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分析師:中美貿易戰對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影響不大

SMM7月25日訊:瑞銀集團(UBS Group)研究部亞太汽車行業分析師Gong Yu表示中國電動汽車產業不必對中美貿易戰感到壓力過大,比起鋼、鋁與汽車方面的關稅,中國對於稀土出口的限制更會讓美國感到壓力倍增。

Gong Yu在接受《數字時報》電話採訪時表示,中國供應的稀土90%用於製造通用電動車採用的永磁同步電動機,但不適用特斯拉採用的三相異步電動機。因此,從美國對中國進口稀土的關稅制裁中,通用汽車將蒙受巨大損失。他還稱,中美貿易戰對電動汽車行業的最大影響在於技術,而不是金屬資源。舉例來說,美國可能會阻止芯片和核心控制技術流入中國,但這一障礙仍是可以克服的,因為中國可能會花更多的錢從其他來源購買芯片和技術,或者為二線電動汽車採用更大尺寸的集成電路。至於電動汽車所需的核心半導體技術,中國製造商對IGBT(絕緣柵雙極晶體管)模塊的依賴程度高於其他設備,而它們能推出的IGBT模塊的性能要低於國外同行。

瑞銀最初估計,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的壽命週期成本,在2026年與傳統燃油汽車的壽命週期成本持平,而美國則要到2028年。但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的盈虧平衡點可能在2022年就可以達到,比最初的估計提前了四年,因為汽車電池價格在2017年下跌了30%,而不是此前預計的10%。瑞銀預估2018年電池價格可能還會再下跌20%-25%。

四大優勢

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龔方雄指出,根據瑞銀的研究,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發展和增長有四大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在大型經濟體中,中國對電動汽車發展的支持最大,對電動汽車製造商的補貼最高。

第二個優勢在於中國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意願。據瑞銀最新調查的10000名消費者在中國,韓國,日本,英國,德國和美國顯示,58%的中國消費者願意考慮購買電動汽車,佔比達55%,超過其他所有國家。

第三個優勢在於強大的產業鏈。中國目前擁有全球50%的電池產能,而韓國為20%,日本為15%。中國強大的電池供應鏈使得電動汽車電池成本迅速下降,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

第四個優勢則是電動汽車電池充電站的廣泛普及。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中國共有電動汽車充電站14萬個,相比之下,歐洲有11萬個,美國有4.1萬個,日本有1.9萬個,中國2016年的電動汽車充電站數量比2015年激增180%。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中國目前可能已經擁有30萬個充電站。目前,全球47%的電動汽車供應都是在中國製造和銷售的。2017年,在中國售出的每100輛汽車中,就有兩輛是電動汽車。瑞銀(UBS)估計,到2018年,這一比例將飆升至4%,到2025年將達到15-16%。與此同時,汽車行業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汽車製造商在2017年售出了2880萬輛汽車,其中只有120萬輛銷往海外。

上海有色網(SMM)曹愉欽翻譯自外網

(注: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SMM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