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疆18年!陳飛超講述天山腳下鮮爲人知的裝裱故事

我在新疆18年!陳飛超講述天山腳下鮮為人知的裝裱故事​​​在烏魯木齊市第59小學旁,“納意畫廊”的門牌並不顯眼,走進畫廊的負一層,才會發現裡面別有洞天:茶室、書畫陳列一應俱全,畫廊負責人陳飛超還專門在醒目處擺了一張長桌,供客人和朋友練習書畫,墨跡未乾的作品和練習用紙堆在一邊。

我在新疆18年!陳飛超講述天山腳下鮮為人知的裝裱故事​​​​​​​因裝裱技藝安家新疆

陳飛超是西安人,從小喜歡書畫。長大後,他去河南書畫裝裱研究所學習裝裱工藝,而後輾轉全國各地,也拜師,也練習。2000年,陳飛超來到烏魯木齊,在一家裝裱店工作。這一來就沒有再走。8年後,他在烏魯木齊開了自己的畫廊,裝裱工作和出售畫作同時進行。兩年前,他把畫廊遷到了現在的店址。

裝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即以各種綾錦紙絹對古今紙絹質地的書畫作品進行裝裱美化或保護修復。首先需要固定墨色,傳統的方法是蒸畫——將作品密封好,放進大鍋蒸,現在則多采取新型材料比如噴定畫液,保證畫作不褪色。然後是託芯,將畫用漿糊貼在另一張紙上(即所謂命紙),現在也有專用膠水,但陳飛超還是習慣自己調配漿糊,刷漿糊時,要刷到沒有一個氣泡、褶皺,平到不能再平,才能讓畫作平整、結實、墨色更鮮明。

接下來是方裁,重新裁剪畫紙,使畫面內容正好居中。鑲活,選取畫作四周“鑲框”的錦綾,根據畫的大小和設計裁出邊。然後還有包邊、粘串、配背、覆畫等一系列程序,林林總總加起來一共有30多道,才算裝裱好一幅畫。

我在新疆18年!陳飛超講述天山腳下鮮為人知的裝裱故事​裝裱是有流派的,比如京式裝裱,畫作的綾邊強調氣派莊重,用色上採用大紅大紫、深藍、墨綠色。蘇式裝裱則將白絹素綾用到極致。而現代裝裱業將不同流派融合,靈活使用,用什麼顏色的錦綾來配畫,比較自由,有時是客人指定,大部分情況下則由裝裱師自己決定,這就要求裝裱師自己有書畫基礎和審美能力。我在新疆18年!陳飛超講述天山腳下鮮為人知的裝裱故事​陳飛超從小學習書畫,在這方面有自己的心得。他說,篆書、楷書、隸書顯得比較沉穩莊重,因此配暖色調的綾邊,而行草配上暖色調就顯得沒有張力,一般用淺色來搭配。顏色單調的水墨畫,通常配色彩略跳脫的綾邊,使畫面看起來豐富一點。而顏色本來就較多的水墨畫,則佐以白、灰等色,以免顯得畫面過於擁擠。另外,裝裱還要注意防蟲、防潮、防黴變,陳飛超常常接到修補破損畫面的工作:被蟲蛀了、發黴了、泛黃了……都需要技藝高超的裝裱師來修復,這些作品往往是信任他的熟客從內地發過來的。

這幾年,陳飛超一年至少能賣掉一二百幅書畫,裝裱幾千幅書畫作品。有時接到大活兒,比如承包一次畫展的裝裱工作,還得天天加班到半夜。我在新疆18年!陳飛超講述天山腳下鮮為人知的裝裱故事​​​​​因熱愛藝術以畫會友

做裝裱和書畫生意,讓陳飛超收穫了事業,也收穫了家庭。他的妻子曾從事文房四寶銷售工作,兩人志趣相投。婚後,他們一同經營畫廊,妻子也學會了裝裱,跟他一塊兒工作。他們的兩個女兒,大的12歲,小的8歲,在父母這裡耳濡目染,現在都練書法、畫畫、彈古箏。對女兒們傳統文化方面的培養,算是無心為之,也算是有意。無論在家還是在畫廊,陳飛超閒時都喜歡來上幾筆,既滿足自己的愛好,也給孩子們做示範。他說,最重要的是真心愛好。

對他來說,畫廊不但是賴以生存的事業,也是呼朋喚友的場所。每天,從上午10點到下午8點的營業時間裡,光顧畫廊的往往並不只有顧客,許多書畫家和書畫愛好者來到這裡,跟陳飛超喝茶、聊天、賞畫,那張用來做練習檯面的長桌,總有人站在桌前練筆。

畫廊裡接受朋友的寄賣,他自己也經常買一些喜歡的作品,陸陸續續反過來投入了十來萬。 陳飛超並不認為這是在打擾生意,相反,他覺得把畫廊變成一個書畫愛好者的集散地,本來就是開畫廊的重要目的。可以讓自己能看到、收集更多好作品,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從交流觀摩中找到靈感。​我在新疆18年!陳飛超講述天山腳下鮮為人知的裝裱故事​​​​​陳飛超的書畫收藏

令他高興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越來越多。來疆18年,陳飛超屬於最先觀察到新疆書畫行業繁榮起來的那批人。他說,2000年剛來烏魯木齊時,書畫在這裡並不流行,整個城市裡一共也就十來家裝裱店(畫廊)。大約在七八年後,他發現畫廊多了起來,現在,烏魯木齊僅他知道的,至少有80多家。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裡,裝裱字畫的需求應該來自書畫家。但實際上,這個需求大多來自於業餘愛好者。陳飛超說,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普及和深入,在社會各界、各年齡層的群眾中都掀起一股書畫熱。最直觀的就是書法培訓班,他認識的一些書法培訓老師開班時,大班有800個學生,小班也有一二百人。父母帶著孩子的作品、大人帶著自己的作品來畫廊裝裱,是他現在的一項主要業務。

陳飛超覺得,讓書法和傳統繪畫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喚起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重視,是他們這一代從業者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他們的義務。(文/圖 邢靚)我在新疆18年!陳飛超講述天山腳下鮮為人知的裝裱故事

我在新疆18年!陳飛超講述天山腳下鮮為人知的裝裱故事

>>>瞭解分享更多新疆書畫故事,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