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我爲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作者 l 粥左羅

來源 l 粥左羅

01

馬雲的貴人裡

還有個你不知道的國際友人

說起馬雲的貴人,你可能會想到蔡崇信、彭蕾、孫正義等。

但你不知道,馬雲還有個貴人,出現在他生命的更早期,直接影響了他後來的人生。

1984年,馬雲第三次參加高考,終於考上了杭州師範學院。

求學期間,馬雲生活拮据,這時候,一個叫 Ken Morley 的澳大利亞人慷慨解囊,每 6 個月給馬雲寄一張支票,2 年多,總共寄了大概 200 澳元。

這是什麼貴人啊?你先別好奇,還有更狠的。

1988 年,馬雲畢業,隨後就和師妹張瑛領了結婚證。結婚了,得有個房吧,但當時倆人的工資,別說買房了,租一套都費勁。於是,那位很貴的澳大利亞貴人再次出手相助,慷慨解囊,幫馬雲兩口子在杭州買了套房。

嗯,就是下面這套房子。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一輩子碰上這麼一個貴人,該怎麼報答?

馬雲的答案是:2000 萬美金。

這裡面還有個小細節,不是八卦。大家都知道,馬雲有個兒子,叫馬元坤。但你不知道的是,坤,讀作 kun,就是為了記念那位澳大利亞朋友 Ken.

Ken Morley 來自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市,馬雲稱 Ken 為 father,並將紐卡斯爾市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

這是一段怎樣的故事呢?

其實這是一個持續了38年的、偉大的跨國友誼,背後的故事應該讓更多人知道。這篇文章,我想把這個改變馬雲命運的故事分享給你:

02

馬雲命運的轉折

始於一次勇敢的西湖搭訕

時間回到 1980 年代。

澳大利亞有一個退休電氣工程師,也是一個貿易商,叫 Ken Morley ,他在經濟大蕭條前出生,沒有讀過大學。

但他對中國充滿興趣,1970年,他加入澳大利亞中國友好協會,緊接著1980年,中國改革開放兩年後,Ken Morley 一家五口人參加了澳中協會組織的中國之行,其中一站正是杭州,1980年7月1日他們住在了西湖邊的一個酒店裡。

而杭州有位平頭少年,12 歲時買了臺袖珍收音機,從此每天聽英文廣播,對英語開始感興趣。1980年,這個少年已經16歲了,他還在練英語,只不過,他不僅是隻聽廣播了,而是常常騎著自行車來西湖邊上,找外國遊客練口語。

這個上進少年,就是馬雲。

1980 年7 月的一個晚上,澳洲代表團自由活動時,Ken Morley 的兒子 David 在公園裡玩火柴,少年馬雲走過來和他打招呼,說想鍛鍊一下自己新學的口語:

——“你好,我叫馬雲。我剛剛開始學英語,我們可以做個朋友嗎?”

——“你好,我是 David,這是我的父親 Ken,這些是我家人。很高興認識你。”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接著他們互相做了自我介紹,寒暄後,他們又約定之後再來這個公園碰面。

就這樣,馬雲和 Ken Morley 一家人在西湖相遇了,同時開啟了一段堪稱傳奇的跨國友誼故事。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終於知道這張著名照片的來歷了△

Ken Morley 一家人回國後,馬雲和 David 成了筆友。馬雲定期給 David 和 Ken 寫信。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Ken 不僅會給馬雲回信,還會順便輔導馬雲的英文寫作,以此來鼓勵馬雲繼續學習英文:“來信把行距留大一些,我好給你寫修改意見。”

這樣的通信一直保持著。

4 年之後的 1984 年,馬雲第三次參加高考,結果總分離本科線還是差5分。

然而幸運的是,那個年代,大多學生的英語都不好,所以當年杭州師範學院英語專業招生指標未滿,部分英語優異者可以獲得升本機會,結果馬雲就破格升入了外語本科專業。進入大學後,馬雲憑藉出色的英語穩坐外語系前五名。

