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生態環境修復需注意的幾個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工作時再次強調:“要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艱鉅任務,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月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以來,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長江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管理措施,有效地扼制了長江流域汙染物排放增加與生態破壞加劇的勢頭,部分區段和支流生態環境出現好轉。但是,由於受傳統發展方式的影響,長江生態環境問題依然突出。長江經濟帶主要汙染物排放基數大,廢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的排放總量在全國的佔比近43%、37%和43%;長江經濟帶生態系統保護不足,溼地、淺灘及河道等遭到人為損害與破壞,部分生態保護區被擠佔,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服務功能沒有充分顯現,部分支流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下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我們在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工作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強化主體功能,優化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強化主體功能,就是要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依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明確發展方向,完善開發和保護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範開發秩序,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儘快建立長江經濟帶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多規合一”。城市化地區,要優化空間結構,留足生態空間,確保水土氣資源不超載,防止城市病發生。糧食主產區,要嚴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保障農產品綠色健康與供給。生態功能區,要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升生態資源質量、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要持續降低人口壓力,減少當地居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經濟依賴。

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增強長江經濟帶優質生態產品生產和供給能力。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事關我國重要生態寶庫安全,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立和形成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過濾汙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調節洪水等生態服務功能的水清地綠天藍的生態廊道非常重要。通過開展森林、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提升流域國土面積綠色覆蓋率,特別是提高沿江地區退耕還林、退埦還湖,人工造林比例,優化長江經濟帶生態屏障網格體系,提升森林質量與溼地系統功能,增強生態保障能力。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實施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制度,拓展補償領域,提高補償標準,完善補償方式,保證生態功能區政府、企業和居民專心投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嚴控汙染物排放,改善長江經濟帶環境質量。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和水生態安全面臨巨大威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汙染物排放過大。要實施最嚴格的汙染防控制度,推廣“河長制”“湖長制”,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的聯防聯控體系,顯著降低汙染物排放基數,全面遏制、根本扭轉部分流域、河段、湖泊水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重點實施化工汙染、船舶汙染以及尾礦庫治理工程,增加流域截面水質監測點,實現全流域、全天候實時監控,擴大流域汙染物監控範圍,確保沿線工業汙染源排放全面達標。推進沿線城鎮特別是中上游地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生態環境大整治,補齊小城鎮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短板”。構建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壯大清潔生產技術,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推動現有產能改造提升、有序轉移,提升防範長江經濟帶環境風險能力。

改進自然資源開發管理,確保長江經濟帶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但自然資源無序和過度開發又會破壞生態環境。長江經濟帶城市發展和水利、礦產開發存在著對水、土、林、礦等自然資源的無序開發和過度開發現象,破壞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對自然資源管理而言,就是要保護優先、永續利用和代際均衡。為此,要強化長江經濟帶自然資源利用監管,按照自然資源類型、自然資源空間分佈,進行分區分類精準管控。劃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嚴格落實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推進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改進幹部政績考核辦法,實施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自然資源損失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快完成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完善水、土、林、礦等產權交易市場,推進自然資源有償使用。

作者:成金華,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副書記、教授;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專項“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研究”[18VSJ037]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