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實現快速發展。當前,隨著新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物聯網、機器人等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興起,為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提供了契機。

經濟發展內外環境發生變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7月22日,在“西北大學增長質量指數發佈會暨西北高質量發展聯合調查啟動會”上,《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18》發佈。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任保平表示,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製造迫切需要創新升級。從製造到“智造”的跨越,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需求。

近20年間,全球經濟得以持續低通脹成長,中國製造居功至偉。但長期以來,中國產業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製造和勞動密集型裝配環節,在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上處於中低端位置。面對傳統優勢減弱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迫切要求我們加快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

當前,歐美髮達國家需求減弱、高端化競爭加劇,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反傾銷、反補貼和技術型貿易壁壘重回歷史舞臺。“挑戰總是與機遇並存。中國智造意味著在觀念、制度、技術上的再一次變革、提升和創新。”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國忠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製造業基礎相對較弱,但在互聯網應用和創新方面卻更有優勢。加快我國互聯網技術應用,將會有效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

提高自主創新和創造能力

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歸根結底仍是產品本身。互聯網並非萬能,它可以放大優秀的製造能力,也能讓缺乏競爭力的製造企業很快消亡。要塑造中國製造新優勢,除了全方位擁抱互聯網,還需在提高創造能力上下功夫。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郭萬林表示,創造不是從零開始,而是要依託多年積累。中國製造也要在整合全球資源的基礎上提高自主創新和創造的能力。

西安工程大學校長高嶺表示,非常有必要在中國製造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中國創造。中國製造是基礎,中國創造是目標。在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之間,要更加重視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技術改造與新建項目之間,要更加重視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在企業自主創新與國家創新之間,要更加重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

中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復興號高鐵、北斗導航、C919客機等,一張張響亮的中國名片,成為中國創造的有力見證。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對加快中國能源轉型升級、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油氣開發、現代煤化工、深海探測、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等多個重要領域,也通過自主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這些創新成果的湧現,改變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製造的認識,“模仿跟隨”不再是中國產品的代名詞,“創新創造”才是其核心競爭力。

從貼牌到品牌,從製造到創造,從跟跑到部分領域實現並跑、領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不久前發佈的報告稱,中國製造在前沿領域創新持續加快,一大批成果填補了國際空白,並重塑著全球價值鏈條和產業格局。

中國智造依然任重道遠

改革開放40年來,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逐步增速換擋。從製造到創造,再從創造到智造,從引領前沿到服務民生,從自主創新到成果轉化,中國製造在各個領域不斷開拓進取,正在努力打造世界創新高地。

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中國正在努力縮小與歐美髮達國家間的差距,一些主要創新指標也已進入世界前列,成為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大國。雖然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成績單越來越長,但也應對面臨的挑戰時刻保持清醒。西安財經學院教授姚波告訴記者,與工業強國相比,中國製造業的優勢主要還體現在工程機械、家電、電子消費品等模塊化架構產品,以及通信設備、高鐵、核電裝備等大型複雜裝備領域,但在需要前沿科技支撐的核心零部件領域,仍相對缺乏優勢。

“我們的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還有較大差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方晉說,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很大成就,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但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學界和業界要切實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堅定信心,奮起直追,按照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從國家發展需要出發,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強基礎研究,努力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院長劉志讓認為,真正的智能製造,不是高級自動化,而是要以數據為核心,利用信息技術將數據應用在製造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併產生價值,實現個性化、定製化、精細化的生產和服務。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程伯群表示,智造就是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環節做到工業大數據的資源整合和聚合,同時要把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個性化定製等在工業製造行業當中應用起來。智造的特點就是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的先進製造系統和模式。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孫衛認為,智能製造發展目前還存在製造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系統整體解決方案供給能力較弱、應用先進技術重視和研究不夠等制約因素。他提出,要促進製造業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推動加工貿易實現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發展;同時,從科學技術最新進展和社會重大需求出發,加快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域若干重大項目,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在新一輪經濟和科技制高點上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記者 陸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