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盯著證券化,這項房地產金融創新更實在!

1

租賃金融,證券化和普惠化

一個都不能少

目前,如果說房地產還有金融支持的話,基本上都給租賃了,商品房住房項目的融資渠道全部“關閘”了,逼得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園,不得不將近乎極限的週轉速度(摘牌到開盤5.2個月)再次壓縮。不久前的“兩會”,央行和銀監會都表示,正在抓緊制定支持住房租賃的金融方案。這不,話音剛落,樓市租購併舉的重磅金融政策發佈了。

4月25日,證監會、住建部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的通知》。這被認為是將撬動數萬億市值市場、開啟房地產金融新紀元。仔細看一下,證券化重點有兩個:一是大中城市和雄安新區等國家政策重點支持區域的住房租賃項目,二是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城市的住房租賃項目。

也就是說,證券化是支持租賃企業的,因為租金回報率太低,企業前端投入太大,企業投資租賃項目的積極性很低。如果能將重資產的租賃項目通過證券化來變現,現金流分佈將更加均衡,投資可以提前收回。而且,為提高投資者購買證券(ABS、CMBS、REITs等)的積極性,企業還要做好運營,如配套服務完善、底層商業運營良好、管家服務貼心等。這樣,對租客當然是好事兒。問題是,前端企業的資金流是照顧到了,後端租客的現金流呢?如果租客支付能力不足,或不願意長租,甚至租賃企業運營的結果是租金上漲了,那麼,租客怎麼承擔呢?

對於廣大租客來講,更加現實的問題是:如何能以較低的租金租房,不要出現房租“年年漲”的亂象;如何保證租賃權益,應該配置的室內生活設施都能配置到,不被房東敲詐維修、剋扣押金甚至趕走;當租金支付有困難時,如何能獲得低成本的租賃融資;如何實現租房也能安家、租房也能“紮根”城市等等。因此,租賃前端金融創新(證券化)和後端金融創新,都很重要。租賃前端,市場化導向的證券化無疑是正確的;後端,很大程度上,由於針對中低收入的租客租賃的融資是個公共產品,市場化很重要,普惠金融更重要,金融創新也應該同步推進。

2

租賃的問題:短期化和亂象叢生

2017年以來,黨和國家歷次會議提到住房發展時,均非常明確地表示,要加快建設“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近日,《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中,提出“打造租購併舉多元化住房保障體系”,這代表了我國未來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對於如何改變“買房強、租房弱”的局面,讓租房和買房成為市民住房消費的平等選擇,中央首次提出發展長期租賃。確實,目前不管是房東出租房屋,或者租客找房子租,都是短期行為,租期很少超過一年。在房東的眼裡,房價不斷上漲,租期短方便漲租。再說,未來可能會賣房;在租客看來,一下子很難湊齊幾年租金(幾萬元),萬一遇上“黑房東”就倒黴了。再說,租房是權宜之計,未來幾年可能會買房。

正是由於租賃行為短期化,租賃市場才亂象叢生、野蠻生長。房東在裝修房屋、配置生活設施時,力求簡單、低成本。室內設施損壞也沒關係,反正由租客買單,房東重視的是房價上漲收益,未來出售後新房東會重新裝修。甚至,為圖省事,很多房東把房子轉租給“二房東”,打隔斷、上下鋪等亂象層出不群;就租客而言,權益無保障,租賃環境太差,遠談不上體面,租房乃“得過且過”。由此,租客也就不愛惜租賃設施、環境,導致租賃市場劣幣驅逐良幣。

3

以機構化培育長租,僅僅是一方面

如何培育“長租理念”?國家提出,發展支持專業化、機構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租賃企業長期經營、“店大不欺客”,個體“散租”的亂象就少了很多。而且,作為“輕資產”服務的行業,租賃企業還要藉助標準化的設施配置、良好的物業服務,提升居住體驗,以贏得增值收益。近期,筆者調研了幾家長租公寓,居住體驗確實上了幾個臺階,比如管家定期提供清潔服務,付租、報修、投訴等都通過APP而流程化,同時還搭載了社交、金融、快遞等生活場景服務。

但無一例外,機構運營的租賃房屋,租金水平均上漲50%以上,很多翻了1-2倍。據調查,能租得起這些房屋的,多數是月收入在1-2萬元的白領。問題是,目前租賃需求的主體是廣大中低收入新市民(外來人口和新就業大學生),構建“租購併舉”的住房新制度,也意在解決他們的住房需求。據調研,這部分人群多數在20-30歲,進入城市不久但紮根願望強烈,希望有穩定和低成本的居所,他們至少要經歷3-5年甚至更長的租房生涯,也是最有可能長租的群體。

筆者認為,目前機構租賃確實有助於培育“長租理念”,但也僅僅是鼓勵部分高收入群體長期租房。

4

支持廣大中低收入租客,關鍵是供給側改革

對廣大中低收入新市民、無房戶來說,他們本身打算長租,要夯實他們長租的理念,就要迎合他們體面、低成本的租房需求。關鍵是要在租賃供給側做結構性改革,比如集體土地入市,存量工業和商業辦公“改租賃”,租賃流程平臺化等,都是從供給端降低成本的改革舉措。目前,租賃企業收購或盤活存量住房的成本很高,但集體土地、存量工業和商辦空間成本很低。

