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霹靂布袋戲傳人探尋布袋戲起源,需要回頭學習原本傳統的樣子

臺灣霹靂布袋戲這幾年非常火,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公司,年銷售達1.5億元。但在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的心中,泉州是布袋戲的聖地。最近,臺灣霹靂布袋木偶的第五代傳人黃亮勳就來泉州尋根,探尋布袋戲的起源,思考更好的發展之路。

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探尋布袋戲起源,需要回頭學習原本傳統的樣子

黃亮勳是臺灣霹靂布袋木偶的第五代傳人。霹靂布袋戲歷經黃家五代人的經營變革,在傳統技藝基礎上不斷注入文化特色與創意設計,收穫了大量鐵槓觀眾,實現由技藝瀕臨失傳到成立企業並上市的逆襲。現在,黃亮勳家族的公司年銷售額達1.5個億。家族的霹靂布袋戲事業越做越大,但在黃亮勳的心中,泉州是布袋戲的聖地。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的泉州地區,其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個階層群眾的喜愛。帶著朝聖的心情,黃亮勳走進晉江掌中木偶劇團的排練劇場。看著戲劇專業的表演老師為演員輔導唱唸道白,民族樂器組成的配樂小團隊演奏傳統小戲《小七送書》的音樂,如此傳統的排演方式,讓一直崇尚改革創新的黃亮勳深受感動。

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探尋布袋戲起源,需要回頭學習原本傳統的樣子

臺灣霹靂布袋木偶的第五代傳人 黃亮勳:

泉州的南派布袋戲,保留更原本傳統的一個樣子。我今天特別驚訝的一個點是,這邊的操偶師傅,是連人戲都要學的,他們連傳統戲曲也要學,所以他們在表演偶的時候,才可以相得益彰,把自己的動作帶到偶上面去,這就代表這是一個非常紮實的功力,這是臺灣布袋戲需要回頭學習的部分,因為我們現在比較重視更多容易討好觀眾的一些視覺上的事情。

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探尋布袋戲起源,需要回頭學習原本傳統的樣子

技術創新,是臺灣霹靂布袋戲崛起的重要原因。它以傳統戲偶為基礎改進木偶造型,使其更加接近於真人。同時以閩南語言為基礎改進口白配音,並以真人操偶為基礎改進舞臺效果,塑造了一個更具震撼力、電影感的霹靂布袋戲模式。而晉江掌中木偶保留傳統演繹特色,行當角色分工細緻,木偶頭雕刻形神兼備,表演細膩逼真傳神。經過溝通交流之後,大家對兩岸布袋木偶的發展現狀,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探尋布袋戲起源,需要回頭學習原本傳統的樣子

晉江掌中木偶劇團副團長 蔡美娜:

布袋木偶的創新,也是在我們布袋行業裡的一個大創新,他們的木偶非常之大,主要是加了現在的聲光電,很多很好看的一些技術,裝進布袋木偶的囊中。希望以後跟臺灣的布袋木偶,常來往,互相交流,互相切磋。

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探尋布袋戲起源,需要回頭學習原本傳統的樣子

在兩岸布袋戲傳承者看來,文化的創新傳承與變革始終在一條路上。相信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探討,布袋文化的發展會亦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創新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