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合伙人俞永福再出發:單純複製中國模式的項目我不投

過去幾年屬於自我沉澱的週期,今天算是我再次遠洋的起點。”5月23日,出任eWTP(電子世界貿易平臺)投資工作小組組長的俞永福,第一次對外公佈了自己的工作進展。

他發佈了一隻由阿里巴巴集團和螞蟻金服集團作為基石投資的eWTP生態基金,以及旗下第一隻基金——“eWTP科技創新基金”,並擔任eWTP生態基金創始合夥人及董事長。eWTP生態基金重點關注科技創新和快樂生活(消費升級)領域的企業。

其中科技創新基金首期規模6億美元,聚焦“一帶一路”區域相關的科技創新和創新企業全球化發展。俞永福出任基金創始合夥人及董事長。

從俞永福過往的履歷來看,2001年初他加入聯想投資,後來因為看好移動互聯網行業投身UC一起創業,又在UC全面併入阿里巴巴集團後成為阿里一員,17年後重回投資領域,他說:“現在做創業者背後的創業者。”

創新而不是複製eWTP是在“一帶一路”政策背景下,馬雲提出的民間探索構想。在2016年博鰲亞洲論壇上,馬雲呼籲全世界建立一個eWTP的平臺。此後,他全世界飛行談eWTP,主要為的就是對“一帶一路”進行民間探索,在24小時通關、稅收優惠等層面推動世界各國支持中小企業。

俞永福告訴記者,全球化這件事從2015年開始就是自己很重要的一個夢想,“從2015年到去年宣佈大家才知道我擔任eWTP小組的工作,其實之前已經調研和摸索了很長時間。”

他觀察到,中美是兩個典型的中心市場,規模效應越來越高,這對於他來說,“內心的興奮勁兒小了很多”。相比之下,更讓他感到興奮的,是未來的科技競爭核心在中美以外的競爭。

科技行業每十年一個週期。在中國,PC的十年成就了聯想,互聯網的十年成就了BAT,移動互聯網的十年成就了不少TMD。俞永福判斷,下一個十年會有兩個變化週期,一個是國內週期,智能改變一切,另一個是全球化週期,科技創新帶來的變革機會。

但在全球化調研的過程中,俞永福看到了不少問題:第一是這些資金的資源不足,因為中美對全球的基金吸引或佔用非常大,中美以外的科技創新扶持的資源不足,很多區域創業者能夠拿到的創業基金體量小得有點像10年前的中國。第二個缺的是人才和戰鬥經驗,他認為本地做業務的能力、全球做業務的能力和資本的力量,這三項會是未來20年把握新的全球化浪潮裡成功企業需要的三種要素。

“因此,在eWTP的整個解決方案裡,一直考慮的是如何能夠幫助更多的中小企業和年輕人取得成功。”俞永福說。

在投資團隊的構建上,俞永福提到,自己管過大公司,也做過創業公司,如何換位思考、理解對方戰略的定位、對方戰略的訴求以及理解合作對接的問題,所以這是長期要構建的eWTP科技基金團隊的特徵、能力和競爭力。

而在投資階段上,他告訴記者,在中美兩個互聯網以外的市場,ABC輪這幾個階段的投資都缺,因此會考慮更多的生態區域的企業,在哪個階段資源不足。

在地域上的邊界,eWTP科技基金的核心是以面向用戶的市場作為邊界的區分,他們本身做的業務必須面向中美以外。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擁有5000萬以上人口的國家和區域作為重點區域,如印度、印尼、馬來西亞、中東、越南等等,因為人口數也代表了服務的規模。

對於eWTP科技基金所青睞的投資項目,他造了一個詞叫做“Glocal”,也就是全球化(Global)和本地(Local)融合。他說,在看項目時,自己更關注的是創業者對於創新服務的解決方案。比如物流的解決方案,把中國的電動三輪車模式搬到印尼可能並不合適,這說明並沒有把中國的經驗做更好的創新,只是複製中國。

“我對於複製中國過程中沒有創新的解決方案很少有興趣,大家一定要把全球的經驗在Glocal做二次創新才能成功。”

阿里巴巴合夥人俞永福再出發:單純複製中國模式的項目我不投

始於阿里,但不屬於阿里對於全新開始的投資工作,俞永福對記者說,“希望尋找到一種海闊天空的感覺”。

海闊天空並不意味著風平浪靜。在UC國際過去7年的發展過程中,他曾經歷過區域性政府不同的審查帶來的挑戰,商業營商環境或者規則理解的差異帶來的挑戰。當然,也因此積累了不少經驗。

“我和團隊分享過,也討論過,我們未來一定會經歷原來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所以在這個過程,我們每天讓自己站在全球的視角,考慮我們的投資方案和業務方案的時候,讓更多的地方歡迎我們,而不是反對我們。”俞永福說。

在談到eWTP和阿里巴巴集團以及螞蟻金服投資部的區別時,俞永福表示,前者是業務基礎上的戰略投資,但eWTP生態基金將超越阿里巴巴自身業務,站在全球化角度,做到三個包容性,第一是做到對企業業務和創新方向的包容,第二是企業成長階段的時間包容性,第三是對投資企業的定位的包容性,允許和阿里巴巴存在競爭。

馬雲也在當天的視頻致辭中稱,eWTP的設想始於阿里,但不止於阿里,更不屬於阿里。

不過,如果eWTP生態基金遇到的好項目同時也被騰訊、阿里看上了怎麼辦?

俞永福說,一定要站在生態視角,把這些問題的決定權留給創業者。這就像如果你自己是一個副駕駛,搶方向盤會車毀人亡。如果創業團隊希望有更多的資源,比如騰訊和其他資源的支持,決定權在司機手裡。

而在談到自己從投資人到創業者,再到作為創業者背後的創業者的轉變,俞永福說現在有兩個好處。第一,依然能夠以創業者的視角考慮產業週期、產業機會和創新;第二,自己支持了很多前臺的創業者努力,如果他們可以複製到一兩件,“你支持的創業者20個,相當於複製40件,讓我有極大的樂趣看到更多新的東西。”

他還觀察到,從能力上講,對於創業者的要求,隨著時間來講越來越高,原來的創業者偏科,技術好或是市場能力好能跑出不錯的公司,但現在中國越來越多跑出來的創業者,正在從單一選手變成多項選手,國際化更明顯,既有做全球的能力,也有做資本的能力。

“所以我不希望自己成為標準的VC,我希望是創業者背後的創業者。”俞永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