目前,國家鼓勵集體土地入市、盤活存量非住宅空間,關鍵是要落實地方主體責任,加快片區規劃調整、用地功能調整、公共配套跟進。土地要素供給側改革,能達到吸引租賃企業進入和降低租賃成本的雙重功效。另外,藉助京東、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各地租賃信息平臺已建立,萬科、鏈家、建行等龍頭租賃企業線上線下已完成整合,可實現租賃全過程線上平臺化,這樣就省去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供需錯配、中介費、押金及管理成本,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5

普惠金融是供給側改革,國有銀行應先行

另外,普惠金融是租賃要素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部分。目前,租賃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房價高,租金高,消費門檻也高(租金+押金+代理費+物管水電費)。易居研究院監測,大城市房租收入比多在40%左右。租房需求最剛性,公共品屬性最強,亟待普惠金融介入。目前,各大銀行都成立了普惠金融部門,支持新市民長租是業務重點。在資產收益(非工資收入)決定財富的當下,銀行一方面可以憑融資優勢,降低租賃企業投入成本、解決投入產出期限錯配,從而降低租賃供應成本;另一方面,以國家信用、百姓信賴的天然信用為保障,發揮集合投資理財優勢,創設長租普惠類金融產品,實現租客積蓄不斷積累、收益最大化,不僅普及投資理財觀念,引導租客以資產收益養房租,實現“長租即常住”,還能為租客未來買房奠定基礎,夯實租購併舉。

筆者認為,國有銀行應當是普惠金融的先行者、實踐者、倡導者,應該將國家背書的信用優勢所創造出來的紅利,反哺給普通百姓,甚至為此在必要時要犧牲一部分利潤。

6

降低租金,普惠金融租賃一攬子設計

近日,筆者參加一項活動時瞭解到,作為我國最大的按揭貸款銀行,承擔著培育“長租理念”、構建“租購併舉”住房梯度消費模式,壯大機構租賃的建設銀行,近期推出了“長租長住、減租減負”。咋一看,筆者的第一反應是,單純的“國企社會責任”之舉。但是,研讀整個產品設計後,筆者發現,這是耐心培育、制度建設和金融創新三者的結合。對這個創新事物的採訪訴求,建行的公共關係部門也比較配合,詳細解答了筆者的諮詢。“長租長住 減租減負”包含三個模塊:第一個模塊是減租,即倡導房源企業為長租客戶提供租金折扣,對於在CCB建融公寓APP上籤約租期達一年及以上,且一次付清房租的客戶,可享受租金打折優惠,實現減少租金。

第二個模塊是公積金抵租,客戶預約至建行網點可以進行公積金提取,租房提取比例由50%提升至65%,可提取更多金額來抵扣月租金;第三個模塊,“長租普惠計劃”,參與該計劃可以享受專家理財和增值服務,它是指通過計劃一方面低門檻地享受高收益來抵扣月租金,另一方面享受建行為其帶來的多項增值優惠。

這是利用國家信用背書、銀行大信用優勢、集合理財模式、金融資源整合,實現扶持租賃企業、降低租客成本、培育長租理念的“多贏”。建行給予租賃企業支持,同時才能倡議企業對一次性付清長租房租金的客戶,參照建行提供的減租標準給予一定租金優惠。

對租戶來說,幫助其減少租金和穩定租約,節省租戶租金和尋租費用支出;對房源企業或出租業主來說,一次性收妥租金,避免頻繁換租客、房屋空置、催繳租金的麻煩。同時,針對一次性支付租金壓力大的租戶,還可選擇使用建行創新的普惠金融產品——“按居貸”,以較低利率解決租金難題。

7

普惠金融租賃,所有銀行都應跟進

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將國家信用降低成本的部分反哺給百姓的話,降低租房成本的好處就確確實實能看得到。進一步,國家銀行的信用優勢,還能解決租賃市場中的各種亂象,這樣,百姓選擇長租、培育長租理念也就切實可行了。多數租客是中低收入群體,理財知識欠缺,理財門檻也較高。城市化紅利往往部分體現在資產收益上,要讓廣大百姓相信“長租即長住”、“長租即安家”,還要引導他們分享長期城市化紅利。因此,踐行普惠金融,除了降低百姓租金成本、支持長租以外,還應該藉助大型金融機構的理財優勢,比如集合理財對於理財門檻的突破、收益率“上臺階”的保障。

“找房-租房-生活-支付”,這是一個圍繞租房的資金閉環,完全可以將理財嫁接上來。國有大銀行,應該運用金融智慧、金融科學,發揮強大的集團優勢,幫老百姓積累財富。唯有此,才能讓百姓同享城市發展紅利,相信租房也能獲得美好生活。我們期待建行這個產品能儘快“落地”,也希望國內所有的銀行都參與進來,當金融支持能降低租金、鎖住租金和租期,當金融支持能提高百姓理財意識,當金融支持能完善租賃配套服務(比如租售同權),分享城市化紅利,切切實實的好處體會在心裡,“長租即長住”、“長租即安家”的理念自然形成,租賃市場壯大也水到渠成。

文、李宇嘉(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

樓三姐(公眾號loushisanjie)||我們挖掘故事和真相

關注我們,說出你的問題,或許可以幫你找到真相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