03

住在北京地下室,連遭7次拒籤後

21歲的馬雲最終拿到簽證,成功出國

1985 年,馬雲讀大一, 21歲。

Ken 破天荒的邀請馬雲去自己的國家澳洲旅行。 21歲的馬雲完全不敢想,因為在那個年代,在杭州,出國是不可想象的。

“試試看,說不定你能拿到護照”,Ken 鼓勵這個從未見過外面的世界的中國少年。

於是,馬雲鼓起勇氣決定試試,這一試就試了半年,不過最終還是拿到護照。馬雲非常興奮,以為自己終於可以去澳大利亞了。興奮完才知道,光有護照不行,還得去辦簽證。

馬雲從杭州跑到了上海澳大利亞領事館,結果對方告訴他,簽證要去北京申請。那時候對馬雲來說,去北京的費用非常昂貴,但還好他沒有放棄。

馬雲一來北京,就住進了一個地下室,然後開始申請簽證,結果連續被拒籤7次。

在北京待了一週後,馬雲身上的錢快用光了,第八次去申請簽證,他對面試他的使館官員說:這是我最後一次機會,我已經在這裡待了一個禮拜,已經嘗試了7次都被拒絕,我希望這次能申請到簽證。

——“你為什麼要去澳大利亞?”

——“我們不能發這樣的簽證給你,我們只能簽發給探親或是由政府派你出差去的或者是留學等性質的簽證。”

馬雲絕不罷休,他開始跟面試官講他是如何遇到 Ken 和大衛的。同時,Ken 也在找朋友幫忙,並向澳大利亞駐中國大使館發了一個電報。

最後,那個使館的人就說, “你真的想要這個簽證嗎?”

馬雲說 “當然想要”

面試官說“我5分鐘後就能給你”

這就樣,馬雲拿到了簽證,並不容易,但他最終還是去了澳大利亞。

04

在澳大利亞待了29天

回到大陸時,馬雲像是換了一個人

第一次出國,來到澳大利亞的紐卡斯爾,他在那裡待了整整29天。這次澳洲之旅成了馬雲的人生拐點。

Ken 和 David 帶馬雲去了悉尼歌劇院。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塔龍加動物園。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以及紐卡斯爾大學等。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馬雲在國外也不羞怯,他在當地郊區的一間會所,給當地的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團體做了表演。

表演醉拳。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以及猴拳。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馬雲說,在澳大利亞他體會到,書本上學到的、父母告訴我們的,可能不全是真的,這個世界太有趣了,太獨特了,你需要去體驗,然後用你自己的大腦去思考。

“我出生在中國,100%中國製造,但澳大利亞之旅真正改變了我,我沒法形容這改變。紐卡斯爾的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沒有那29天,我永遠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當我回到大陸時,我完全是另外一個人了。”

因此,回國後整整10年,馬雲都在想,中國應該如何改變。他覺得中國需要更開放的思想,中國人需要用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馬雲說,Ken 為他打開了第一扇世界之窗:“每一次和 Ken 相遇,我們都會辯論很多的事物,他會說‘Jack,你是瞎扯淡’。即便那樣,他總是那般支持我。他知道我講話的方式,知道我幹過什麼,但是總是支持我,用他極大的好奇心與友善。”

05

2004年 Ken 去逝,享年78歲

但持續了24年的友誼並沒有結束

這次澳大利亞旅行,加深了馬雲和 Morley 一家人的感情。馬雲回國後,Ken 又找時間帶著二兒子 Stephen 到杭州回訪。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因為父母家裡太小,馬雲就將 Morley 父子安排在大學宿舍居住。那段時間他們一起在馬雲家吃晚飯,再一起騎車回學校。

馬雲每天都會親自下廚。Stephen 說,“馬雲一直忙著為我們做飯,讓我們覺得很受優待。”

