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達產業觀察」鋰電池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文 | 和達資本 研究報告

前言

鋰離子電池是指以嵌鋰化合物為正負極材料的二次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鋰離子在兩個電極間往返脫嵌和嵌入,俗稱“搖椅電池”。

鋰離子電池充放電性能好、能量密度高、電壓高、無記憶效應等優點突出,在二次電池領域所佔市場份額迅速提升,除了在消費類電子產品電池裡廣泛應用之外,更是目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主流路線。

產業投資地圖分為(上)、(下)兩篇,本篇主要內容為鋰電池行業的供需關係和細分行業。。

動力電池行業

1、需求側分析

2016年鋰電池需求表現:

根據2016年市場表現來看,雖然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受補貼政策的不明朗影響明顯,但是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產銷量仍達到50萬輛以上,從而帶動整個鋰動力電池出貨量的上漲。

2011年-2016年動力鋰電池出貨量分析:

「和達產業觀察」鋰電池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2016年30.5Gwh動力電池出貨量中,59.1%的鋰動力電池用於純電動客車,成為2016年鋰動力電池的最大消耗領域,純電動乘用車消耗電池佔比約為25.4%。

分析認為未來乘用車消耗電池的佔比將逐步提升,併成為鋰動力電池主要消費領域。

2017年市場需求:

2017年新能源車產銷量有望超70 萬輛。預計2017年新能源乘用車與專用車成為主要增長動力。短期看政策,長期看市場,2016 年是新能源車產業鏈的政策調整年,根據行研資料預計2017/18 年國內新能源車銷量70/100 萬輛,結構繼續分化。其中,新能源乘用車維持較快增長,小型化趨勢明顯;客車與專用車增速則將趨於平穩,受到補貼政策的影響較大。

2016年新能源汽車產銷情況:

2016 年1~11 月新能源車產銷量保持平緩增長。據中汽協統計,2016 年1~11 月新能源汽車生產42.7 萬輛,銷售40.2 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9.0%和60.4%。

國務院於12 月19 日發佈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重申到2020 年,實現新能源車當年產銷200 萬輛以上和累計產銷超過500 萬輛的目標,表明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車決心不變,有利於修復市場預期。中汽協預計2016 年全年總銷量有望突破50 萬輛,有望大幅超出前期市場預期。

2016年實際產銷情況:

「和達產業觀察」鋰電池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2016年新能源車車型銷量統計:

「和達產業觀察」鋰電池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未來鋰電池需求分析: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 年)》

——《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 年)》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等政策均提出到2020 年,實現當年產銷200 萬輛以上和累計產銷超過500 萬輛的目標。根據2016 年10 月發佈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未來新能源車市場規模快速擴張,到2020/2025/2030 年,汽車年產銷規模分別達到3,000/3,500/3,800 萬輛,其中新能源車年銷量佔比分別超過總銷量的7%/15%/40%,即銷量總規模分別超過210/525/1,520 萬輛。

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未來主流汽車,市場繼續景氣上行。

根據市場各機構預測及相關政策分析,預計未來2017年新能源車產銷量將達到70萬輛、2018年100萬輛、2020年200萬輛、2025年500萬輛、2030年1500萬輛。鋰電池產業鏈維持長期景氣上行,產業鏈企業有望實現盈利快速增長。

國內動力電池行業爆發式增長,據第一電動網的統計,201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出貨量由2014年的3.7Gwh攀升至15.7Gwh,同比爆發式增長324.3%;相較於2011年僅0.35Gwh的出貨量,年複合增速高達157%。

受今年新能源汽車“騙補”調查帶來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放緩的影響,動力電池出貨量增速也有所放緩,1-6月份出貨量為6.67Gwh,同比增長145.2%,走勢仍然十分強勁。而2016年的鋰電出貨量超過30GWH。

——2016年12月2日,工信部發布第四批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

——12月29日,第五批新能源車目錄公佈;

——12月29日四部委聯合發佈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細則。

這些政策的落地,將極大程度的推動2017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情況。

根據新能源汽車的產銷,保守預計2017年鋰電池出貨量將超過40Gwh,而2020年將超過100Gwh。

2、鋰電供給側分析

1.1 動力電池行業迎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

根據中國電池網統計數據,即便不算上電池材料領域的投資,僅看動力電池的投資,2016年投資金額超20億元的10個項目,總投資金額已超374億元。

「和達產業觀察」鋰電池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隨著下游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高速發展,動力電池需求旺盛,拉動相關企業紛紛進行動力電池產能擴張。

1.2 爭格局與市場份額

2016年度中國動力鋰離子電池銷售量20強企業:

「和達產業觀察」鋰電池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2016年銷售收入前20強企業共完成銷售收入694.34億元,其中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企業兩家,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企業10家。

銷售量20強企業共銷售各類動力鋰離子電池375.26億瓦時。其中,磷酸鐵鋰電池262.43億瓦時,三元及多元複合材料電池95.86億瓦時,錳酸鋰電池8.04億瓦時,鈦酸鋰電池8.93億瓦時。

