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我在創作時常使用的是“場”與作品形成關係的方式(我稱為劇場再現),使觀眾迅速進入一個陌生的非常規的環境中,這種對場域的自我設定能讓觀眾被內設為一種對我作品的最原始反應,而這種反應有利於作品傳達的深刻性或對我作品的持久後發的思考,在作品當中觀眾能找到自己熟知的經驗之物,但仔細一看又似是而非,因為這些細節或許已被我重構或儀式化了,已成為戲劇中荒誕的成份。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狂歡節的卡拉瓦喬1》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狂歡節的卡拉瓦喬2》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狂歡節的卡拉瓦喬3》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狂歡節的卡拉瓦喬4》

對於藝術作品的深層挖掘和使人們看到或聽到人類原始意識的原始意象或遙遠回聲,並形成頓悟,產生美感。在此之中很多人在質疑中國身份或中國符號,認為中國藝術家要尋找自己的東方符號。而作為我,來自廣州這個地方,本來就是“混血的城市”,東西方交融,教堂,西式碉樓隨處可見,歌劇戲劇都在輪迴演出,所以我也認為這種“混血”也是中國藝術家意識中不可迴避的真實,起碼我覺得這和我的真實狀態密切相關,所以戲劇與中西方的“混血”形成了我藝術的某些元素的指向。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狂歡節的卡拉瓦喬5》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狂歡節的卡拉瓦喬6》

我認為“劇場”對於表達集體無意識的原始形態尤為重要,心理動機不僅是個體發生史為基礎,更重要的是以人類的種系發生史為宏大而堅實的基礎。而“劇場”的現場性正是在努力回溯於無意識的原始意象,這恰恰為現代人的畸形化和片面化發展提供了最好的補充。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狂歡節的卡拉瓦喬7》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狂歡節的卡拉瓦喬8》

作品《泰坦之宴》通過製造一場為抓到巨人而設的宴,人們在晚宴中的各種殘忍的舉動以及人性的扭曲畸形,從而投射出現實社會的“人吃人”的心理現象,巨人癱坐著,無論肢體、神情,都是無比疲憊,彷彿再也無力撐起那龐然的軀體。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巨人,都想成為這樣一個巨人,這個巨人可能要付出代價,可能是遍體鱗傷,已經累到需要一個指引者來溝通。需要生命的一個輪迴。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泰坦之宴NO.1》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泰坦之宴NO.2》

每個人都是凡人,普通人獲得成功便成為英雄,而英雄倒下便迴歸凡人。若能再一次走到輝煌就便又成巨人,巨人就是凡人,他無法承受世界給他的壓力,他的創世紀狂想使他不朽,但巨人太累了。今天,甚至整個社會都面臨這個問題。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泰坦之宴NO.3》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泰坦之宴NO.4》

隨著社會大生產與關於社會成員與國家,國際的關係越發微妙甚至曖昧,這種後感與集體無意識的追溯,也許值得我們深思,我利用一日一張畫這樣的日記形式去呈現一種近乎爆炸性的信息量作品,給予人不知不覺的展現了一個月國際上或在我們身邊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一個月也許時間並不長,但我把國際上的新聞組織起來,以日記的方式記錄時間,爆炸性的信息量也許值得我們思考時間與事件間的曖昧關係。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引爆,一天一新聞》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引爆,一天一新聞1》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引爆,一天一新聞2》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引爆,一天一新聞3》

從工作邏輯來看,我覺得現在很多當代藝術的朋友們比較喜歡做一種清理和簡化的減法遊戲,恰恰我看到這個遊戲的時候,我發現是否能有一種做加法的遊戲,或許這種加法會有一種新的可能性。我是一直對戲曲跟戲劇藝術比較感興趣,其實“劇場”是這些藝術形式更豐富的一個表達方式,我覺得現在非常需要去摸索一種新的關於戲劇的藝術方式,當然現在也有藝術家會做關於舞臺跟藝術的結合,我也可以進入這個語境去嘗試來完成敘事的過程。作為藝術家的工作方式同時作為導演的工作邏輯,從選角到編排,我會更加珍惜這種多維的豐富性。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引爆,一天一新聞4》

張釗瀛:“恢復現場”回溯無意識的原始意向

布面油畫作品《引爆,一天一新聞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