馬雲放假時,又帶著 Morley 父子去鄉下游覽。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回到杭州那天晚上,馬雲擺了一桌酒席款待,還特地邀請了當地的一些貴賓作陪。

Stephen 後來回憶說:“我從沒見過在一個地方能擠著這麼多人。很顯然,那時就可以看出,馬雲是有溝通天賦的,他善於建立人脈。”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那之後,Ken 每隔一年就來一趟中國,直到2004年 Ken 去逝,享年78歲。

Ken 去逝後,馬雲十分悲痛,他在唁電中稱呼 Ken 為“澳大利亞父親”和“導師”。同時他還感到非常遺憾,因為他曾計劃和Ken一起乘坐西伯利亞鐵路旅行。這個計劃永遠無法實施了。

那年馬雲 40 歲,友誼已經持續 24 年了,而且並沒有因 Ken 的離開結束。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這張合影30多年了,一直襬在馬雲的桌子上

05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

報答他的知遇之恩?

2017 年 2 月 3 日,馬雲回到 Ken 的故鄉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出資2000萬美金,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成立了以自己的姓 Ma 和 Ken 的姓 Morley 命名的獎學金 Ma-Morley。

紐卡斯爾大學宣佈:這是紐卡斯爾大學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規模捐贈!

為什麼要捐這麼多錢?

馬雲說:

“Ken 沒有上過大學,但是經常和我談起紐卡斯爾大學。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我一直想,如果我足夠幸運,能夠成功,我想要為紐卡斯爾大學做點事情,因為這是 Ken 經常提到的一所大學。

我想要感謝 Ken Morley 和他的家人對我的幫助、支持、和理解。

過去的30年,我一直懷著感恩的心生活著,希望有一天,因為這份友情,我可以成為像Ken Morley 那樣的人,幫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認識、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輕人。

我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多,希望可以在未來一直做下去。”

如同 Ken 當年對他的支持,馬雲希望這項獎學金將用於——

“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歷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它的人們。”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粥左羅還有 3 點小思考分享給你:

01

生命因索取而存續

我看過很多關於馬雲的故事,包括這篇這個,都能看得出,馬雲是一個擅長索取的人。

生命因索取而存續,事業因索取而強大。一個人越是弱小的時候,越要懂得索取,否則你永遠不可能變強。

我的老闆何川給我非常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學會索取。

他說:如果你資歷並不豐厚,還想做成一些事,變得更優秀,最好的辦法就是學會向資歷豐厚、能力強見識廣的人求助,或者乾脆叫索取。完全靠自己做成一件事,並不比求助於別人完成更光榮。最重要的,不是證明自己有多強,而是不斷完成自己的目標。作為一個會協作的社會人,懂得適時向別人求助,往往更容易將事情促成,達成自己的目標,實現雙贏。

這一點,對我啟發很大。因為我一直是一個不會索取,不會求助的人。不僅僅是職場中,生活中跟朋友也是這樣。別人求助於我,我總是非常開始得幫忙,但反過來我的腦子就轉不過來,我總是覺得會麻煩到別人。

現在我才明白,懂得麻煩別人,才能走得更遠,甚至,麻煩別人也是保持關係的一種手段。

02

生命因給予而繁盛

生命因索取而存續,事業因索取而強大。

但一個如果只知道索取,也不會走很遠,能小成,難大成。一個人想要大成,還要學會給予。

首先,馬雲是懂得感恩的,不僅僅是 2017 年的捐款,實際上馬雲創業初獲成功後,就給 Ken 一家人捎去了很多錢和禮物。

其次,我觀察馬雲的創業經歷,有些點很值得佩服。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提出致富光榮的口號,馬雲深受鼓舞:“你可以發財,也可以幫助其他人發財”。這一年,馬雲第一次創業,你可能知道這個創業項目叫“海博翻譯社”,但你不知道,“海博”來自英文“Hope”。