從市場集中度來看,前十家企業合計出貨量達到23.8Gwh,佔全部出貨量的比重高達78%,前三家企業合計出貨量達到17.0Gwh,佔全部出貨量的比重達到55.8%。

分析認為鋰動力電池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已經快速提升,行業整合趨勢日益明顯,未來中國鋰動力電池市場將進一步向優勢企業和龍頭企業集中。

2016年度中國磷酸鐵鋰動力鋰離子電池銷售量10強企業:

「和達產業觀察」鋰電池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2016年度中國三元材料動力鋰離子電池銷售量10強企業:

「和達產業觀察」鋰電池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五、動力鋰電池主要原材料供給情況

在動力電池的性能提升上,電池材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不誇張的說,動力電池產業的進步歸根結底是材料技術的進步。

2016年以來,已經有不少動力電池及相關材料企業加速新型材料的產業化,包括高鎳三元、硅碳負極、三層複合隔膜、新型鋰鹽等新材料都在經歷產業化換擋提速。

1、正極材料

正極材料決定了鋰電池的能力密度、循環性能、安全性等指標,佔鋰電池成本的近 30%。

正極材料產業主要分佈在日本、韓國和中國。日本和韓國的鋰電池正極材料產業起步早,整體技術水平和質量控制能力較強,壟斷鋰電池正極材料市場高端領域。 日、韓鋰電池企業優先選擇本土正極材料供應商,近年來逐步加大從中國的進口力度。

鋰電池常用的正極材料有鈷酸鋰(LCO)、錳酸鋰(LMO)、磷酸鐵鋰(LFP)、及以鎳鈷錳(NCM)和鎳鈷鋁(NCA)為代表的三元材料。

鈷酸鋰主要應用於消費類電池,三元材料和磷酸鐵鋰主要應用於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目前國內以比亞迪為主的電動汽車主要使用磷酸鐵鋰作為正極材料,日本、 韓國等電動汽車主要使用錳酸鋰和鎳鈷錳酸鋰三元材料,美國特斯拉的電動汽車則使用鎳鈷鋁酸鋰三元材料。

據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鋰電池正極材料產量16.16萬噸,同比增長43%。主要是受動力電池帶動,2016年國內動力電池產量同比增長超過60%。具體來看,磷酸鐵鋰產量5.7萬噸,同比增長75%。磷酸鐵鋰大幅增長主要受動力電池及儲能鋰電池帶動。三元材料產量5.43萬噸,同比增長49%,增長主要受新能源乘用車、鋰電自行車、中低端數碼鋰電池等市場帶動。鈷酸鋰出貨量同比去年增長9.4%,出貨量3.49萬噸。鈷酸鋰主要用於日用消費品。

從產值來看,2016年鋰電池正極材料產量持續增長及材料價格上漲,使正極材料產值增速大於產量增速。2016年中國鋰電池正極材料產值208億元,比2015年增長超過54%。其中,國內三元材料、磷酸鐵鋰、錳酸鋰等正極材料市場規模同比增速超過70%,其中三元材料市場規模接近80億元,磷酸鐵鋰與錳酸鋰產值分別突破50億與7億元。

2016-2021年中國鋰電池正極材料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認為,2017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開始實施,汽車廠降價壓力增大,將傳導至動力電池廠商及材料廠商,因此未來幾年,正極材料廠商也面臨降成本、提高材料利用率等壓力。另外,2016年正極材料產銷兩旺,多家正極材料企業不斷擴產,且有多家新進入者涉足正極材料及上游原材料,新增產能將於2017年開始陸續投放,行業競爭將越來越激烈。

正極材料企業列表:

「和達產業觀察」鋰電池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2、負極材料

負極材料主要影響鋰電池的首次效率、循環性能等。

種類上,負極材料包括碳系負極、 非碳性負極。2015 年,全球負極材料總出貨量為 11.08 萬噸(其中國內出貨7.28萬噸),同比增長 29.59%;其中中國負極材料出貨量達到 7.09 萬噸,佔比高達 64%。全球負極材料總出貨量中,石墨類負極材料佔比高達 90%,其中天然石墨佔比 55%、 人造石墨佔比 35%;中間相炭微球、鈦酸鋰佔比 7.5%,其他材料佔比約 2.5%。2016年全年國內鋰電負極材料產量12.25萬噸,同比增長68.27%。

負極材料的產業集中度較高:

從區域看,日本和中國是全球主要產銷國,總量佔全球負極材料總產銷量的 95%以上;從企業看,日本的日立化成和三菱化學、中國的貝特瑞和上海杉杉均為兩國龍頭企業, 4 家企業合計市場份額高達 61.8%。

從國內市場格局來看,深圳貝特瑞、上海杉杉、江西紫宸仍佔據前三位置,三者合計產量佔比超過55%,但三者的市場佔比差距進一步縮小。國內產能的集中釋放導致 2015 年負極材料均價下滑 5~10%,預計未來仍將繼續下滑。但龍頭企業因產能集中,出貨量增加,盈利水平將有所提升。

