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在我大中國,自然風光秀麗,不乏瑰麗的名山。說到名山,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五嶽,而說到五嶽,大家是否會忽略掉恆山。沒錯,我問過很多朋友“你們知道恆山嗎”,他們給我的回答是“知道啊,衡山嘛”,大多數人總是會把這兩座山弄混。但我說全真派的時候,他們便會豁然開朗,看來自然和人文果然不能分開來談,而北嶽恆山正是一座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山。

恆山以景色美而著稱,歷來有恆山十八景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遊恆山後,把在恆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遊記》中,古人由此讚歎恆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里黃沙散夕陽。”“邊關要塞,古城峰煙”,恆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恆山在五嶽中最可引以為自豪的,並且將古代關隘、城堡、烽火臺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蹟都保存了下來,非常有價值。

橫跨塞外的寒疆第一山,自然風光逶迤瑰麗

北嶽恆山位於大同的渾源縣,自古就是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和道教文化發祥地 ,以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而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9年,北嶽恆山被列入國家自然和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為中國地理標誌,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恆山是“五嶽”中的北嶽,也是道教聖地,相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修行得道。北嶽恆山景區包括天峰嶺、翠屏峰、千佛嶺等,目前開發的是翠屏峰和天峰嶺,一般說“遊玩恆山”指的便是天峰嶺景區。首先,我們乘坐恆山索道上半山腰,體力好的可以登頂天峰嶺,喜歡文化的可以遊覽恆山廟宇群。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恆山是經歷次造山運動和歷次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一座斷層山,岩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億年。基岩面積裸露,風化破碎嚴重,峰巒均呈尖形,溝谷切割較深,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整個山脈由東北向西南延伸數百公里,被譽為“峙中華之坊表,鞏神京之翊衛”的寒疆第一山。恆山山脈始於太行山,橫跨塞外,東連燕山,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里,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從山上俯瞰山下的景色,只能用“絕美”來形容了!恆山主峰分東西兩峰,東為大峰嶺西為翠屏峰,兩峰對峙,風格獨具,斷崖綠帶、層次分明。恆山雲,變幻無窮,但我們沒碰上好時間,看到網絡上很多恆山雲的圖片,真的超級美。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恆山松,為恆山一景。“四大夫松”,古松根部懸於石頭外部,緊抓岩石,傲然挺立,姿態雄健。在虎風門觀松,或立於丹崖上,或倒掛於絕壁間,如傘如翼如亭如龍如橋,千姿百態,儀態萬千。 但由於體力問題,我們沒能親眼去看看,可是山路沿途的樹也是非常好看的哦。

底蘊深厚的廟宇群,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

說完恆山的自然景觀,我們再來談談其人文底蘊,對於這座集人文與自然為一體的神山,兩者都要欣賞透徹才算不虛此行。明朝中期出現北嶽改祀之後建北嶽廟,清代時恆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九天宮又名東道院,在青柯坪東,始建與清康熙年間。宮座東向西,背依山崖,北臨深溝,建築結構嚴謹典雅。宮門口懸有“華青八景”匾額,為清光線皇帝所書。殿前“盤道連雲”匾額,為慈禧太后所題。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苦甜井位於恆山半山腰,雙井並列,相隔1米,水質迥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甜美清涼,水井深數尺,取之不盡,可供萬人飲用,唐玄宗李隆基賜匾“龍泉觀”。另一井水苦澀難飲,成為鮮明對照,現苦井已封。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恆宗殿是恆山廟群區的最大看點,建在山腰的峭壁間,規模很大。大殿裡供奉著北嶽大帝,神座上方是康熙御筆的“化垂悠久”四字。在恆宗殿前的金雞石俯瞰恆山景緻,視野很好。恆宗殿山門前的103級陡階,級級向前傾斜三四十度,需要手腳並用才能爬上去。建議來此的遊人都嘗試一下,登完103級臺階之後的那種感覺,非常酣暢淋漓,非常自信自豪。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作為道教文化聖地,自然有不少道士。他們都非常的和藹,對於我們的攝影行為一點也不反感,反倒很配合。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在離開恆山之前,我們還偶遇了恆山“洪金寶”,哈哈哈,是不是很像!它是長期駐點在這兒的哦,基本上游客來到恆山,都能與他邂逅。

全球十大奇險建築之一的懸空寺,歷經1500多年依然巍峨不倒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這恆山最著名的一處景觀,那就是懸空寺。懸空寺位於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懸空寺建成於公元491年,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抵達景區之後,我們先走過鐵索木橋。站在橋上,位於兩座高聳的山體之前,視覺很震撼。此處欣賞懸空寺,也很美。不過,我覺得懸空寺是一個無死角的寺廟,360度觀賞都非常震撼、壯觀、好看。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遠遠地看懸在半山腰的懸空寺,整個寺院懸在陡峭的崖壁上,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巧妙地依勢而建,顯得格外錯落而有節奏感。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詩人李白當年遊覽過懸空寺後,揮筆寫下“壯觀”二字,寫完仍覺得不夠體現自己激動的心情,又在“壯”上多加了一點,這兩個字至今刻在寺院腳下的岩石上。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接著我們要進入到寺廟內參觀了,懸空寺較小,過道很窄,而遊人如雲,所以在遊覽時要小心腳下哦。寺院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一個完整的寺院佈局,建在山崖間。第二、第三部分則是真正“懸”在崖壁上,兩部分之間連接的木棧道更是好像憑空浮在半空中一般,遊人走在上面看著下面的懸崖,心也不由得跟著懸了起來。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很多人以為懸空寺是下面十幾根木柱支撐而起的,事實上有些木柱根本不受力,真正支撐重量的是插進岩石內的橫木飛樑。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懸空寺呈“一院兩樓”般佈局,總長約32米,樓閣殿宇40間。懸空寺的總體佈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寺廟的很多細節之處都值得品讀,例如屋簷的裝飾,門的把手,以及很難丟準的硬幣。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寺院的南樓和北樓,兩座雄偉的三簷歇山頂高樓好似凌空相望,懸掛在刀劈般的懸崖峭壁上,三面的環廊合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棧道飛架,各個相連,高低錯落。全寺初看去只有十幾根大約碗口粗的木柱支撐,最高處距地面50來米。其中的力學原理是半插橫樑為基礎,藉助岩石的託扶,迴廊欄杆、上下樑柱左右緊密相連形成了一整個木質框架式結構,也增加了抗震度。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長線橋位於南樓和北樓之間,長約10米,橋上建樓,樓內建殿,殿內供佛 。長線橋將佛廟、樓宇等景觀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幻、奇險、奇巧的景觀。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石頭與木頭在這兒完美地共存,讓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和諧。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儒家創始人孔子、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於一殿,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築中極為罕見,這讓我感受到了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五嶽中最低調的一座,康熙慈禧都流連於此,佛道儒三教竟在此共存

世界十大危險建築之一的懸空寺,整座寺廟懸掛於懸崖之上,非常震撼。行走在寺廟當中,腳下嘎吱嘎吱的木板聲,生動地述說著一千五百年來的歷史。而且這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其文化底蘊值得品讀。

在文章的開頭我說過很多人可能會弄混恆山與衡山,而恆山也確實是一座較為低調的山。它不張揚、不炫耀,可它卻有很多不凡之處,它就這麼靜靜地坐落在大同的渾源縣,等待人們去探訪。一旦你來了,便一定會愛上這裡,沉醉在其秀麗的風景和深厚的底蘊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