翻譯社最初入不敷出,馬雲揹著麻袋去義務進貨,賣小商品賺錢,維持翻譯社運營。

結果發現賣小商品比做翻譯社賺錢,於是同事們都建議就開禮品店好了,但馬雲直接拒絕了,他說:我們最初創立翻譯社,目的是為了滿足市場,解決老師們的問題,並不只是為了賺錢。

這是 28 歲的馬雲的格局。他的第一次創業裡,其實就是給予精神。

馬雲的另一個貴人蔡崇信講過一個故事,我們從中也能看到馬雲的給予精神。

蔡崇信當年放棄 580 萬年薪,跟著馬雲創業。最初接觸時,馬雲的一個舉動讓蔡崇信非常感動:

“我見過他們 18 個創始人,都是馬雲的學生,一群沒出過國的人,但個個精力旺盛,龍精虎猛,感覺很奇特。我跟馬雲說,你把股東名單發我,我給你註冊公司,馬雲就發來了傳真,18 個人都在上面。雖然他們都是馬雲的學生,但馬雲把他們看作創始人和夥伴。與同伴分享,這在創始人中可不常見,我就動心了。”

什麼是給予,不僅僅是你幫了我,我反過來再去幫你,更重要的是,你幫了我,我再去幫助更多人。所以,馬雲說:我想成為像 Ken Morley 那樣的人,幫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認識、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輕人。

當然,並不是一個人要有多大的成就,才能給予。《悲慘世界》中的主教對冉阿讓說:無論我們的生命多麼微不足道,我們要傾盡一切與他人分享。

真格基金的徐小平說:

每一天,每一刻,總有人需要我們;總有一些事情,缺了你就無法完成,如果你懷著這種信念一路前行,你一定會發現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並漸入成功的佳境。生命以獲取而存續,生命因給予而繁盛。

03

自己成為貴人,才能遇到貴人

你可能會說,什麼時候能讓馬雲這樣的人來遇見我啊?我什麼時候才能遇到貴人啊?

以前我也這麼想,現在我明白,抱著這樣的心態,一輩子都遇不到貴人。

人得先學會自己成全自己,別人才會來成全你。

什麼叫自己成全自己?

馬雲 12 歲開始用袖珍收音機,每天聽英文廣播,有多少人能做到?他連續7次申請簽證被拒絕,他還要去第8次,有幾個人能做到?馬雲參加了三次高考,有多少人能做到?人家為什麼離本科線還差5分也能讀本科?這都是馬雲自己成全的自己。

其實,當年西湖邊上,馬雲遇見的不僅僅是 Ken Morley。

去年,馬雲去美國演講,現場除了 3000 多位美國小企業,還有個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他舉著一張牌子找馬雲,牌子上寫著:

馬雲,1980 年 8 月,

你在西湖邊給我做過導遊!

演講結束後,得知此事的馬雲開心地過來,和老朋友緊緊握手,一段塵封的記憶也再次翻開。

1980 年,這位叫 Bruce 的老人當時才 28 歲,他來中國杭州旅行,住在一家唯一對外國人開放的酒店。時年 16 歲的少年馬雲總是在酒店外面徘徊,尋找機會認識老外。

“他告訴我他的名字,還問我他能否帶我參觀一下這座城市,他說他想要練習英語”

馬雲跟 Bruce 一起待了半天,領 Bruce 逛了西湖,介紹了杭州的歷史故事和風景名勝。

Bruce說:

“馬雲的雄心和動力讓我印象深刻,他不要錢,他只是徘徊在酒店周圍,尋找看起來說英語的人,他看起來很急切和執著地想要抓住每一個認識老外的機會,來了解世界上正在發生著什麼。

如果中國的年輕人都像Jack這麼勇敢和有想法,這個國家的未來一定很了不起。”

所以,人得先學會自己成全自己,別人才會來成全你。自助者天助,自強則萬強。自己成為貴人,才能遇到貴人。

馬雲:我為什麼要用2000萬美金,報答一個外國人的知遇之恩?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