路。此街雖以“街”名,從前卻是地道的鄉村小道。道旁農家林立,竹樹茂密,完全是典型的農村環境。這裡距老縣城裡許,原屬五津鎮城西村,今已成為縣城的一部分,高樓林立,道路寬敞,無復當年農村風味。這扁擔街頗有些歷史,人們多不知其來歷,今查道光版《新津縣誌》方知其曾經還是通衢大道,只是滄海桑田,期間的一切俱已消亡。新津縣北與崇州相鄰,縣誌記載,古時有兩條陸路通往崇州。一走縣北經興義鄉入崇州境;一走城西扁擔街,至文井張家場經袁庵子入崇州境。前一條路因途中有龍王渡阻隔,不甚暢通。後一條路起於明代,為新津與崇州間通衢。這條道上,人流、物流往來不絕。自崇州方向趕往新津的挑夫一般都走這條路,當行至扁擔街時,挑夫們都要擱下擔子休憩一番,喝碗茶,燒杆煙,再繼續前行。此地距離老縣城近,小息後精神煥發,進得縣城不至於氣喘吁吁,一臉狼狽像。可見腳伕職業雖低賤,他們內心還是頗有自尊的。如此久而久之,此地便被喚作“扁擔街”。其實當時挑夫運送的物資大都是零星小件,但數量很是不少。新津與崇州間大宗物資往來並不走陸路,而是靠西河水運,一年的數量約在兩三萬噸左右。扁擔街長裡把路,從明代起一直繁忙,到民國初年方衰落。這條街見證了明清時代兩縣間的交通狀況。 (來源風華五津末江)


扁担街|明清时的挑夫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