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給建築行業帶來哪些機會

目前建築“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三大趨勢:

供應鏈數據化:訂單情況、交易歷史,主體資質等信息逐漸數據化;

金融網絡化:用互聯網整合核心企業、供應商、銀行、政府、項目施工等各個數據節點;

人工智能化:未來供應鏈金融與物聯網以及目前比較熱門區塊鏈技術都可能緊密結合。

供應鏈金融給建築行業帶來哪些機會

一、什麼是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是指以核心客戶為依託,以真實貿易背景為前提,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方式,通過應收賬款質押、貨權質押等手段封閉資金流或者控制物權,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的綜合性金融產品和服務。

供應鏈金融的本質是信用融資,在產業鏈條中發現信用。在傳統方式下,金融機構通過第三方物流、倉儲企業提供的數據印證核心企業的信用、監管融資群體的存貨、應收賬款信息。在建築行業,大型互聯網公司憑藉其手中的大數據成為供應鏈融資新貴築庫網為典型代表。

二、建築行業目前有哪些痛點

資金缺口:財政部(2017)87號文件的出臺,文件中要求規範政府購買服務管理,制止地方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違法違規舉債融資行為,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同時,國務院、財政部國發2014(43)號文、財預2016(152)號文、財預(2017)50號文相繼出臺,文件統一指向限制當地政府財政過度舉債和擔保,要求地方政府投資要量力而行。上述相關政策的密集發佈,給政府公建項目資金帶來了很大的缺口。

地稅流失:2016年5月財稅(2016)36號營改增文件正式實施後,對當地稅收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營改增之前施工企業是屬地納稅,營改增之後變更為施工企業所在註冊地納稅,導致了政府建設項目的地方稅收大量流失,地方政府通過要求施工企業在當地建立起分/子公司來留住稅收,但建立分/子公司將給施工企業帶來很多麻煩,特別是撤銷分/子公司,甚至會帶來很多的法律風險。所以被很多企業強烈牴觸。國家稅務總局2017年第99號文件要求任何地區和單位不得違法限制或排斥本地區以外的建築企業參加工程項目投標,嚴禁強制或變相要求外地建築企業設立分公司或子公司。

三、政策帶來的機遇

2017年10月13日國發辦(2017)84號文指出,到2020年培育100家左右全球供應鏈領先企業,重點產業的供應鏈進入世界前列,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重要中心。

國家積極倡導金融機構參與到產業供應鏈金融中來,特別是市場體量規模巨大的建築行業,金融機構的參與意願十分強烈,但由於施工行業的流動性、複雜性特徵,使得傳統的風控方式無法介入,無法有效把控資金風險。在互聯網對傳統行業快速整合的時代趨勢下,金融機構亟需用互聯網+的方式,新的科技手段來解決貸前審核流程合規、貸中實時動態風控、貸後還款來源有保障和及時收款的問題。

四、供應鏈金融總結

築庫網科技金融供應鏈平臺,以政府財政投資建設項目為中心,引入金融機構創新服務,用互聯網工具和科技風控手段,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上下游中小型企業(承建商、材料商等)的資金週轉問題,並以供應鏈服務的閉環體系獲得區域業務數據沉澱,通過築庫大數據平臺規模化議價能力整合行業上游企業,達成規模化集中採購,降低採購成本、項目大部分稅收留在當地財政、建設項目工期正常、政府平臺創新增收等,形成依託財政項目實現政府、銀行、承建商、供應商、築庫網多方共贏的良性生態圈。

供應鏈金融給建築行業帶來哪些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