石墨材料是負極材料的主流,石墨烯、鈦酸鋰、硅碳複合材料具良好發展前景。

「和達產業觀察」鋰電池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3、隔膜

隔膜是鋰離子電池四大關鍵部件之一,其成本約佔電池成本的20%以上。鋰電池隔膜的性能直接影響電池容量、安全性、功能特性、循環壽命和可靠性。

鋰離子電池對隔膜的性能要求較高。必須具有足夠的化學和電化學穩定性、良好的電解液吸附能力、良好的離子的透過性、良好的電子絕緣性、適當的孔徑和孔隙率、足夠的機械力學性能、良好的熱穩定性等性能。是技術壁壘較高的電池結構中關鍵的內層組件之一。

隔膜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電池的質量,是隔膜行業急待解決的關鍵技術。目前隔膜市場產能過剩,2017年,我國動力鋰電池領域對隔膜的需求將高達8.8億平方米。其中幹法隔膜在磷酸鐵鋰電池的使用比率仍比較高,三元電池以溼法隔膜為主。

預計2016年底我國隔膜總產能可能已超過23億平方米,遠超全球電池隔膜的需求量。但是,高端動力鋰電池隔膜行業目前仍然供不應求,高端隔膜產品與國外產品的質量差距在縮小,但差距仍然比較大,進口依賴嚴重,有資料介紹,高端膜70%依靠進口,隔膜進口率超過40%。

「和達產業觀察」鋰電池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4、電解液

電解液是鋰離子電池的“血液”,是電池正負極之間用以傳導離子的導電通道,對電池的比容量、工作溫度範圍、循環效率和安全性能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佔動力鋰電成本約8%。

電解液由電解質鋰鹽(六氟磷酸鋰)、有機溶劑和添加劑組成,六氟磷酸鋰技術國產化突破後,帶動電解液價格走低、產能快速向國內轉移。

電解液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仍在於添加劑配方。電解液行業具有重研發、輕資產的特點,5000噸的電解液產能投資在1個億左右,門檻並不算高。一般而言,電解液中有機溶劑和溶質容易分析並模仿,但添加劑成分通常很難分析出來,因此添加劑的成分也是電解液企業的技術核心所在。

未來5年動力鋰電電解液的增量需求對應的產值規模預計將達235.5億元。1Kwh動力鋰電大約需要用到2.1kg電解液,根據我們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和動力電池出貨量的測算,到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將帶來動力電池電解液的需求規模約為15.1萬噸,未來5年累計增量約為47.1萬噸。假設未來電解液平均單價為5萬元/噸,對應未來5年累計增量的產值規模約235.5億元。

國內電解液產能充足。電解液的整體需求方面,中國電池網信息顯示,預計2016年全球的電解液需求量將達到15.07萬噸,主要由動力型和倍率型電解液帶動,若延續國內企業的產量貢獻比例走勢,假設65%由國內企業供應則2016年國內電解液需求量約為9.8萬噸。電解液的供給方面,2016年度國內鋰電電解液競爭力企業十強的產能合計13.5萬噸,總體產能充足。

目前LiPF6供需仍偏緊,預計於2017年前後規劃產能逐步釋放。2016年全球電解液所需的LiPF6約為1.8萬噸,而目前國內外的主要LiPF6供應商總產能約在1.62萬噸左右,總體供需情況仍然偏緊。另有擴產產能約2.2萬噸,預計在1~2年的投產週期後即2017年前後新擴產能將逐漸釋放,LiPF6的供需情況也將隨之達到平衡。

「和達產業觀察」鋰電池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5、結構件

動力鋰電池精密結構件主要為鋁/鋼殼、蓋板、連接片等,是鋰電池的主要構成部件之一。其需求量也將隨著電動汽車的爆發而爆發。

動力電池結構件的價格是傳統便攜式電池結構件的幾十甚至上百倍。動力電池精密結構件決定電池的散熱、安全、密閉性、能源使用效率等性能,不同於傳統便攜式鋰電池結構件,動力鋰電池精密結構件需要滿足部分汽車結構件的技術標準。動力電池結構件要求供應商具備四大技術:安全技術、焊接技術、電池連接技術和高效生產技術。

動力電池結構件供應商四大核心技術:

——安全技術:由於高功率和大電流,動力鋰電池的防爆設計是關乎產品質量和安全的最重要因素。結構件供應商需要合理設置安全閥,管理電池洩壓時的流量以及在洩壓前及時斷電。

——焊接技術:鋰電池精密結構件焊接點的材料、焊接工藝、精密度等直接影響到電池的導電性能、使用壽命甚至安全性。

——電池連接技術:動力鋰電池系統通常由多個電池串並聯形成。傳統的硬性金屬材料連接可能導致電池之間由於汽車震動導致接觸面內阻增大。

——高效生產技術:動力電池精密結構件對精密度等有很高要求,柔性自動化生產設備能夠保障較快的訂單響應速度、較高的生產效率,產品的一致性和穩定性,降低製造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和達產業觀察」鋰電池產業投資地圖(下篇)

注:數據來源於Choice。科達利於2017年3月2日上市交易,上表中總市值和市盈率為其2017年3月13日之數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